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岩松作品探析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

2022-02-18 13:55刘敦凤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期
关键词:山水意境建筑

刘敦凤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1 山水城市理念诞生背景

1.1 现代城市现状

21 世纪以至未来,以功能、理性为设计核心的时代逐渐逝去,设计将更加注重情感与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注入。一方面,由于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渴望得到更高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后工业时代,竞争机制、流水线式运作、利益优先,一切都在程序的操控之下,人们放弃了自由与个性,以换取安全的生存之道。纵观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各城市纷纷效仿西方城市的建造模式,而这种建造模式千篇一律,一栋栋高楼犹如复制粘贴一样,批量化、密集,同时这也将传统的居住空间和居住模式覆盖掉了,造成了中国现代与历史的脱节。很多城市新区、中央商务区、科技园、产业园就是这样被资本所操纵以最快的速度被建设起来的。这种城市是缺少精神寄托的,它不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感受,已经走到了尽头。

建筑师马岩松认为,城市就像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不仅有骨骼、血肉、新陈代谢的生理机制,而且有精神。他还提出,如果说古典的城市是由神灵所主导的,现代城市是为附和资本与权力,那么未来的城市就应该是关于人与自然的[1]。由此,他便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许多设计项目中。

1.2 中国城市现状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中国建筑的发展不能一直停留在对于西方建筑形式的模仿阶段,中国建筑地域化已成为中国建筑师极力探讨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中国建筑设计界努力探索和尝试既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又适合当代建筑发展的中国建筑设计理念。不能是单纯的“仿古”,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对于传统中国建筑的模仿,应注重精神和情感的融入,关注建筑空间场所给人的整体知觉感受,使人在建筑体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特质,从而获得对于建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2]。在此背景下,设计师应该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提取适合当代建筑设计发展的文化理念,将中国古典美学与当代建筑美学融合,创作出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建筑。许多优秀设计师在“中国山水文化”中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口,建筑师马岩松就是其突出代表之一,他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巧妙融入城市设计中,其“山水城市”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为中国建筑设计地域化、本土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山水文化在当下具有较大的现实探究意义,本文将借助建筑师马岩松的作品来探讨以上问题。

2 中国传统“山水观”与“山水城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至汉代,中国产生了道教,传入了佛教,逐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道教将名山视为仙人之居所,鼓励人们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经魏晋南北朝3 个时期的发展,中国山水观开始从宗教方面向文学审美方面转变,这一转变与中国古代文人喜于游玩山水、寄情山水、隐逸山水有着必然联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都有着一个统一的观念,一旦他们在政治上不能一展宏图,便将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发泄在文学上,因此中国山水文化在文人士大夫的助力下,渗透到文学、审美等方面。正是在这一山水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艺术上出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过渡以及将这种审美观运用到文人私宅、园林的建造中。中国审美取向也开始由“错彩镂金”向“清水芙蓉”转变。

中国山水观的形成还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在于老庄书中关于山水的只言片语,而在于其哲学理论,老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一种“潜在山水观”。老庄哲学思想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道法自然。然而,这些思想很难在世俗社会得以实现。大自然浑然天成、不假雕饰、纯粹,没有世俗的尔虞我诈、喧嚣嘈杂,恰好与老庄哲学中的“自然”之道完美契合。虽然老庄哲学中的“自然”一词不是指大自然,但中国古代文人却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其真正寓意,这也就是老庄哲学影响文人山水观的潜在逻辑内涵。

早在1990 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这也是设计师马岩松的“山水城市”的灵感来源之一。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并不仅仅是指拥有山水形态的城市面貌,它是具有山水物质空间形态环境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理想城市,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与底蕴[3]。这里的山水物质空间形态也不是利用大自然,依山傍水修建建筑,而是人为地去模拟大自然的空间形态。山水城市中精神内涵的融入则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合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造园手法。山水城市所强调的还是一个整体规划概念,在于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就像建筑师贝聿铭所说,苏州之所以是苏州,关键在于水,其次才是建筑,既是生态模式也是人文模式。

