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认同论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研究*

2022-02-18 06:06傅宝珍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儿童

傅宝珍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南昌 330038)

1 引言

在孩子的成长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阅读能使儿童积累丰富的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对儿童来说,阅读一般就是讲故事。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意义的潜移默化的浸润,儿童会慢慢产生价值观和情感的认同,构建自我趋同力,塑造个体的精神品格、审美趣向和行为道德规范。 在儿童阅读推广中,故事策略是常见方式。 中外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儿童阅读推广,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运动、美国ECRR 项目中萨克拉门托公共图书馆馆提供的“Story time”和“电话故事”服务、日本国际儿童图书馆的“儿童故事会”“幼儿绘本阅读”、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如林老师说故事”、陕西省图书馆的“蒲公英绘本故事屋”、江西省图书馆的“兰兰姐姐故事会”等儿童阅读活动,都能看到故事策略的身影。 一百多年来,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服务中讲故事是最为普遍、最有吸引力、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且与时俱进,日新月异[1]。本文拟通过叙事认同理论来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儿童阅读推广中的新路径,以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公益育人职能。

2 叙事认同论下的意义建构

2.1 叙事认同理论

叙事是指叙述故事或讲述事件,简称为讲故事,是人类构建日常生活秩序、形成自我身份的重要途径。 美国政治哲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提出“叙事自我”的概念,认为统一整体的自我建立在统一整体的叙事中,强调个体身份是从共同体中获得的[2]。 认同是指个体认可赞同某种价值取向、文化观念、态度行为,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人格、与现实和解的一种心理历程,即一个自我在某种动力或引力的促发下,使自身成为另一个自我的过程。 “叙事认同”则由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提出,他认为,叙事在“个性”与“守诺”、“个体性”与“群体性”、“相同性”与“自身性”之间搭起了桥梁,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解平衡功能,是个体身份认同的一种重要形式[3],这种认同是由叙事通过其内在动力创造出来的[4],换言之就是叙事接受者受叙事中某一人物的影响,确认自我与这一人物的差异,使自身慢慢成为该人物的过程。 所以,叙事即故事对于现实当中人的主体性建构至关重要[5]。 叙事认同理论高度关注生命叙事的认同影响和自我呈现、时间维度和文化浸染的自我影响,认为个体可以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而重构生命叙事,引起自我身份认同的嬗变。

2.2 从叙事到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叙事方式结合生命阅历,探究、反思经验的意义,整合、重构主体对身份的体认、感知,是一个不断重构记忆的过程,包括主体的群体身份选择、自我心理体验、身份认同嬗变等。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指出,人类之所以在生物族群中脱颖而出,叙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叙事传递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秩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或塑造人们的思想,进而引导人们的现实行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现实行动产生联系,说明了叙事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亲密关系。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叙事存在于人类一切文化活动中,具体到个人,获得自我认同的基本途径通常就是说故事、对故事的认知或重构、说的内容和结果。

3 阅读促进儿童成长

3.1 阅读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3.1.1 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1)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 婴幼儿期是儿童口语发展的黄金期,通过成人的启发、帮助,1 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学说话,能说一个简单的词;18~24 个月会使用双语词;3 ~4 岁已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4 岁左右抽象想象力达到顶峰,对看到的事物会根据自己的想象表述出来;到6 岁时语言能力飞速发展,词汇量不断增加,对词义的理解由具象到抽象逐步明确加深;到8 岁时语音、语义、语法、词汇量发展完备,同时能认识到符号与表征的关联[6]。 可以发现,儿童口语叙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升,一般来说,儿童的口语叙事水平高,阅读理解能力也高。 反之,阅读理解能力高,儿童的口语叙事水平也高。

(2)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6 个月开始喜欢看、听、摸各种物体,对色彩鲜艳的物体尤其喜欢;1 ~3 岁可以初步理解周围的事物,能够正确辨别色彩和语音与物体的不同属性和特点;3 ~6 岁喜欢模仿成人的道德行为,渴望参与群体活动,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过程带有具象性和不确定性;7~12 岁运算技能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与道德原则产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对自己以及他人进行较为独立的评价[7],在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十分强烈的个人存在感[8]。随着儿童心理发展渐趋成熟,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渐渐提升,自我的主体意识在阅读时表现较为突出,学会了思考,喜欢问为什么,会主动寻求或建构意义。

