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时雨
2022年2月1日起我们进入了农历壬寅年。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对十二生肖的定义,十二地支中的寅对应着虎,即这一年用作纪年标志的动物是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年。虎在民间习俗中被尊崇为瑞兽,虎也与福谐音,因此虎年的来临也象征着福运临门,富贵盈门。
虎是兽中之王,镇山之主,古时有“山君”或“圣兽”之称;我国历代人民都将之奉为山神,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在分类学上,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也是猫科动物中个体体型最大、最凶猛的动物。关于虎的起源,学者们有着不同观点,但比较公认的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中国南部,由“中国古猫”演化而来,后又演化为9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新疆虎),后五种均已灭绝。现存4个亚种中的3个分布于我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在世界各古代文明里普遍存在的“十二兽”概念当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便是有虎无狮,也侧面印证了中国是虎的故乡,以及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证明了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形成之前,虎就已经存在,在人类与虎的不断冲突和了解当中,虎的特点便逐步吸纳进民族文化并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并由此开始在这片大地中孕育出了最为繁盛悠久的虎文化。
虎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其源于人们对于虎的力量和威严的向往,是一种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在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距今1万年前旧石器时期所绘制的岩画中,就已经出现了虎的形象。在广东省韶山市的丹霞山,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社会后期留下的龙虎岩画。1978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考古人员首次发掘出了用蚌壳砌成的龙和虎图形,该遗址确定为距今约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在《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出现的伏羲一词,虽写法不同,但都与虎有关。有学者认为,最初伏羲部落的民族图腾应为虎图腾,因此相较于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龙图腾崇拜,虎图腾崇拜作为狩猎民族文化代表,其产生可能更早。无论虎文化与龙文化孰先孰后,西水坡墓中这件“中华第一虎”足以充分体现中国虎文化的悠久历史。
生肖年画《虎迎富贵》 设计者刘文胜
我国目前已出土的各个时期虎形象和虎纹样的文物数量较大,种类繁多。早在新石器时代,江淮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就出土过虎首形玉璜;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玉虎。除了玉虎,妇好墓中还出土了两件铜钺,其中有一件上有双虎纹样,两虎间有一人面;殷周青铜器上采用了大量的饕餮纹,后又更名为兽面纹,其中大多都是以虎头为原型。闻名于世的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大鼎,鼎上耳部饰有两只直立的老虎;西安西郊也曾出土一枚春秋战国时期调兵遣将所使用的凭信名为虎符,它是铜制虎型器物,背部刻有铭文,可分为两半,通常右半留存在王室,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甘肃省和山东省也先后出土了秦朝、汉朝乃至隋朝所使用的虎符;在西安出土的许多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也有虎的身影。位于北京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中就陈列有出土于西安汉城遗址的西汉时期四神纹瓦当,其中就包括虎纹瓦当;我国洛阳地区也曾出土宋代虎纹瓷枕,元代范文虎墓出土了虎纽玉押,元代玉带板上也不乏虎纹的形象。
陕西凤翔“镇宅神虎”(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 当代 泥质)
从出土文物中也能看出在汉代之前,虎的形象常常与政权、军事和地位相关。随着朝代更迭,在龙成为传统文化中理性与智慧的象征,又与皇权紧密结合成为封建专制的符号后,虎便更加深入民间,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俗通义·祀典》中有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亦避恶”。这也体现了在民间,虎象征着力量和勇猛,具有驱邪镇宅的能力。至今民间依然有将虎的形象贴在门上,或在门上安装虎头门环的习俗,让其作为门神起到镇宅御凶的作用。在中原地区,孩子满月姥姥家送布老虎的习俗仍在流传。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交会处,千百年来传承着给孩子们戴虎头帽、用虎手套、穿虎头鞋、睡虎枕的习惯。此外,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气温升高,蚊蝇滋生,由于虎能避邪而艾草能驱虫,因此每到这时民间便盛行给儿童制作布老虎,并在其内部填充艾草,名为艾虎。这一习俗在中原和江南地区普遍存在,但形式略有不同。在山西晋南,艾虎会以肚兜或背心的形式穿在孩子身上。在陕西,妇女们还会在端午节前制作许多艾虎香包赠送给老人和孩子,驱赶蚊虫的同时也能展示自己精巧的手艺。而在山东潍坊,妇女们则会使用艾叶来制作艾虎的鼻子和眉毛。在普通民众心中,虎也是正义、权威的象征。在民间传说、民间剪纸、民间雕塑、刺绣等工艺美术品中也反复刻画着虎的形象,以祈求正义、权利和幸福。
除汉族外,其他民族社会当中虎文化也普遍流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民同样把虎视为吉祥物,人们会为孩子制作带有虎元素的衣物来保佑其平安。鄂西土家族在寺庙中供奉的主神就是白虎神;为表达对虎的崇拜,虎的纹样还常常被绘制在服饰与器皿上,例如土家族织锦当中畅游虎爪的纹样。迄今,贵州省毕节市还保留着许多明清时代彝族土司及其后裔所修建的庄园,这些富丽堂皇的庄园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柱础、栏板等许多部位上都雕刻或绘制着虎头纹,处处体现着彝族人民对于虎的崇拜。在我国最北端,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历史中,也能找到虎的痕迹。古时生活在这里的赫哲族奉虎为图腾,属于虎氏族。《赫哲族简史》一书中提出“傅姓或胡姓来源于氏族马林卡哈拉,是虎神之意,由虎字音变为傅或胡”。
我国可以说是虎文化的发源地,但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逐渐深入,其他国家也孕育出了多样的虎文化。韩国作为我们的近邻,文化传统与民俗与我们十分相近,两国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韩国的虎文化与我国大体上相似,其民间传说中也将虎作为人类的始祖崇拜,不同之处在于虎在韩国文化中更加具有人性,更多表现出忠贞善良的精神。我国虎文化也传播到了日本,出土的六世纪日本铁刀上就刻有龙虎纹。研究人员通过对远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文化进行研究,发现在许多印第安人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中存在着神虎的造型。德国人类学家利桑斯锁住的《事物的起源》一书中,也提到在印第安的四方形房屋门上老虎形象同我国商代青铜器龙虎尊上的纹样存在着许多相同点。这些对于中西方虎纹样的研究进一步阐释了虎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虎啸出东方,文明一脉扬。我国的虎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了军事、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经过数千年的文化融合过程,虎文化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更是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媒介,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建立“世界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