3 “山水观”在马岩松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方式

3.1 建筑中意境的营造

马岩松在“山水城市”中强调的是“山非山,水非水”。山水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的大体量物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并不单单是人们眼睛所看见的,更是人们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寄托与想象。中国人的山水观通过山水画的形式体现出来,这里的山不一定是特定的哪一座山,这里的水也不是被命名的河流,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表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情感,即借景抒情。马岩松的作品正是通过对于山水意境的把握来实现建筑环境中情感的注入,人在面对这些山水般的城市环境时,也可以实现与自然的对话,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北京朝阳公园广场的设计中,整体形态及布局遵循仿照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松、竹、石、潭等元素及其关系。在1 200 000 m2的区域内,将写字楼建造成山石的形式,外立面突出的写意的脊线有如自然风化的石片,其高低起伏、排列方式错落有致,整体色调为水墨色,而建筑流畅的竖线与公园的湖面相映成趣,在建筑中的瀑布让整个建筑内部回荡于山间。在两个建筑之间通过中庭连接,通过建筑曲线延伸出多层公共空间,供人们俯瞰或眺望远方。朝阳公园项目打破了传统CBD 的建设模式,在城市中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尝试城市环境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关系,营造一个能够让人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寄托情感、舒缓压力的山水意境(见图1)。

图1 北京朝阳公园广场

3.2 建筑中借景手法的运用

马岩松还善用借景的手法,借景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有两层概念,一是将周围的景观融入进来,作为当下景观的一部分;二是人自己也成为当下景观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而然。马岩松认为建筑的体量越来越大,难免“被看”,因此在他的山水城市理念中,建筑与景观将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被规划,大型的建筑也将是景观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有利于整体意境的营造。广西北海北部湾一号的“假山”项目充分运用了借景的手法,广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石芽、石林、峰林等独特的地表景观,并且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为了与此呼应,“假山”用起伏的曲线模拟出连绵的山形轮廓,其轮廓与水面交相呼应,一是模拟当地风貌让建筑本身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二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的海景引入到城市中(见图2)。在黄山太平湖公寓项目中,马岩松将其设计为10 栋高低不一的建筑,错落在山水之间,就像是山的一部分,因山势而生长,而这十栋公寓也成为了黄山太平湖景观的一部分。建筑中每一个房间都面向太平湖与连绵群山,而太平湖的风光也成为了此建筑景观的一部分。建筑每一层都通过不同的有机线条勾勒出阳台的部分,更好地让人们置身于自然之中(见图3)。

图2 广西北海北部湾一号的“假山”

图3 安徽黄山太平湖公寓

3.3 符合未来的设计理念

马岩松的建筑不仅是帮中国城市找寻到了传统的“根”的建筑,更是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现代建筑。他虽然运用古典园林手法营造建筑意境,但是他的建筑不是一两层的亭台楼阁,而是有密度的高层建筑。他虽在模拟山水,但更多地考虑了人在其中的感受,并融入了符合未来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如营造社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南京证大喜马拉雅中心项目中,在高层建筑之间每三层之间有桥连接,而这个桥既加强了两栋高层建筑里的人的联系,还作为一个共享花园加强了社区的感觉。马岩松的山水建筑不是为了山水形式而形式,每一个建筑结构都有其作用,而不是一个为了形式的建筑外壳。在其建筑中引入了许多现代生态技术,以降低现代城市在建造及使用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北京朝阳公园广场的建筑采用最新的绿色技术,在双塔南侧设置的水景除了能够优化视觉效果外,也是整个区域的降温剂,在建筑突出的脊线内部,设置了通向每一层的自然通风系统,空气通过水景沿着脊线流入建筑内部,为整栋建筑带来新鲜清爽的自然空气。马岩松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并没有完全回归传统,而是选用性能更好的更符合未来建筑发展的新型材料。朝阳公园的双塔建筑都采用墨色玻璃,看似在模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水墨色,实则这些深色玻璃一方面能全面引入自然光线,另一方面能减少太阳直射所产生的热能(见图4)。

图4 朝阳公园塔楼幕墙节点图

4 结语

在现代设计语境下回顾历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适用于现代乃至未来的设计语言。这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单纯的仿古。一方面,中国设计需要本土化,不能一直复制西方设计模式,这样无法在国际舞台上获取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许多优秀文化,它们可以帮人们找到精神寄托与归属感,帮社会和城市找到自己的“根”。而将在华夏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山水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将为实现中国设计本土化开辟新道路。

建筑师马岩松对于“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中国未来的设计还有很多可能性,他的建筑致力于营造一种意境,通过意境赋予建筑精神内涵,与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同时,他会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城市理念,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以此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用他的话总结就是:“山非山水非水、留白和空儿、借景、空间绿化率、人体尺度的城市空间、隐形交通。”[4]他会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进行设计,每一个建筑都能很好地融入当地,就像是从那里长出来的。对于山水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是存在多种方式的,应极力去探索和尝试。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只有山水文化适用于未来设计,因此需努力去发掘。

猜你喜欢
山水意境建筑
《山水间》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爱在一湖山水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山水之间
建筑的“芯”
一处山水一首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