马靓仪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迈入了移动信息时代。移动网络的实现使得各大图书馆的管理更为智能化、移动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逐渐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移动信息模式转换,尤其是4G和5G网络的出现,更为便携式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诚然,将移动信息服务应用到图书馆的服务中去可以使读者享受更为便捷的服务,然而,当前移动信息服务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研究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被国内外广泛认可和引用的移动图书馆定义是书生公司提出的:移动图书馆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平板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图书馆信息提供服务模式[1]。
目前,我国移动信息图书馆信息服务主要分为移动图书馆服务和移动信息服务。其中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有SMS,Wap,I-Mode,J2ME以及IDB;移动信息服务的模式主要有聊天服务模式、博客服务模式、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模式、掌上国图服务模式以及App服务模式[2]。就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而言,SMS模式是一种短信服务模式,各大图书馆主要是借助短信群发功能进行信息推送服务,例如推送图书馆新书动态、讲座通知、图书到期或逾期通知等[3]。Wap服务是众所周知的无线联网方式,即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连接上图书馆的Wap网站,并实现电子图书期刊查询、电子目录检索等功能[4]。I-Mode模式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将I-Mode与移动图书馆的OPAC查询系统相结合,可提供图书查询、续借、催还等功能[5]。J2ME是升级版的Wap模式,它可以完善Wap模式的不足,在Wap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功能性、交互性方面的提升[6]。将IDB服务模式运用到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上,可提供电子书目信息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以及在线预约图书的服务[7]。对于移动信息服务的模式而言,聊天服务模式是指图书馆利用QQ、微信等聊天软件,建立聊天群,从而建立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用户之间的交流平台[8]。通过这个平台,图书馆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建议,同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博客模式是图书馆建立自己的博客后,在此博客上发布讲座通知、新书预告、学术研究建议等信息[9]。与此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博客评论的方式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意见、建议等记录在评论区。这种博客的方式可以提升读者的参与度和图书馆的知名度。微信公众号模式是指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并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文字、图片、语音等各种信息,从而使读者能够及时、高效地掌握图书馆的信息动态[10]。掌上国图服务模式是集短消息服务模式、移动终端在线阅读模式、移动定位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为一体的图书馆移动服务[11]。在这个服务模式下,读者可以在线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享受更为先进的信息服务。 App服务模式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的特色定制一个移动设备应用软件,读者在智能手机、移动平板设备上下载安装这个软件后,可获得图书馆最新的信息资源[12]。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与延伸,是利用无线移动网和多媒体技术对读者实行远程服务。这使得读者在线查询书目、文献传递书页、在线资料获取成为可能。然而,当前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虽然各大图书馆争相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向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转换,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测试阶段。有些图书馆仅仅建立了图书馆官网,对此进行信息发布并作为主要信息服务方式。这种仅依据官网进行信息服务的方式显然是不理想的,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服务方式单一、信息积压等问题。此外,技术水平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服务的建设,例如信息服务的建设必须依据大数据平台,那么如何建设和完善大数据平台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服务,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总的来说,这种尚不完善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势必会影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质量。
在大数据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也要依据大数据技术平台。存储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一经泄露将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若黑客利用外部代码托管网站盗取用户个人账号,查询、收集这些资料获取读者个人隐私信息并利用读者账号登入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将版权书籍进行随意分享,会扰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正常秩序。此外,某些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上的部分功能需要用户充值付费才能实现,当黑客获取了那些充值用户的ID后,将会给该类户用带来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的双重损失,从而降低该类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信任度。
移动图书馆这一新兴产物可以说是一夜之间悄然而至并迅速走红的。它出现之突然,创建前缺乏调研且并未与读者进行沟通,未了解过读者的真正需求。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仅限于图书借还、报纸杂志订阅、图书馆讲座会议公示等,并未形成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或定制服务;移动图书馆在数字化阅读形式和内容资源方面也比较单一,未能实现优化读者用户体验、推进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分享、考虑读者的社交性需求、增加客户黏性等。另外,对于读者的意见方面,大多数图书馆对读者意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依靠QQ、微信等聊天系统建立双向互动平台,积极记录读者用户的反馈意见。
移动信息服务在国内移动图书馆中的普及率不高。据调研,国内排名前20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普及率为35%,国内排名前20的公共图书馆普及率为45%[13]。即使开通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对服务的稳定性、内容的时效性也关注甚微。大部分图书馆只对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开通感到满意,并未考虑其服务的效果。就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宣传而言,我国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仅仅满足于建立一个图书馆官方网站或在微信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未对移动图书馆的全部功能进行详细解释和分享,以至于部分用户仅仅会使用其基本功能,如借阅图书、在线阅览书刊等,对其他功能不甚了解。