3.1.2 阅读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语言和文字诞生后,编故事、讲故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由文字记录而成的故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者和催化剂。 基于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及认知理解能力,合理的心智启萌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阅读主要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书开始。 梳理儿童读物可以发现,从唐宋时期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二十四孝图》,到近现代盛行一时的连环画、童话,再到21 世纪后的漫画、绘本等,儿童故事书内容包罗万象,载体从纸本到电子书、音频、视频、再到VR,尽管承载故事情节的阅读媒介多种多样,但儿童阅读的文本最终大都可以归结为故事[9]。 好的故事书通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趣味性的图画、鲜艳明亮的色彩、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适合儿童思维的情节发展等,儿童在听故事、讲故事中能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 故事策略是教化引导儿童的良策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要求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10]。 著名的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薇薇安 · 嘉辛 · 佩利(Vivian Gussin Paley)认为:“游戏及作为其必要核心的讲故事,是学前班和幼儿园里最重要的东西,它们很可能是我们一生中富有想象力的典范。”[11]故事教学赋予了幼儿教育独特性,台湾学者林思骐甚至认为,故事应成为最有价值的幼儿园课程”[12]。 在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中,故事被赋予了核心的地位。 成人利用各种精美的故事搭起了教育引导儿童的桥梁,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对各种故事予以描述,引导儿童学习各种知识,学会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正直、善良、责任、勇敢、坚韧的品格,陶冶家国情怀,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阐述道:“言与行一起发动了一个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浮现为某个新来者独一无二的生活故事,并独一无二地影响到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的生活故事”[13],强调叙事认同在叙事中对个体的重要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一个个故事塑造出来的画像就是他(她)能看到、参考、思考和改变的图像,运用故事策略可以帮助儿童形成一种个人的声音,一种交流他们独特经验和世界观的方式[14]。 讲故事,就是帮助儿童如何理解图画的叙事内容、如何通过图画和语言文字的互动建构意义的一个过程[15]。对儿童来说,运用好故事策略,可以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故事的引导,儿童可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身份的认同。 故事策略是教化引导儿童的良策。

4 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优化路径

英国图书馆学会“法吉恩奖”获得者钱伯斯有个著名的“阅读循环圈理论”,他认为,儿童阅读是个循环过程,存在“选书”“阅读”“回应”三个环节,而儿童是阅读的主体,有经验的成人可以通过语言、环境与活动帮助儿童完成选书、阅读,进而通过设计、组织讨论,帮助儿童领会故事文本各个层面的含义,完成意义建构。 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阅读学习者遇到的所有障碍都可以被克服[16]。 家庭、学校、图书馆是儿童阅读的主要场所,身边一般都有成人如父母或教师、图书馆员、领读人、故事妈妈、志愿者、阅读推广人的身影。 作为专业的阅读机构,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场地和专业的馆员,是儿童阅读推广的生力军,担负着对儿童进行阅读推广与引导的责任和使命。 运用好故事策略,通过选书、阅读与回应环节,能帮助儿童在叙事认同中产生身份认同,进而构建自我,达到育人塑人的效果。

4.1 选书

为孩子们找到合适的书是开启阅读的正确方式。 童书载体丰富,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选书”环节需要成人有丰富的阅读量、扎实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不俗的儿童文学鉴赏水平,了解儿童的阅读需求,精准把握儿童的阅读喜好。儿童阅读通常分为审美性阅读和导出性阅读,审美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娱乐和获取快乐,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确认参与到故事之中;导出性阅读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故事获取信息。 他们以娱乐为起点,以故事图画书为载体,借助成人的指导,从学会辨别图画和其所指代的真实世界中的物质对象开始,进而通过图画了解故事的角色、情节和意义等,形成自我的认同,获得快乐和情感上的满足。 儿童的认知世界单纯而美好,故事中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有趋同力的。 所以在开始对儿童讲故事前,可以以人物、主题、情节等关键词来选故事文本,通过对人物、主题、情节等的认同帮助儿童构建叙事认同。

