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瑛 郭亮玺 沈晓莉 赵胜楠 倪秧 李宏业
(浙江省科技交流和人才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分类评价基础上制定更为科学的分类支持政策[1]。浙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工作导向,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科研部门、主体的布局与创新要素的效率配置,探索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型体制机制。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发挥市场调通与政府扶持激励作用,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加快吸引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2]。最后,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制机制。
既有关于新型研发机构与科技领军人才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现行政策的解读、总结与分析。有学者就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才吸引政策进行了案例研究,并按政策强度将地区政策划分为不同等级,提出了人才吸引政策过分注重资金奖励、地区差异较大、政府责任模糊等实际问题[3]。还有学者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与形成机理的深入分析,通过从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支持措施、申报方式、政策奖励、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我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吸引政策存在的问题,具体在资金激励、购房激励、免税政策等方面均存在激励政策体系不完善、人才引进稳定性差、激励政策形式单一等问题[4]。另外,还有文献从购房补贴、创新奖励、稳定性参数等多个维度构建和测度科技领军人才支撑创新创业的分析体系,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市区县吸引不同层次的高知人才政策的异同,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郑庆华等[5]对我国主要城市的人才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从资金、环境、机会等多方面概括了我国大中小城市的人才吸引激励政策,并分析异同之处。
嘉兴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奋力打造嘉兴市成为高质量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城市。嘉兴市加强完善党对人才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使得人才引进、补贴和扶持政策不断涌现与更新。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积极汇聚社会力量发展嘉兴市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嘉兴市深入推进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优化完善与实施,以“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实施为基础,深化实施科技人才放管服政策改革实施,建设科技大脑,加快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嘉兴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争创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扩大人才自主权,率先在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等政策上创新突破。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实绩论英雄。嘉兴市悉心提供优质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建设嘉兴人才大脑,全面优化人才服务流程,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现有的科技领军人才支撑创新创业政策参差不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创新创业的引擎和制度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背后离不开诱人的政策红利,各地争相出台多项政策与措施参与抢人大战。在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要求下,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市的人才工作,嘉兴市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嘉兴市高端人才引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顶尖人才引进依然较少,特别是承载顶尖人才的大院名所等创新平台能级还不够高。二是嘉兴市人才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深圳等地相比,与嘉兴市加快城市国际化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国际化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国际化医院、学校等人才发展要素供给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嘉兴市新型研发机构支撑创新创业政策参差不齐,虽然高层次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创业的引擎和制度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嘉兴市人才引进支撑创新创业的作用不强[6]。
典型的研究院型新型研发机构——乌镇实验室。实验室联合桐乡嘉兴新材料领域10家企业研究院,发起成立前沿材料“研值联盟”,与企业广泛建立联系,有效实现科技成果引入、转移、转化与溢出的供需精准对接,形成长效供需对接机制。与华友钴业、振石集团、朝晖过滤、中泽精密、合众新能源等地方龙头、腰部企业开展紧密合作,积极承担省“双尖双领”重大项目,突破行业瓶颈,打造具有嘉兴特色的材料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品牌。同时,实验室还搭建了大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目前拥有矢量网络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束蒸发镀膜机等材料检测关键设备,为周边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先进的科学测试服务和软硬件支撑。通过实验室各中心及PI团队招聘引进、人才项目落地引进、申报人才计划引进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针对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对符合乌镇实验室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厚薪资,提供生活服务。同时,设置合理的绩效奖励制度,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等资源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合理规划辅导高层次人才申报人才计划。
依托桐昆集团的企业型新型研发机构——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桐昆新材料研究院为背靠桐昆集团投资及控股的独立法人模式的创新型企业研究院。研究院扎根于桐昆集团之沃土,整合集团研发资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化纤行业全产业链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技术需求,立志带领桐昆集团精确高效地完成转型,引领中国化纤行业飞速发展,参与世界新材料领域的开发大潮。桐昆新材料研究院在研发项目立项通过之后,由研究院与研发项目组共同出资组成阳光基金池。研究院依据对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的科研项目过程进行考评,对研发人员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嘉兴市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人才扶持、政策补贴等机制在区域间人才流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与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创新效率等要素相结合并匹配的分配模式,通过全职聘用、双聘双挂、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集聚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7]。另外,嘉兴市吸引企业、社会资本、高校与科研机构等主体,通过社会捐赠、成果转化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式来扩大收入来源。在制定人才投融资支持、人才子女教育、人才住房补贴、人才科研经费补助的同时,嘉兴市相关单位要破除对于科技领军人才的发展约束,积极完善高层次人才配套政策与法律法规,大胆引进带有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另外,要打造嘉兴市全方位、专业化、全品类的企业需求资源对接平台,整合供需双方的需求服务资源,搭建便捷的需求对接通道,为企业供需双方提供高效资源对接服务,有效解决企业服务资源不对称问题。充分利用人才活力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有效配置,积极帮助嘉兴市人才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并助力企业思考转型发展,与嘉兴市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深度结合,寻找后疫情时代企业深层发展的机遇。
有效发挥嘉兴市的地理优势,构建和优化人才管理模式,赋予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以较大的自主权、融资便利与扶持政策[8]。另外,应积极深化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建设,激发与建立市场化培育导向,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领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条件成熟的用人主体自主举荐评定机制。加快推进人才全流程绿灯式的支持政策,并针对行业、科技和国际等不同人才分类标准量身定制差异化人才服务方案,精准解决不同人才群体的后顾之忧,并关注外籍人才创业创新需求,健全高度便利化的国际人才出入境政策,探索打造特色人才服务阵地[9]。加强嘉兴市校企合作开发,打破市场的知识、技术与人才壁垒,积极开展技术转移。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全球顶尖智库专家、教授等高层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机会,真实发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嘉兴市跨专业、跨领域合作,形成跨领域的人才合作网络,加强技术交流沟通,快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切实需求。嘉兴市应重点聚焦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质量,承担各类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前沿引领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卡脖子”技术自主可控,掌握创新主动权。
嘉兴市应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与团队扶持政策,使得人才的相关政策辐射至高层次人才的团队内部。一是优化成果转化路径。积极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性研究,促进具有国际前沿引领性的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的产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项目为牵引开展科研攻关与产业发展,实现成果转化。使得科研人才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前瞻性,开展可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二是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企业通过人才交流等方式开展合作。探索在不同地区、行业中设立研发机构、创新孵化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的新模式。争取引进转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开放共享的新业态。加强科学研究成果与产业化联系的紧密度,助力嘉兴市科研院校科技成果项目精准落地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积极分析企业需求并剖析共性问题,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对嘉兴市科技成果进行挖掘分析,验证科研成果实操性和市场可行性、排摸市场前景、评估科技成果价值、推广科技成果,进行投资转化。另外,针对嘉兴市金融、进出口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机构、重点领域,引进在应属单位紧缺的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