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
2021年12月7日,俄罗斯莫斯科,中国在欧洲参与建设的首个地铁工程——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工程建成通车。
上海展览中心这样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当年苏联建筑师帮助建设的产物,也是那段中苏蜜月时期的历史见证。时光跨越数十年,在当今中俄成为友好睦邻合作不断深化的新时期,中国建筑界的能工巧匠们,在这种建筑发源的“老家“俄罗斯,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质量过硬、广受赞誉的标志性建筑工程项目,以自己的实力在俄罗斯 “圈粉”,展现出中国建筑企业的风采,也书写着中俄两国的友谊传承。
离莫斯科市中心约40公里的五一村帕尔科瓦亚大街18号,坐落着一栋外墙黄白相间的三层欧式小楼,风格相当典雅。这座始建于1827年的小楼,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928年的中共六大就在这里召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如今,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这里成为中国在海外的唯一一个关于中共党史的常设展览馆。来到这里追寻中共党史、了解中国革命历程的人们,可能想不到,就在十年前,這里还只是近乎废墟的一片残垣断壁。
中共六大会址原为俄贵族庄园主楼,因为黄白相间的外表涂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曾有着“银色别墅”之称。二战后,“银色别墅”先后变成集体住宅和国营商店。作为18世纪至19世纪历史建筑群,该建筑连同庄园内的教堂及其他建筑,1960年被列为俄罗斯联邦级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加之2009年至2010年的两次火灾,主楼几乎损毁殆尽,没了房顶、窗户,只剩下断瓦残垣,孤零零地立在满地垃圾中。
对这样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是当时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2013年3月22日,在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的见证下,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的补充议定书,确定对中共六大会址进行修复。
在修复工程开工前,中俄双方的参与人员运用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记录了建筑原有的历史元素,同时结合档案资料,形成了科学的修复方案,将文物细节最大限度重现。与当下正在进行的上海展览中心修缮一样,一切以尊重历史,尽量恢复到建筑最初始面貌为宗旨。
昔日的“银色别墅”在中国建筑的手中重获新生,成了修葺一新的“红色展馆”。
因为俄方对古建筑保护规定严格,需要保留原有残留建筑,这次修复意味着要在老旧建筑上进行结构加固,还有室内和室外墙面的粉刷、加盖屋顶、室内精装修、安装机电等工作,要做到新旧元素之间的融合,“修旧如旧”,因此远比重建难度大。
承担具体施工任务的中国建筑下属中建一局2015年9月拿到施工图纸时,离合同规定的完工日期不到一年时间,还包括了根本无法正常施工的5个多月寒冬,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如果避开寒冷的冬季,项目便无法按时完成。为此中国建筑采取了两项创新措施:一是采取“逆作法”施工,突破常规的自下而上的施工工序,创新地上下同时开工——从顶层顶板开始依次向下施工,同时为地下基础进行注浆,不仅增强了原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还节约工期25天;二是搭设全封闭的绿色暖棚,给建筑“穿”上了“保暖外衣”,用内箱式柴油加热管加热,使暖棚内温度始终保持零上16摄氏度,即使棚外是零下30摄氏度,工人也可照常施工,保证了室内砌筑、抹灰、古建补砖的施工质量。这些“中国创造”的冬季施工措施在莫斯科创造了一个“第一”,大大节省了工期。
位于距莫斯科市中心约40 公里的五一村的中共六大会址。
会址是俄罗斯古典弧形建筑,饱满圆润的圆形穹顶是这类建筑的突出特征,尤其是圆形穹顶的修复工艺复杂,难度较大。会址的穹顶由20层圆形木结构拼接而成,每一层的木块角度都不一样。为阻止寒风进入建筑内部并达到饱满圆润的外形效果,项目团队精确测量了每一层木结构的角度,根据测量结果制作模具,再用模具特制了302个木楔子放在每层木结构中间。竣工效果用施工单位负责人的话来形容,就是“穹顶构件之间紧密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在中共六大会址的修复建设者眼里,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件作品,“工匠精神”贯穿到施工作业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建筑的石膏雕花有很多复杂的曲面,每一处雕花都经过制作加工、测量定位、现场拼接、接缝等六道复杂的工序。
用先进的建筑BIM技术与俄罗斯传统手工工艺相结合,中国建筑只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会址建筑结构加固、屋顶加盖、室内精装修、机电安装等全部任务,精准复原了这座有近200年历史的古建筑,比计划提前10天竣工,创造了俄罗斯古建修复的“第一速度”。这个速度也让当时的莫斯科文物局局长十分震惊,因为像这样复杂的修复施工,按照他的经验,要在2018年甚至2019年完成都是符合常规的。
2016年6月20日,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通过中俄联合验收小组验收。这项修复工程开启了古建修复国际合作的典范,预期寿命可达300年左右。俄罗斯顶级的古建修复设计院中央科学修复设计院在验收意见中写道:“较好实现了文物修复与展览陈设的内外统一,符合俄罗斯文物修复要求,观感质量好!”