4.1.1 人物认同

故事中通常由人物和情节来组建。 弗洛伊德认为,作品都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是读者兴趣的中心,作家试图用一切可能的表现手法来使该主角赢得我们的同情[17],叙事身份的形成,往往直接来自于对故事中人物的认同[18]。 阅读一个故事,我们会因为对人物思想行为的认同而期望获得和该人物一样需求满足的快乐,这就是人物认同。 深受全球儿童、青少年喜爱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通过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前后六年学习生活中的冒险故事,塑造了一位勇敢、善良、上进、机智、豪爽,有毅力、有勇气的少年形象,但他也有一些不完美,如不太爱学习,会偷懒等孩子们都会有的小毛病,这种人物形象真实,让众多的小朋友看到了自己,从而诞生了无数的“哈迷”并一路追随到长大。 “哈迷”对他的认同,除了哈利人物形象与小朋友十分接近以外,还有哈利的学业进步、魔法能量升级、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识的不断进步,都十分符合儿童对自己的成长预期,儿童渴望自己也成为像他那样拥有魔法又拥有勇敢善良、机智有爱心的人,这种认同于不知不觉中在儿童内心形成模仿的动力,影响儿童的思想与言行,儿童在这过程中获得需求满足的快乐。 所以在为儿童讲故事时,要注意故事人物的挑选,多选取一些正直、善良、智慧、上进、宽厚、有家国情怀的人物作为故事主角,如精卫、孔子、诸葛亮、文天祥、周恩来、钟南山等,通过人物认同帮助儿童塑造精神品格。

4.1.2 主题认同

讲故事通常离不开事件,主题认同就是在讲述事件时表现出来的某种主题倾向,这种主题倾向由人物和情节围绕着具体问题作选择和判断不断推进事件发展而显现,这些具体问题就是主题,通常有亲情、友情、爱情、母爱、乡愁、宗教、家国、励志、道德、伦理、法制等等,由人物的抉择和事件结果来显现,故事接受者据此形成身份的认同和强化,达到需求满足的快乐;也有结果不明的,则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立场替人物作出判断,间接获得主题认同需求的满足。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主题的选择也有技巧。对0~1 岁的婴儿,以语言开发和心智启蒙为主,其主要活动对象为家族成员,主题主要是亲情、母爱等,可选一些色彩鲜艳、内容简单、人物单一的图片,如父母、水果、餐具、玩具、动物等,帮助婴儿认识身边的事物,构建与图形、颜色相对应的认知图谱。1~3 岁的幼童可以初步理解周围的事物,可选一些亲情、友情、母爱、励志等主题比较单一、故事比较简短的文本,通过小故事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开发心智,如“妈妈爱宝宝”“三只小猪”“孔融让梨”等。3~6 岁的儿童言行喜欢模仿成人,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个性开始形成,但带有具象性和不确定性,可塑性强,故事主题选择可以扩大,亲情、友情、家国、励志、道德、伦理、法制等主题都可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主题认同和身份的强化。 如“岳母刺字”“凿壁偷光”“掩耳盗铃”的故事分别阐释了报国、刻苦、自欺欺人的主题,通过讲述、引导,使儿童在内心产生认同与效仿。 另外,根据具体的时间节点,如春节、端午、中秋、清明节、重阳、二十四节气、三八妇女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节日,可以讲述一些有关传统习俗、红色主题的故事,让儿童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习俗和节日的由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熏陶。 7~12 岁的儿童处于学龄期,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强烈,喜欢表达个人存在感,在模仿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个性逐渐形成。 这个阶段的儿童理解能力逐步提升,可以选择一些宏大、复杂而深远的主题,让儿童在故事讲述中依据故事发展去思考、感知、想象以及抉择,产生身份认同与思想升华,获得主题认同需求的满足。 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项链》,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 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 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10 年。 最后却得知所借的项链不过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这个故事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线索展示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深刻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的妇人,也让读者看到爱慕虚荣后的恶果。 项链丢了要不要还,事关诚信,为戴一次项链付出10 年的艰辛,这是虚荣的后果。 诚信与虚荣的主题共同出现在故事中,可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做出选择。

