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尔”吴运铎:从黄石这里走上革命道路

2022-02-18 09:48王若梦
工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石办公楼矿工

文_王若梦 图_鄢 巍

图1 为源华煤矿公司办公楼老照片

在黄石市西塞山区黄石大道371号副3号西南80米处的爱民小区内,保留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排老建筑物。90年过去了,原厂房仍保持着红砖墙、灰瓦片的旧时面貌,仍有一些电焊工人在借用厂房继续作业。原源华煤矿公司办公楼基本保留建时的样子,重新修缮后,现已变成离退休职工的活动中心。

1931年春至1938年秋,“中国的保尔”,我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同志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战斗了8年。1988年4月,黄石矿务局建井80周年时,他题词“把光和热献给人类”。

1 在冶钢一门车站下车,走进黄石爱民小区,大门口高高耸立着一尊毛主席塑像。在其身后,干净的水泥路面,林立的电梯房,幼儿园、便利店、早餐店、绿化带应有尽有,老人孩子的笑脸映入眼帘。

9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矿山,是源华煤矿的办公楼和厂房。在这里,吴运铎当学徒、钻研机械电气技术、接受共产党的教育;从这里,吴运铎出发踏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沿着爱民小区内一条水泥小路蜿蜒而行,大约十分钟,就到了桐厂内6号的黄石锅炉容器厂。

一排红砖外墙的老房子藏于其中,静默伫立,在四周高楼林立的喧闹中,独享一份清静和悠闲。

红墙灰瓦映蓝天,儿童笑语绕门前。一位爸爸牵着刚下幼儿园的儿子从门前走过,男孩好奇地往厂房里张望,看到里面堆放的钢材,几名电焊工正在作业。他不知道,90年前,“中国保尔”吴运铎曾在这里,以同样的姿势,做着同样的事情。

1930年,14岁的吴运铎跟随父亲来到长江边的石灰窑(今属黄石市西塞山区)谋生。经汉阳同乡高寿林(时任源华煤矿矿师)介绍,进入富源煤矿做工,被分配到电器房当学徒。

“石灰窑,煤炭山,做窿如进鬼门关。”在旧中国,煤炭工人被称为“窿花子”,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青年时代的吴运铎爱好钻研、积极上进,经常挤时间看书学习。

曾经的源华煤矿办公楼,如今为黄石工矿(集团)东井管理服务中心。

在黄石工矿(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张觅的带领下,笔者来到黄石锅炉容器厂旁边的黄石工矿(集团)东井管理服务中心。张觅说:“1936年,发了场大水,冲垮了煤窑,富源煤矿和后山的富华煤矿合并,改名为源华煤矿,这就是源华煤矿公司的办公楼。”

图2 为现存厂房车间

一栋三层楼高的房子,五星红旗在顶层高高飘扬,里面的门窗、楼梯扶手均为深红色。会议室的门紧锁着,透过门的缝隙,可以看到里面摆放整齐的桌椅。张觅说:“这里是当时股东、管理层和技术人员开会的地方。重大事项,少量工人代表可以参加,听说吴运铎参加过。”

2 “七·七”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运动在全国兴起。新华社记者张明来到石灰窑,要求在煤矿建立《新华日报》推销站。吴运铎帮助张明等人在矿上建立了《新华日报》发行站,并成为最积极的义务发行员和宣传员。

考虑到工人们几乎不识字,吴运铎决定开展时事讲座。每天下班后,矿工们聚集在一门桐梓堡宿舍(现为爱民小区)的一间屋子里,聆听吴运铎读报、讲解党的政策和战事。渐渐打开了矿工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矿工们意识到民族的危亡、抗日的责任,更明白了中国工人所肩负的使命。他们决定不再沉默,要怒吼!要斗争!

1938年6月,侵华日军进逼武汉,国民政府命令黄石各厂矿西迁,以免资敌。张觅介绍,当时,源华、利华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奉命撤往西南,筹建辰溪煤矿。各厂矿纷纷发放遣散费,而源华煤矿却迟迟没有行动。

6月24日夜里,吴运铎发现矿方的职员和家属都在暗中搬运细软,准备乘船外逃。如果他们溜走了,工人们连一分钱也拿不到。

吴运铎迅速与矿工们商议,去找资本家谈判,要求发放三个月工资作为遣散费,否则就举行罢工。次日下午6点,一个外号叫“八碗半”的工人用铁锹打断了锅炉汽筏的把手,顿时汽笛长鸣,矿工们从各个方向奔向煤矿办公楼,举行总罢工,要求矿方接受工人的要求。

煤矿经理躲进矿警所,工人们又围了过去。煤矿警长易介五带领几十个警察鸣枪威胁,工人们毫无畏惧,并动手砸门。矿警突然开枪,当场打死4人、打伤11人,制造了“源华惨案”。

血腥的屠杀并没有吓倒工人们。当天夜里,吴运铎将事件的经过写成文章寄出,《新华日报》很快刊发,各界纷纷谴责矿方,给矿工们以有力声援。

第二天,矿工们再次包围办公大楼,要求严惩凶手,厚恤死者家属。吴运铎等人被推举为矿工代表与矿方谈判,迫使矿方接受工人的条件。达成协议后,全矿工人积极投入拆迁工作,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机械、电气设备的拆迁任务。

作为罢工负责人的吴运铎成了矿方的眼中钉。罢工结束后,矿方想秋后算账,四处散播吴运铎组织暗杀团的谣言,密谋以此罪名逮捕他。

1938年9月,吴运铎离开生活了8年的黄石,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

加入新四军后,吴运铎被分配到军部修械所工作。凭着在黄石工作的经验和刻苦钻研,吴运铎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制造出了新四军的第一支步枪、第一颗子弹、第一枚迫击炮弹、第一颗地雷,并建立了第一个兵工厂,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也正是黄石这个具有矿冶文化的红色城市,使他完成了从一个贫苦孩子到一个革命者的转变,成为他走上革命征程的起点。

3 从黄石工矿(集团)东井管理服务中心出来,走在爱民小区,曾经的办公楼已变成离退休人员的活动中心,曾经简陋的矿山已成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小区。

黄石绵延起伏的矿山,把吴运铎培养成为一名工人技师,为日后从事军工制造奠定了基础;也正是黄石这个具有矿冶文化的红色城市,使他完成了从一个贫苦孩子到一个革命者的转变,成为他走上革命征程的起点。

在黄石生活、工作了8年,吴运铎对黄石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里,饱含深情地写道:“(黄石的)矿山是养育过我、磨炼过我的地方,在那里,我开始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吴运铎没有忘记黄石,黄石更没有忘记他。“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一批老同志去北京看望吴运铎同志。”张觅说。

如今,黄石工矿(集团)有限公司只要举行大型活动,都会组织职工讲述吴运铎的故事,回顾他的奋斗历程,以此来激励员工。

“吴运铎作为工人阶级的突出代表,他不仅是煤炭工人的缩影,更是我们职工心中的骄傲。”张觅说,“我们把吴运铎的事迹收录进了黄石矿务局局志中,要把吴运铎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猜你喜欢
黄石办公楼矿工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办公楼保洁车开发设计研究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深圳移卡C4办公楼室内设计
商业办公楼的绿色建筑设计
商业办公楼的绿色建筑设计
逆流而上的矿工兄弟
The New 49ers
不下跪的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0首文本分析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