昔日的“银色别墅”在中国建筑的手中重获新生,成了修葺一新的“红色展馆”。该项目荣获了2016年度莫斯科古建修复比赛“最佳施工组织奖”和“最佳项目奖”。2017年,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项目又获得莫斯科市政府授予的“优秀修复项目奖”“文化遗产修复及现代化使用特别奖”,并赢得了20万莫斯科市民参与投票的“最佳印象奖”。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来自“基建狂魔”中国的建筑企业就开始在俄罗斯展现出不凡实力,在同全球十几家实力雄厚的公司竞标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了多个俄罗斯地标性的建筑项目,比如俄联邦大厦双塔中较高的A塔项目、圣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项目、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等。在这些项目中,中国建筑企业以自己的技术标准、独特智慧和优异品质令俄方赞叹信服,将这些项目打造成了“一带一路”上闪亮的中國名片。
2005年,中国建筑成功中标俄罗斯联邦大厦工程双塔中较高的A塔项目。该项目主体建筑高度364米,包括天线总高达430米,为欧洲钢砼结构第一高楼。这是中国建筑界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大项目,成功赢得开门红,成为中国建筑在海外承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006年10月,中国建筑与俄方签署圣彼得堡斯多克曼涅瓦商业中心项目的施工合同。涅瓦商业中心的建成,结束了圣彼得堡市建筑地下室深度无法超过6米的历史,也是首个荣获鲁班奖(境外工程)的欧洲项目。
去年年底,全长70公里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正式建成,是全球最长地铁环线。这条环线的西南段项目全长5.4公里,则是由中国铁建在2017年中标负责建设的,包含阿米尼站、米丘林大街站、维尔纳大街站3个车站和9条盾构隧道建设任务。
这是俄罗斯首次在地铁施工领域引进中国企业,也是中企在欧洲建设的首个地铁工程。莫斯科地铁拥有近90年历史,新中国规划设计的第一条地铁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帮助的。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居然在昔日“师傅”的家门口建设地铁,挑战和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挑战与难度,不仅体现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施工环境复杂等方面,更因为中俄两国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不同。为了让中国工程技术与当地规范标准有效结合,为了熟悉俄罗斯地铁建设体系,该项目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不断研究规范标准、报验流程,经过上百次的方案调整优化,推动解决了地铁设计入蓝图、工期统筹规划、盾构设备选型和中俄技术标准融合等多方面难题。在建设管理、施工技术和盾构设备等领域,中国建设者填补了诸多“中俄空白”,创造性地形成一整套具有中俄特色世界水平的地铁建造技术。
俄罗斯联邦大厦。
针对两国技术差异,中国铁建在俄罗斯地铁施工领域首次应用了钢筋混凝土箱体接收工艺等多项创新技术,是俄罗斯地铁施工首次应用,得到政府和合作方的高度认可,也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铁建还量身定制了10余项“中国方案”,采用自主研发5台直径6.28米土压平衡盾机,配备可耐零下30℃低温主驱动液压泵站、变频器及辅助加热系统,使设备完全适应俄罗斯极寒施工环境,攻克了盾构下穿运营中的百年铁路等多项世界级难题,创下多项全俄施工纪录。
去年2月竣工的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由中建一局承建。项目在开建初期,也经历了使用“中国标准”还是“俄罗斯标准”的博弈。在项目地下室结构浇筑施工时,项目团队决定引入国内先进的整体浇筑工艺,即柱子、墙体、顶板一次浇筑完成,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质量,而且工期短。但是在莫斯科当地,采用的是工业化模板体系,需要拼装,不能实现柱子、顶板一次性浇筑,会影响工期。