4.1.3 情节认同

情节是叙事中对事件的组织方式,赋予故事以某种意义。 情节一般分为喜剧、悲剧、浪漫剧、讽刺剧、史诗,当叙述者讲述故事选择某种情节时,就已经赋予了这个故事以或喜或悲、或浪漫或讽刺的意义,而读者则据此情节获得意义,在内心产生愿望满足的认同。 一般而言,喜剧情节因为结局大多是让人欢喜的大团圆,吻合了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圆满的本我,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更易建构起高度强化的叙事身份或道德感,成为构建自我道德的重要手段。而悲剧因为悲悲切切的结局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是压抑本我的,读者难以对其产生直接认同,不易获得自我满足的快乐,需要通过思考来探索如何才能圆满的内心需求。 鉴于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能力,低幼儿童多选一些喜剧、浪漫剧故事,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司马光砸缸”“艾丽丝梦游仙境”“花冠村的秘密”等,通过浪漫的幻境、奇妙的故事情节、圆满的结局引导儿童形成叙事认同,构建正直、善良、美好、坚强、勇敢、健康、向上的品质与道德规范;而学龄期的儿童则可增加一些悲剧和讽刺剧,如“狼来了”“荆轲刺秦王”“林教头被逼上梁山”等,用曲折的故事、并不圆满的结局让儿童认知到世界的复杂多样性,引导儿童思考、讨论,面对并不完美的现实时需要自己去做出正确的判断抉择,在此基础上构建身份认同,确立行为道德规范。

4.2 阅读

4.2.1 构建故事共同体

对于儿童来说,阅读就是讲故事,家长、老师、图书馆馆员、志愿者通常承担了故事讲述者,与儿童及其同伴一起,通过各种共读形式组成一个“阅读共同体”。 与“阅读共同体”相伴而生的是在阅读共享过程中通过阐释故事文本和意义而构建的“故事共同体”。 美国历史哲学家戴维·卡尔从现实中的叙事出发,认为人扮演着叙事中的三种角色,即讲述者、人物和接受者。 讲述者、人物、接受者可以是分别不同的个体,也可以是有重合的个体,如讲述者讲述的故事文本中的人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与此同时,讲述者与接受者在不同的故事场景中角色可以互换,在整个故事讲述过程是,讲述者、人物、接受者在分享与互动中形成了一个故事共同体。所以,在引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把儿童放在阅读共同体的主体地位,按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故事情节,启发儿童的思维,调动儿童的积极性,通过语言、图画、声音、视频、服装、游戏等媒介,使所有参与者在故事中形成一个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故事共同体”。 在这个故事共同体中,故事就是中介,家长、老师、图书馆馆员、志愿者等成人,儿童及其玩伴等,可以是讲述者,也可以是接受者,成人讲故事的目的就是通过讲述、游戏、互动等方式帮助儿童构成一张张故事图谱,引导他们渐渐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图谱,完成精神和人格的塑造。

4.2.2 丰富阅读形式

形式多样的阅读可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主动性,使儿童积极参与阅读,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氛围中融入故事共同体。 (1)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是讲故事的主要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故事会、故事重述、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听、读、讲的方式使儿了解故事梗概,进入故事共同体。 (2)场景阅读。 场景阅读就是通过场景与故事文本相呼应的形式开展阅读,如情景剧阅读、VR 阅读、在地化阅读等,通过沉浸式阅读体验激发儿童的叙事认同。情景剧阅读、VR 阅读通过设计或实或虚的场景,使儿童化身故事角色进入故事场景,亲身感受故事的发展经过,产生心理变化,形成身份认同。 重庆图书馆已连续举办5 届的“格林童话之夜”活动,依托本馆的巴蜀译翁文献馆,将受众定位在3 ~8 岁的儿童,围绕“格林童话”,通过看童话剧、听故事等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活动重视儿童读者的参与体验,2017 年首届“格林童话之夜”,重图变身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馆员们化身为王子和公主,带领读者穿过“林间小径”“梦想花园”,并通过与译者杨武能先生近距离互动的方式,让读者全方位感受格林童话的独特魅力。 2021 年度的活动主题为“迎冬奥·格林童话之夜冰雪季”,现场用图片、画作展示格林童话世界,图文一体式的图片阅读方式营造了浓浓的童话氛围。 “格林童话之夜”每年都会结合时事热点创意主题,累计吸引了万余名市民参与,先后荣获国际图书联盟国际营销提名奖、第二届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案例一等奖,已成为重庆全民阅读的重要品牌活动[19]。 在地化阅读就是实地研学,是近年来文旅融合模式下的阅读推广新路径,以阅读与行走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自然风光中蕴含的历史人文故事。 如江西省少儿图书馆组织的“赣图悦读研学营·走进滕王阁”活动,从分享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开始,介绍了王勃的生平、写作《滕王阁序》的幕后故事、滕王阁的建筑特点,使小读者通过在实地听故事,参观建筑,看建筑模型、书画陶瓷展,观赏表演,加深对《滕王阁序》的理解,身临其境地感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与美妙、青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滕王阁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精巧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塑造少年儿童的家国情怀。

