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花,吴敏,张雷,郑勇凤,卜东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1137)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各类思想的冲击,部分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就业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当压力不能及时排解会积为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则会导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危害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安全。医学生的教育培养除了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操作水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也是医学院校在医学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医学生的培养内容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严谨认真,同时也看到了他们高压高强度的工作,不仅是对全国人民的考验,更是对我国医疗质量水平的检验[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指机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是指一种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2]。狭义的心理健康指心理上与正常人无过大差异或偏差。而广义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达到一致协调并能长期维稳的良好状态。那么,何为不健康?只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无法达到平衡,二者其一出现问题都视为不健康的表现,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社会环境适应状况。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则是指其内在心理和外在言行处于并且能长期处于和谐统一,同时能达到满足专业需求和适应社会环境标准的可自我调节状态[3]。
心理状态的外化表现主要包括语言和行为,而心理状态的评判依据则主要包括双商、认知、意志、情绪、人际关系等[4]。
1.在双商方面
双商主要包括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在智商上,健康的评判标准为智力水平正常,智力水平正常是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个体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进而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在情商上,健康的评判标准为情商水平正常,拥有正常情商水平的人通常具备认知自己情绪、管理自己情绪、认知他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四个方面的能力。当个体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能与他人共情,恰当地影响他人情绪,便具有了基本的情商水平。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往往与情商水平有着紧密联系,正常及较高的情商水平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加分项,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2.在认知方面
认知能力指对事物认识的清晰程度和掌握事物本质的深浅程度,健康的评判标准是指能够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认知能力包括诸多方面:对自我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对价值的认知等,认知能力是个体能够恰当衡量自我能力以及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和准确分析自身所处环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眼界、层次、格局等,这些形而上的词汇落实到具体生活中,会在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造成一系列的连锁结果,认知能力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产生结果,而人生的轨迹又恰由一个个结果组成,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在意志方面
意志的定义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某些办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发个体行为的动机作用,即意志可以支配并调节个体的行为,因而,意志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支配自身行为的高层次动机。关于意志,健康的评判标准为拥有坚强且健全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个体面对挫折和打击的强有力护盾,坚强的意志同时还可以帮助个体在原则问题上坚持自我,不至于在人生的海洋上偏离航向。而健全的意志则是指在面对紧急或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对策,支配并调适自身行为,使事情得到最好的处理或解决结果。因此,健全的意志是在面对大小事都能够冷静沉着地应对并处理的良好素质的基础和前提。
4.在情绪方面
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个体的多种体验、思想和行为综合得出的心理状态。健康的评判标准是情绪成熟,即个体具有自我调节情绪并使情绪保持稳定的能力。情绪成熟是一种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包括好与不好的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关系到停止责备他人,评估自我能力,承担责任,积极地面对生活,勇于表现出自己的正义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宰者而不是被情绪所牵引,成熟稳定的情绪是保证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法宝,尤其对于医生群体,成熟稳定的情绪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改善工作环境。
5.在人际关系方面
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是具有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或调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是个体在社会适应上的体现,同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个体的进步与人际关系的改善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工作环境中能够更加专注,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个体,在人际关系方面会更加地游刃有余。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也会大打折扣。
让医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校学院各级部门加强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重要且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自身层面、教育工作者层面和学校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5]。
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调适会导致学生荒废学业,甚至自暴自弃虚度光阴的情况。及时对自身状态进行监控,当察觉到自身状态有异常的时候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对于自身状态进行准确地分析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在面对逆境或心理上的困惑时充分利用现有线上线下各种平台自我排解,进行疏导,有效寻求帮助,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二是当自己无法进行自我调适时,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沟通,寻求解决困扰自身问题的办法,或咨询专业的心理老师,通过专业途径改善心理状况,缓解心理压力。
1.掌握专业知识,及时评估自身状态
掌握专业知识对医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无论是出于未来医生身份的需要还是出于自身监控的需要,医学生都应多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内容,在完成心理相关必修课程的同时可以选修其他与心理相关的课程作为辅修学科,为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下意识的自我监控习惯,及时准确评估自身心理状况,当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恰当适宜的解决措施。
2.内外兼修,提升自身精神境界
作为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修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学习之余,医学生应该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同时多注重精神上的培养,加强思想引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做到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在相同的环境中,体魄强健、灵魂丰满的个体往往更加自信,此外,他们还具有更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同时抗压抗打击的能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对自我的认知也更加全面恰当。
3.保持良好社交,努力丰富大学生活
良好的社交关系总能给人带来助力和愉快的心情,在学习和生活上,许多问题自己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可以多听取朋友同学的意见,多寻求他人的帮助,面对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解决。不要将自己封闭于一方世界里,应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锻炼自身做事能力和社交能力。大学生活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医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其他方面的锻炼和学习,努力丰富大学生活。
4.面对不良情绪,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之下,产生不良情绪是正常的表现,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回避,正确地看待和面对不良情绪。其次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情,主要的调适办法包括宣泄调适,找到适宜的宣泄方法来减轻和释放内心的压力,尽量转移自己对于引起自身情绪不满的事物的注意力,以达到保持理智、缓解消极情绪的目的[2]。及时准确研判不良情绪,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缓解。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定义辅导员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6]。辅导员在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针对医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及时察觉、及时干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摒弃强制性管理,多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立情理化的教育模式才能与学生开展更有效地沟通。
1.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应该及时关注班级上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向,及时察觉影响学生心理的潜在因素并研究应对对策,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对同学进行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思想教育,鼓励同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班级增强凝聚力以及环境适应力。对班级同学一视同仁,维护学生利益和隐私,严令禁止班级内出现歧视、攀比、校园暴力等现象。鼓励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提升自我素养,做好学生榜样,以身施教。引导同学进行适当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帮助同学进行更全面地认知自我。
2.针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时,积极地、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问题,切实解决学生困难,主动了解心理状况特殊或异常的同学,并对其不健康的心理、言行进行干预,为其提供有效解决方法。关注少数民族同学,主动帮助其解决因语言不通、习惯上不适应等因素在学习和生活上造成的困难。当个别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时,应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全方面地考虑问题,优先沟通协调,为同学解决矛盾。积极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与同学交流时做到细致有效,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让每个同学都能够有集体归属感或家的感觉,帮助学生更快更好适应大学环境。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表示如果在有时间的条件下愿意去听心理健康讲座,有63%的人表示发现自己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愿意进行心理咨询。数据表明在有条件基础之上,大多数人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通过专业的途径去面对或解决,因此学校健全校内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学校可以大力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以及心理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了解途径,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强管理,完善落实相关校规,把校园暴力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的相关课程,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从根源上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健康中国”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健康都应受到关注,不仅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需要受到重视。医学生作为一个守护众人健康的特殊群体,其身心健康更为重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医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导致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因素也呈现多元化,如何培养医学生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是各大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未来的医疗事业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人类健康事业才能有所保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