面对中俄浇筑方式的差异化与俄罗斯管理公司的不理解,项目团队据理力争,力辩群雄,最终赢得一次试验的机会。结果项目部加班加点按照中国标准浇筑出来的模板样品,一点也不比俄罗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模板质量差。最终,莫斯科国贸项目部用中国标准,保证了地下室结构施工7天一层的速度,比采用工业化模板拼装、14天一层的速度缩短了一半工期,由此,“中国标准”赢得了俄罗斯管理公司的认可。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建设过程中还遇到过一大难题——环城重载铁路距离项目的基坑太近了,铁轨距离基坑边缘最近处不到20米。莫斯科铁路局要求项目建设“基坑变形不能超过20毫米”。项目根据世界最高办公建筑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深基坑建设经验,结合莫斯科当地施工条件,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基坑支护方案,最终保证基坑的变形不仅处于限定范围内,彻底消除项目一级安全风险“地连墙位移风险”,还节约了两个月的工期,震惊了当地的设计院和土方分包商,说:“这种做法竟然可以做到,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座车站的设计和装修风格,成功引入中国艺术设计理念,让祥云飘进莫斯科。
融入了中国标准和智慧建造的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成为中资建筑企业首个在俄独立获得由俄罗斯国家监理部门颁发竣工验收报告的工程,还曾荣获莫斯科市建筑业最高奖项——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第一名,为中国企业首次获此殊荣。
除了在修复中共六大会址这样典型的俄式古典建筑上“有一手”,中国建筑公司在承建的多个俄罗斯工程项目中,还引入了浓郁的中国风格设计,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比如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集一栋22层五星级酒店、一栋12层公寓式酒店、一栋4层的公共建筑、一栋21层的办公大楼于一体,如果人们走近观察,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些现代建筑的掩映下,竟然还有一个占地5公顷的中式园林。这座俄罗斯首个中式园林建筑群,有湖泊、假山、亭台楼榭,前来洽商的人们置身其中,仿若来到了中国的江南古典园林之中,无不对中国建筑者的巧思由衷赞叹。
莫斯科地铁米丘林站外景。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刚开通不久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中的米丘林大街站。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市民的便捷交通工具,还以“艺术宫殿”的称号享誉世界。这座车站的设计和装修风格,成功引入中国艺术设计理念,让祥云飘进莫斯科,红色立柱、团寿纹、祥云等充满浓郁“中国风”的吉祥图案,为“最美地下宫殿”增添了一份中国色彩,米丘林大街地铁站也成为欧洲首座“中国风”地铁站。
米丘林站的建筑形式延续了传统的俄罗斯端头厅长站台的建筑形式;站台柱大面积使用了传统的中国红;吊顶部分提取中国古建中的棋盘式井字格,在颜色上使用与柱体相同的中国红;照明装饰设计在满足俄罗斯地铁照度要求同时,采用现代材料穿孔铝板封饰,LED灯光从打孔处照出,形成了在中国传统建筑及家具中常见的祥云与窗棂的图案,色彩不仅体现中国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颜色,也与中国传统名贵家具的色调一致,同时与其他红色的建筑构件颜色互相搭配,起到点缀的作用。
在车站内,行色匆匆的乘客中,有不少都会掏出手机拍摄这些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装饰,还有不少莫斯科市民会特意赶到这里来“打卡”留念。这座矗立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友谊大街旁的“中国元素”地铁车站,获得了俄国最高设计管理机构认可,被两国媒体誉为“中俄友谊的新地标”,成为“一带一路”上的跨文化盛景。米丘林大街车站的启用,也使得莫斯科地铁成为一条“友谊线”,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和民心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