4.3 回应

在笔者看来,完成“选书”“阅读”环节,阅读只进行了一半,“回应”才是儿童由故事共同体到叙事认同的重要环节,需要成人有丰富的指导经验和现场掌控能力,对成人的阅读素养与指导技巧要求更高。

4.3.1 注重“二次叙述化”

有经验的成人会通过环境布置、语言描述、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制造悬念、巧设疑问等方式,吸引儿童积极参与叙事回应,构建故事共同体,在分析与思辨中引导儿童用“二次叙述化”的方式完成意义建构,形成叙事认同。 “二次叙述化”是读者由故事共同体到叙事认同的重要过程,是读者故事解读能力的重要特征。 经由“二次叙述化”,儿童才能成长为叙事活动和阅读实践的主体,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获得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升。 如前文讲述《项链》时,成人可精心设计讨论环节,将重点放在丢项链、还项链上。 项链丢了要不要还,讨论时可让儿童自己决定,这是考验儿童面临诚信时的选择、判断;讲述还项链10 年后意外得知当年所借项链是假的时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可让儿童讨论为了一次虚荣付出10 年的辛苦值不值,这是检查儿童对虚荣导致的后果的价值判断;然后根据儿童们讨论的结果因势利导,建立诚信、不虚荣、脚踏实地的主题认同,完成教育引导。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儿童建构文本意义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要先入为主地灌输文本既有的结论,而是多用提问、设问、讨论、辩论的环节让儿童在与成人和同伴的阅读分享互动中学会倾听、思考、判断、表达,达成叙事认同。 讲故事时成人要注意调动气氛,关注儿童的反应,鼓励儿童开展多元的、有创意的解读,对创意佳的解读要及时进行表扬,使儿童体验到自己的观点被认可、身份获得认同的快乐,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3.2 创新回应方式

引导儿童进行阅读回应的方式也有多种,如重述故事、做游戏、分角色饰演情景剧、写读后感、征文比赛、故事主题涂鸦、图画衣制作、手绘本制作等,让儿童在充分理解故事文本的基础上开展多样有趣的“二次叙述化”,既可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又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如杭州少儿图书馆定期组织儿童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培养儿童的“二次叙述化”回应,事先会在馆内海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QQ 群上发布读书会活动预告,公布要思考的问题,让儿童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会上通过故事续编、诗文朗读、戏剧表演、撰写书评等形式组织儿童思考、讨论;事后在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刊登读书会动态报道及优秀的书评、绘画作品,活动吸引了许多儿童粉丝[20]。 又如近年来由台湾地区传入内地的故事衣(故事围裙)制作,是讲故事时用于突出故事角色、故事场景和附带演示道具以吸引儿童的一种专用情景辅助服装,是引导儿童进行叙事回应的新方式,能增强故事讲述者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调动现场气氛,提高儿童参与的兴趣和乐趣。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2017 年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图画书故事衣’创作大赛”,吸引了68 个单位共8931 件故事衣参赛作品,评选按幼儿亲子组、少年儿童组、成人组3 个组别,评选出58 个组织奖、122 个指导奖、152 个最佳设计奖和63个优秀奖[21],并在当年的广东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上展出优秀作品。 由少年儿童和家长现场表演“故事衣时尚秀”和“故事衣亲子秀”更是创了儿童阅读推广之先河,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促进了儿童的阅读兴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4.4 培养有指导能力的成人

