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超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硕士在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被淡忘。但是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如今的生活实践中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现代景观设计中具体的空间实体和空间环境,让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真切体会到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给予传统文化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又被称做“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 年5 月20 日,其通过国务院批准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年11 月30 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耕文明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在公元前2 世纪就已经被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二十四节气是各朝各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预测气候变化的依据。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不仅是指导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的知识体系,而且涵盖各种各样民俗事项的民俗宝典。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在辛勤的农业种植、收割中,通过日复一日地观察研究天体的变化运行,认识和熟知一年中的季节、气候、物候等变化,概括总结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最开始是根据斗转星移而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环转动,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就经过了一个周期,被叫做一个“岁”。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回归黄道的位置制定的,也就是将太阳一个周年的运动轨迹平均分为24份,对应24个节气,立春是开始,大寒是结束。
景观设计按功能区域来看主要是对城市景观、居住区域的景观、城市公园景观、滨水绿地景观、旅游度假区内景观和旅游景区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其中城市景观包括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按照构成形式来看,包括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和具有历史渊源的人文景观。因此景观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聚集、互动、联系和参与的场所[1]。
景观设计的主体对象—景观,是指作为景观设计对象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环境,包括气候、水、植物等。景观将漫长且多样的自然转变发展的过程和人类历史文化活动记录在大地上,它可以代表风景、栖息场所、生态系统等。不同的人对于景观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地理学家把景观看作一个大自然综合的地理区,有河流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山脉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和再现的对象;造园者把景观作为建筑构筑物的配景或休息停留时目光所及之处;生态学家认为景观是又一个生态系统,或是大的生态系统里的小系统;旅游学者认为景观是优美的自然资源,能够丰富世界观,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任何一个区域的景观设计都是对气候的反映和人对其适应的表现。在场地选择和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气候、天气下,都可以根据需求适当借鉴微气候学原则,达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微气候学是研究一个有限空间内的气候变化发展状况的科学,有时候也被叫做小尺度气候学,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可以用于改善现有环境缺陷的方法和规律,这就要求对所处的环境气候有深入了解[2]。
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是景观设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地球现有的原始自然风光,如山脉、草原、石头、溪流、湖泊、海洋等;人造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人造喷泉、艺术小品、商业步行街、建筑构筑物、集散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是构成景观设计的原始素材,要想形成因地制宜的和谐城市景观,需要将各种各样的景观要素系统、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并结合风水原理,进而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体系,形成有秩序的空间形态。同时,将景观要素合理分配的过程是一个因地制宜、顺应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过程。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动变化、结合地理气候特征和物候变化规律概括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景观设计遵循的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3]。
景观设计依托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离不开地理气候。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有非常明显的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因此形成了特别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双重特点,冬季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高温多雨。高温和多雨同时到来,水热搭配良好,十分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光照、气温和降水等,也是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并总结出了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而在景观设计中遵循自然变化发展规律也是必不可少的[4]。
研究发现,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身心更加放松和愉悦。由此可见,自然要素在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地形、气候、自然生态基础间合理联系,在景观设计中何其重要。显而易见,为了一个社区群体乃至城市群体的健康幸福,景观规划不仅要理解人的活动和需求,也要理解空间中原始土地、气候的自然特性,然后根据一个区域内的特定位置和一个项目的特定需求,进行一个适宜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关系协调的空间环境[5]。
在空间布局中,可将点、线、面作为基本元素,进行空间重组、排列。将二十四节气拆分出来,划分出不同类别,进行相同要素的大类划分。例如,将不同功能空间按照体量大小和开放程度分为春、夏、秋、冬4 个板块,春天是开放的,是一年之开始,是一个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匹配入口空间,停留等候空间,景观集中区域;夏天是热烈的、躁动的,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匹配儿童活动区域,户外活动空间;秋天是含蓄的、丰收的,匹配半开放区域,如树阵广场、景观廊架、交流区域等;冬天是内敛的、沉静的,匹配私密空间,体量感相对较小、位置隐蔽的区域。再根据大的空间匹配不同的节气类型划分大区域中的小空间[6]。
互动性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营造富有特别体验的空间场所和设施有着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使景观设计更加具有感知化、互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能够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时间觉和位置觉等,改变传统体验方式,从而实现人与景观的良好互动。
在视觉方面,可以通过不同节气颜色来增强游客的视觉感受,可以利用植物的四季颜色变化、生长特性、景观小品、地面铺装、照明灯光等,实现颜色的变化与层次的分明,以不同节气的主色调给空间环境下不同的定义,打造丰富的视觉体验。在听觉方面,可以通过不同的季节、气候的不同风向、植物的落叶声、动物的叫声脚步声、景观设施的预置声音等,引导游客进入不同的场景,体验不同声音享受,感受二十四节气之声音。在嗅觉方面,可通过不同节气的植物气味、作物成熟度、空气温度和湿度,使空间的气味发生变化,引导游客在自然而然的呼吸中体验不同节气变化。在触觉方面,可运用不同节气植物、气候、动物的肌理和造型,在景观中放置景观小品、园路布置和装置艺术品等,使之与场景进行亲密互动[7]。
二十四节气中,不同节气适宜生长的植物是不同的,这也成为每个节气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之一。不同节气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形象,在景观设计中能够做到四季同空间不同风景。同时,引进植被具有调节气候、丰富空间层次、增加观赏性等多种用途。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 个节气,古语有春分到、吉鸟报,昼夜平分时光好;百花开、雨水少,春色满园关不了。那么就可以在景观空间中加入季节性的植物,如桃花、樱花、梨花、杜鹃花、山杏、柳树、桃树、迎春和玉兰等。明人高濂《遵生八笺》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季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可在景观中加入季节性的植物,如合欢、梧桐、睡莲、栀子花、香樟树等(见图1)。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可在景观空间中加入季节性的植物,如菊花、枫树、昙花、丁香、桂花等(见图2)。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代表着太阳的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一轮,太阳高度开始回升、白昼每日增长,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变得温热起来,可以在景观空间中加入季节性的植物,如灯笼花、紫荆花、腊梅、松柏、竹子等[8]。
图1 夏季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
图2 秋季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古代和现代劳动人民的深刻智慧,比如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等,也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灵感来源。将二十四节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探讨、延续、传承,积极挖掘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内容,使其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设计的环境空间更具合理性,更加符合环境、气候、人类生活的发展规律,进而使景观设计环境空间成为一个记载人们过去优秀文化、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生存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