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发展问题研究

2022-02-18 07:53姚文琦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范畴编码心理健康

姚文琦 朱 千

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老年群体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据调查[1]显示,目前我国老年心理健康者不足1/3,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国家一直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出要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2],并将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行为列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3]。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了“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4],针对老年人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普查、一对一心理咨询疏导等一系列活动。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心理问题前期预防干预和提升老年人发展潜力的心理社会服务在我国老年心理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但相较于传统的以治疗为主的医学服务模式,我国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社会服务起步较晚,存在着很多不足。其服务的发展与我国老龄化速度以及老年心理服务需求的发展不相匹配[5-12]。目前我国对于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发展状况的研究以描述性为主,缺乏深入、系统性的分析[13]。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城市太原市进行调研,从涉老心理服务从业人员的视角出发,试图获得对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存在问题的系统认知,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发展有所助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Galsser 等[14]提出的遵循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构建理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流程对所获得的原始访谈资料进行不断地编码、提取、归纳、分析,构建理论的相关概念和范畴,对理论结果进行不断地修正直至理论饱和。见图1。

1.2 资料来源

根据研究目的,为获取对访谈主题有较为深刻理解和认识的被访者,将访谈对象限定为组织或参与过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服务的组织管理者及提供具体服务的人员。从网络上收集太原市开展过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机构,自2020 年9 月至11 月根据方便原则以太原市山投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为初始对象,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寻找符合访谈主题且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均符合质性研究样本经验原则[15]。访谈内容包括对老年心理服务的认识,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影响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开展的因素等。在访谈过程中,对于其回答进行拓展式的询问。在征询对方同意并告知保密原则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及笔录方式记录访谈内容。根据信息饱和原则,收集的访谈信息不再产生新的范畴时,停止抽样。最终获得访谈资料18 份,录音文稿及访谈笔记4 万余字。

1.3 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保障理论有效性,对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16]。当访谈至18 人时出现信息饱和,追加6 人进行新一轮访谈,对新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编码结果显示并未出现新的概念、范畴及关系,认为本研究已达到理论饱和。

2 结果

2.1 开放式编码

对收集回来的原始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地分解、比较和分析,提取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发展问题的相关信息。对所提取的信息赋予概念,共整理出364 个初始概念。对概念进一步归纳整理,将相近涵义的语句进行提炼和归类,最终形成75 个概念。将这些概念范畴化,得到17 个范畴,用an表示。见表2。

表2 主轴编码的主范畴与对应范畴

2.2 主轴编码

对开放编码所形成的概念进行深入梳理寻找各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对所得到的17 个范畴进行归类,用A+表示,形成服务认知与行为(A1)、服务困境(A2)、服务组织因素(A3)、服务保障机制(A4)4 个主轴编码。见表3。

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通过整合与凝练,在所有命名的概念类属中提炼一个“核心类属”,通过“故事线”的形式来建立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最终构建成实质理论脉络[17]。通过对4 个主范畴及原始资料对比分析,依据扎根理论“条件-现象-行动-结果”模型将所形成的范畴进行归纳,可将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发展的所有因素概括为1 条故事线:实施心理社会服务对提升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多重困境,老年社会心理服务的开展受老年心理社会服务认知与行为、服务组织建设及保障机制因素的影响。其中,服务组织建设是关键,服务认知与行为是前提,服务保障是外部支持。

3 讨论与建议

3.1 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存在多重困境

研究显示,目前老年心理社会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老年社会心理服务还不成熟,在人力、资金、场地、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多重困境。这与大多数学者对心理社会服务发展问题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8-20]。受收入水平、晋升路径、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从事老年心理服务人员十分短缺,服务技术和服务水平不足,加之政府和服务机构在资金投入和服务场地、信息平台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服务过程中受老年人生理、认知水平和机制、体制制约,部分服务技术难以实现等问题,使得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在具体执行层面难以有效开展。

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展老年心理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培训。通过设立专职岗位、提供资金奖励、晋升通道等方式,鼓励更多组织和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服务人员以及社会组织参加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工作。运用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开发适宜老年人的本土化心理服务技术及服务方式,加大政府对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拓展各服务组织社会资金筹集渠道,着力解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境,促进老年心里社会服务的发展。

3.2 提升老年心理社会服务认知与行为

对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认识和寻求意愿是开展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前提。本研究调查发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实际服务过程中,对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重视度尚有不足,老年心理社会服务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老年人和部分服务人员对于心理服务存在片面化的理解,将心理服务等同于精神卫生服务,或者是将心理社会服务工作简单定义为哄老人开心,对于心理社会服务的内容及科学性认识不够。加之传统文化对于“心理问题”有病耻感,以及心理社会服务较为薄弱的现实,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寻求意愿有所不足。这与杨笑怡等[21]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要促进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发展,就要提升老年人、养老机构或社区服务管理者对老年心理问题的认识程度。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从老年群体关注的身体健康问题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提升老年人及涉老服务组织对老年心理问题前期预防的重视度,消除老年人、社区或养老机构对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片面化认知,增强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寻求意愿。

3.3 加强老年社会心理服务组织建设

服务组织建设是心理社会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素。面对老龄化社会下日益突出的老年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多方联动共同助力老年心理服务工作。社会组织是发挥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的主体性是其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前提[22-23]。目前我国专门从事老年心理服务的社会机构较少,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基层社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很多老年心理服务的开展只是被动地完成服务指标,服务呈现形式化和难以持久的问题;少部分则出于奉献精神而自行提供,存在自身力量薄弱、对政府依赖性高的特点。服务组织在提供老年心理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碎片化的现象[24]。心理咨询师、社工和志愿者都有其不同的服务模式,在实施老年社会心理服务时各自为政,服务普惠度不足。各组织之间联系不紧密,服务模式之间也未形成有机整体,服务缺乏相应支持,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网络还有待完善。

面对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要增强各服务组织自身力量,加大老年基层社会服务组织的自主性。同时积极与其他机构合作,弥补组织自身存在的力量缺陷。通过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联系,构建起老年人心理社会服务网络,将老年常见的三种心理社会服务模式有机融合,增强老年心理社会服务普惠度,最终形成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3.4 完善老年心理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长久有序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各项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保障。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老年心理社会服务保障机制[25]。我国对于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开展以鼓励性政策为主,具体实施方面并没有详细的准则,也没有明确部门对服务进行监管。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对于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与纠纷无相应的处理机制,从业伦理规范大多来自协会的规范,靠个人道德予以遵守,其法律界定几乎处于空白,强制力不足。同时,老年心理社会服务在人员、技术和服务效果上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相较于医学上的心理疾病标准化诊断和评估,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的评估大部分是基于服务对象的反馈上,更多带有主观性,因而导致社区及养老机构对于心理服务效果的不确定,不愿开展相关活动。

要制订完善的服务政策,提升老年心理社会服务组织及人员参与服务的动力,完善法律保障机制,通过地方新政法规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服务伦理规范。最后,应该对服务人员、服务技术和服务效果评价标准加以规范,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估标准,由政府监管部门对服务予以评价和监督,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范畴编码心理健康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