针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不足,如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设不完善、读者的个人隐私存在隐患、缺乏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普及率低且推广不足,提出了以下的对策。
构建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读者用户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率。然而,各大图书馆信息服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技术水平这两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就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而言,移动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打破形式主义,真正从本质上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线上图书馆,增加移动图书馆的功能,如查询图书馆开放时间、电子文献下载、纸质图书查询等功能。此外,还需要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做到信息不积压,便于读者更为快捷地查询最新的图书馆资讯。从提高移动图书馆技术水平方面来说,应当注重在传统的SMS模式和Wap模式下,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将技术的重点放在移动客户端和掌上移动技术上,如电子图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等。
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方面个人隐私的保护,就是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依据的大数据平台的用户隐私保护。就避免大数据平台信息泄露、保护用户隐私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完善大数据技术。第一,相关领域的管理者需要重视信息设施的建设工作,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以及信息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重视信息设施的实时更新,对于老化的信息设施及时淘汰,减少对信息数据使用的影响。另外,也需要针对自身经济运行和发展现状,制定针对信息系统的应急措施,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及时预警,并做出反应,保障信息使用的安全。第二,对已有的信息技术,如加密技术、防火墙等,平台管理者需重视这些技术的使用,减少黑客、病毒的入侵,确保信息数据在日常经济运行中的应用效果。
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不仅需要在构建移动图书馆前进行调研,了解读者用户需求,还需要对读者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落实。例如: 将能提供24小时文献传递服务的共享服务体系作为信息服务建设的核心,并采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将期刊、报纸、会议记录以及中外文图书有效融合到信息服务系统中,实现移动终端全面搜索和便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用户体验;将实体图书馆的位置信息融合到移动图书馆中,利用定位技术、全景地图技术,将实体图书馆与读者用户的物理位置相匹配,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与其所在地有关的移动信息服务。如在移动图书馆系统中提供图书馆位置导航服务,主要包括:图书馆每层楼的位置及图书分类信息、阅览室自习室的向导、用户所在位置周边的公共交通路线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全景地图技术,以3D全景的方式浏览图书馆的内景,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广泛利用二维码技术,在移动图书馆下载文献的界面插入一个对应二维码,读者通过移动设备终端识别该二维码可以获取与此文献相关的信息资源,如音频资源、图书背景介绍等;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如利用大数据追踪技术,以读者用户的搜索关键字频率为依据,向读者推荐相关文献或可能感兴趣的图书期刊。
2009年,美国高校的移动图书馆普及率已达到75%[14],与美国便携式数字图书馆相比,中国移动图书馆的普及率并不高[15]。因此,要提高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普及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技术公司的融合。移动图书馆功能的多样性依靠馆内技术人员可能难以实现,在此情况下,若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技术公司或资源丰富的数据库供应商合作,那么给读者提供更为强大的移动信息服务的同时,还能够借助数据提供商的数据资源增加在线书刊的内容,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体验。其次,政府或有关机构应加大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投资。作用于移动图书馆上的信息服务受制于资金,如果图书馆本身经费不足,最新的技术软件和文献资料将无法被购买,从而造成网站更新滞后、信息服务功能不全等问题。最后,应加强对移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移动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的缺失也是造成移动图书馆普及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移动图书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乎读者的用户体验,例如:若读者进入移动图书馆的客户服务界面并向工作人员咨询与图书相关的问题,在这一情况下,若工作人员回答模棱两可、业务知识不熟悉,势必会给用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削弱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效果。此外,就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推广而言,除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扩大各大图书馆的知名度外,还应当从丰富信息资源内容方面入手,使得内容方面紧跟潮流,并在移动图书馆用户界面上增加评价、分享、转发等功能。另外,各大图书馆还应结合自己的馆藏特色提供电子信息资源,并提供视频、音频等更为多样性的特色信息资源。
在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图书馆向移动图书馆转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移动图书馆普及率并不高。这是因为大部分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处于初创和测试阶段,信息服务的建设不完善。这就需要从服务内容和技术水平两方面完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设。提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是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方面,将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二维码技术、GPS定位系统以及3D全景技术相结合,从而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此外,就保护用户隐私而言,应定期对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并利用现有的加密、防火墙等技术减少黑客、病毒的入侵。只有了解现阶段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才能提升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在实现“随时随地阅读”的同时,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智能化移动图书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