成人是故事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儿童的“选书”“阅读”“回应”都离不开成人的指导,专业的儿童阅读馆员对儿童阅读事半功倍。 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主阵地建设,在丰富儿童阅读馆藏的同时还要培养专业的儿童阅读推广馆员,通过线上课程、外出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馆员的儿童文学素养,儿童心理学知识、文案策划能力、传播指导技巧、新媒体技术、手工制作能力,现场掌控能力,在“选书”“阅读”“回应”环节做好儿童的阅读与引导。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原点,家长是儿童最重要的老师。 亲子阅读是儿童知识积累、品格塑造的重要方式,但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知不一,多数只停留在单纯地阅读文本层面,少有引导孩子进行二次叙事的环节[22]。 所以,公共图书馆要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家长的阅读素养和亲子阅读引导能力。 可依托本馆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发放阅读手册,举办亲子讲座、线上课程、线下培训、亲子阅读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传授选书、阅读、回应技巧,提高家长的阅读指导能力。 如湖北省图书馆在2020 年开办的“e海悦读·家庭领读者”活动用数字平台和阅读推广人粘合家庭,依托本馆的数字资源为家庭阅读提供便捷服务,通过系列培训和景点研学为家庭阅读提供指导方法和教育实践。 首期招募遴选了14 组家庭,进行线下培训和户外读书。 一是线下培训:先由数字图书馆工作部馆员引导每2 组城市家庭与另一个乡村家庭组成一个家庭读书会,然后注册小豆伴读小程序,学习如何通过小程序建立自己的读书会圈子,如何在圈子里发布读书笔记,统计每月每个人的读书情况等细节,对照湖北数字图书馆宣传册了解数字资源、鄂图数字平台和便捷利用数图的办法;完成培训后,向获得“家庭领读者”的家庭颁发聘期3 年的聘书。 二是户外读书:14 组家庭跟随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长江读书节“十佳讲书人”王婷老师来到沙湖公园,以刚刚建立的家庭读书会为单位,家长和孩子们逐一分享了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 “e 海悦读·家庭领读者”以阅读为本,通过听、说、读、写、看、展等多种方式系统培育少年儿童的阅读素养,并鼓励更多的家庭参与到“家庭领读者”活动中来,实现全社会共建共育共享的大阅读格

局[23]。

4.5 积极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引领作用

公共图书馆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主阵地,要全民阅读浪潮下,要积极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使儿童阅读有序健康发展。 学校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公共图书馆可与学校开展馆校合作,培训学校老师,提供童书、阅读书目和阅读指导,帮助策划组织形式丰富的阅读活动,如故事分享会、21 天阅读计划等,形成馆校合力,共同促进孩子们的阅读成长。 如2021 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文德路小学举办“阅读零距离”项目,由馆员精选的2000 册涵盖儿童文学、人文地理、科技科普等主题的优秀童书外借至文德路小学,馆员进入校园带领文德路学子一边分享阅读的乐趣,一边体验阅读与创作的趣味联动。 在我们社会上还活跃着一大批儿童阅读推广者和儿童阅读组织,如小公益书房、悠贝亲子图书馆、亲近母语、红泥巴读书俱乐部等各种读书会,他们长期从事儿童阅读推广,有一定的资源和经验,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一些社会力量,邀请一些教育名家、儿童阅读专家、志愿者、儿童阅读组织、出版社,通过讲座、故事会、戏剧表演等形式走进幼儿园、学校、社区图书室,传递阅读理念,教授指导技巧,营造阅读氛围,推进儿童阅读。 如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策划承办,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哆哆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名著新编短剧大赛”,以“名著新编”为主题,以“编演经典”的趣味阅读活动方式引导少年儿童深入阅读经典名著,并在编创、表演活动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文学修养、艺术素质。 这种以“编演经典”趣味活动方式来推广经典名著阅读的创新活动已连续举办12 届,全市各区学校参赛踊跃,获得社会各界支持与好评,深圳广电集团DV 生活频道《放飞梦想》栏目全程跟踪报道,深圳晚报、广州日报、凤凰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多次报道,经典名著的阅读推广成为全市文化界、教育界的关注焦点,成功引领了全市阅读经典名著的潮流。

5 结语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言与行不断修正与重塑的过程,讲故事备受儿童喜爱。 叙事认同论重视认同影响和文化浸染下的自我嬗变,为儿童阅读推广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窗口。 公共图书馆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主阵地,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儿童通过“叙事”与“二次叙述化”,完成叙事文本的意义建构,形成叙事认同,不断进行自我建构,进而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自我主体,达到育人塑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图书馆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去图书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