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玲 夏桃先 邓莉莉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安徽六安 237000
手术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胃肠道肿瘤类型复杂,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不易被察觉,患者一经确诊,多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治疗难度巨大,且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胃肠道运动障碍及消化出血等多种并发症[1-2]。研究发现,手术室护理质量直接影响胃肠道手术的成功率[3-4]。因此,探究更科学、更有效的质控护理方式,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法的风险干预模型,目前已被应用于心内科、外科等众多学科中,效果良好[5-7]。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于2019 年4 月将基于FMEA 模型的质控护理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中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
选择基于FMEA 模型的质控护理实施前(2018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和实施后(2019 年4 月至2021 年3 月)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行胃肠道手术患者共185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前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5 例和研究组120 例。纳入标准:①年龄20~75 岁,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②术前评估为可切除肿瘤,在全麻下择期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有胃肠道手术史或化疗史;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120 例中男67 例,女53 例;年龄20~75 岁,平均(52.62±5.41)岁;体重指数16.8~20.5 kg/m2,平均(18.17±2.58)kg/m2;肿瘤类型,胃癌23 例,肠癌97 例;肿瘤分期,Ⅱ期62 例,Ⅲ期58 例。对照组65 例,男36 例,女29 例,年龄21~74 岁,平均(51.83±6.02)岁,体重指数16.3~20.9 kg/m2,平均(18.60 ±3.17)kg/m2;肿瘤类型,胃癌12 例,肠癌53 例;肿瘤分期,Ⅱ期34 例,Ⅲ期3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质控护理。具体包括:①术前结合患者过敏史、病史及基础诊疗资料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告知麻醉方式、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帮助缓解不良情绪,督促患者做好术前禁食禁饮。②术中严格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做好患者的保温工作。③术后对患者切口进行消毒和缝合处理,注意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告知术后预防感染相关知识,避免切口感染。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FMEA 模型的手术室质控护理。具体方案[8-10]:①确定研究的中心主题,胃肠道手术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风险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若能够及时识别风险,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规避,可提高质控护理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②组建一支专业性、权威性的FMEA 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均为熟悉胃肠道手术操作及护理的医护人员,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接受FMEA系统性培训,熟练掌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相关知识。③绘制程序流程图,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手术室护理流程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风险环节,并分析由此可能导致的后果。④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RPN 值=风险发生评频率(occurrence,O)×风险严重度(severity,S)×风险探测度(detection,D),在计算RPN 时,需对O、S、D 进行赋值,本研究中O、S、D 分值均为1~10 分,O 分值越高表明风险系数越高,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S 分值越高表明风险导致的后果越严重,D 分值越高表明识别风险的可能性越低,即风险的隐藏性越强。⑤制订整改措施,评价实施效果。根据RPN 值的大小,确定需整改的失效模式(当RPN 值>125 时,该项确定为需整改),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并评价实施效果。
比较分析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①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恶心呕吐、持续发热及腹痛腹泻;③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11]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75,评价内容具体包含工作态度、手术操作质量、护理质量、工作积极性共4 个维度20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记分1~5 分,得分范围为20~100 分,非常满意为90~100 分、满意为80~89 分、一般为70~79 分、不满意为20~69 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RPN 值,确定有5 项失效模式需要进行整改,基于FMEA 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护理整改措施。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失效模式分析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胃肠道手术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事件,风险事件管理是质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2-13]。研究发现,多数风险事件是由不规范的损伤过程或不完善的系统所引起的,当采用专业手段、科学方法对高风险环节进行识别、整改,可明显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高质控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14-15]。传统的质控管理通常是医疗伤害发生后,再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此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伤害,但预见性较差[16]。FMEA 模型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质量管理模型,通过专业的医疗团队,对高风险环节进行量化分析,识别高危风险,确定需要整改的潜在失效模式,并提出整改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具有较强的预见性[17-18]。
近年来,FMEA 管理措施在医疗护理流程优化及风险控制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Anjalee 等[19]采用FMEA 模型对药物使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确认了配药过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制订整改方案,结果发现与采用FMEA 措施之前比较,错误发生率显著降低。Pirouzi 等[20]利用基于FMEA 模型的管理措施对手术室医疗环境进行风险管理,结果显示FMEA 管理措施可准确把握患者手术室的重点风险环节,降低了多项失效模式的RPN 值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张少强等[21]将FMEA 管理应用于手术自体输血管理中,结果显示实施改进措施后,患者回收式自体输血量及储存式自体输血量均明显增高,降低了患者输血风险及异体输血量,输血安全性大大提高。本研究中,借鉴国内外相关成功经验,将基于FMEA模型的质控护理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结果显示,根据RPN 值,确定了静脉血栓预防、术中保温消毒、鼻肠减压管拔除、麻醉药品方式选择、术后饮食护理共5 项失效模式需要进行整改,基于FMEA 模型提出了针对性的质控护理整改措施[22-23]。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采用基于FMEA 模型的质控护理后,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切口感染、恶心呕吐、持续发热及腹痛腹泻等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利用FMEA 能够前瞻性地对胃肠道手术护理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对失效模式和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有效识别,找出需解决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循环改善,不断提高质控护理水平[24-25]。
综上所述,基于FMEA 模型的质控护理规范了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