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区中青年居民的糖尿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调查分析

2022-02-17 06:01邓梅华苏艳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24期
关键词:患病率血脂对象

邓梅华 苏艳莉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地进步,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在不断提高,并逐步趋于年轻化。统计表明[1],糖尿病的流行已经成为当前时代全世界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并且有多项因素会影响到糖尿病的发生。随着临床对糖尿病的研究深入发现,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长期性慢性疾病,并且糖尿病还具有隐匿性强的特点,所以很多患者在早期往往未能得到及时确诊,造成了多项并发症发生。因此加强糖尿病的防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对糖尿病的防治方面,积极探索社区糖尿病患病率和病因非常重要。为此,本文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三明市三元区所管理的2 000例中青年居民,对三元区中青年居民的糖尿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为中青年糖尿病的后期防治措施制订提供了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三明市三元区所管理的2 000例中青年居民,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男性、女性各1 000例,年龄18~59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调查对象年龄>18岁。(2)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与。(3)调查对象均为三元区管理范围的中青年居民。排除标准:(1)调查对象依从性、配合度差。(2)调查对象存在精神障碍、意识障碍。

1.3 方法

统计本组调查对象的糖尿病发生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选取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本组中青年居民的性别、身高、年龄、腰围、臀围、职业、民族、遗传家族史、血压、个人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1.4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详细的诊断标准指标为: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2]。高血压的判定标准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收缩压水平>140 mmHg以上,舒张压水平>90 mmHg以上[3]。血脂异常具体标准为:三酰甘油水平>1.7 mmol/L以上,总胆固醇水平>5.72 mmol/L以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0.91 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64 mmol/L以上[4-6]。超重/肥胖的判定依据中国成人诊断标准,具体标准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4 kg/m2以上表示超重,身体BMI>28 kg/m2以上为肥胖[7]。吸烟参考标准:指既往吸烟每天超过1支,吸烟时间超过半年。

1.5 统计学方法

现场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表,指导其现场填写并现场返回,设置专门的负责医护人员确认各项填写的数据信息没有差错,项目填写完整,没有逻辑错误之后再由专人通过Excel表进行统计汇总。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糖尿病发病的风险因素,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阶段的糖尿病患病率情况

本组调查对象中共102例糖尿病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10%。糖尿病患者中男性41例,患病率为40.20%;女性61例,患病率为59.80%;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均<0.05),年龄越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高(P均<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阶段的糖尿病患病率情况

2.2 不同BMI的糖尿病患病率情况

与普通人群相比,肥胖者患病率显著更高(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体BMI的糖尿病患病率情况

2.3 血压、血脂、吸烟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

存在吸烟史、血脂异常、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P均<0.05)。见表3。

表3 血压、血脂、吸烟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例(%)]

2.4 中青年居民的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居民的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包括性别(OR=0.857,P=0.028)、年龄(OR=0.701,P=0.002)、肥胖者(OR=1.169,P=0.008)、合并吸烟史(OR=0.799,P=0.022)、血 脂 异 常(OR=1.598,P=0.002)、合 并 高 血 压(OR=1.159,P=0.007)。见表4。

表4 中青年居民的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

3 讨论

糖尿病是当前常见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统计表明[8],该病也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该病的病程往往较长,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或者通过胰岛素进行治疗,一旦未能有效控制,容易引发多种严重合并症,尤其是损伤到患者的肾脏功能,甚至导致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从而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一项来自于我国的调查统计表明,当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到9 000万左右,患病率高达6.43%,患病率远超过印度和美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众多国家中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9]。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近二十年间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日常摄入的营养类食物、含糖量高的食物不断增多,相应的体力劳动量却在不断地减少,导致机体的营养摄入和消耗平衡被打破,加重了糖尿病的患病率。本次调查中,本组2 000例调查对象中共102例糖尿病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10%,低于上述全国平均水平的6.43%,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三明市三元区日常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对糖尿病的防治非常重视,在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方面较为积极,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是由于政府关注民生,在糖尿病的防治上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并投入大量财力净化主城空气,设置多个活动锻炼公共场所,增添许多体育、休闲设施。本次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男性41例,患病率为40.20%;女性61例,患病率为59.80%,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这一报道结果则与中国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与本次调查所选的样本有一定关系。

随着当前临床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积极开展3级预防已成为了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要更好的防治糖尿病,就必须对糖尿病的诱发因素、病理机制、影响因素充分的了解。在这一方面,当前临床对其发病原因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绝大部分研究者均一致赞同糖尿病是由于复合病因造成,跟个体、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中老年群体均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目前已有国内外的多个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了糖尿病的低龄趋势。本研究中,年龄越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高(P<0.05),分析其原因,随着人们的年龄增加,机体的胰岛素受体及其与胰岛素的亲和力慢慢降低,老年者从事的体力活动也更少,肥胖比例增高;而肥胖则是糖尿病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众多临床研究者一致表明,不管是在男性群体中还是在女性群体中,或者是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群体中,超重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都明显比非超重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且大约会高出4倍左右[10]。本次调查中,与普通人群相比,肥胖者患病率显著更高(P<0.05),与以上结论相符。同时,本次研究还显示,如果患者有吸烟的习惯或者其血脂水平异常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P<0.05),由此表明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其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均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居民的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包括性别(OR=0.857,P=0.028)、年龄(OR=0.701,P=0.002)、肥 胖 者(OR=1.169,P=0.008)、合并吸烟史(OR=0.799,P=0.022)、血脂异常(OR=1.598,P=0.002)、合并高血压(OR=1.159,P=0.007),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

丁远森等[11]在其研究报道中称,积极加强糖尿病的防治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切实问题,即便是没有糖尿病,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行为规范、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尤其是城市社区应积极开展关于糖尿病危害、防治等各项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纠正社区居民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要对现代追求生活舒适的观念进行纠正,而是要积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前,糖尿病的患病群体已不仅局限中老年,已经越来越年轻化,所以对糖尿病的防治应从年轻的时候便要开始,全面从思想观念、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控制体质量、适当参与体育锻炼、加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的防治,以在根本上对糖尿病进行防治,并积极到社区医院、临床医院开展血糖检测,最大限度提升糖尿病的防治效果[12-14]。

综上所述,三元区中青年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有无肥胖及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史是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因此大龄女性、肥胖者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糖尿病的预防。

猜你喜欢
患病率血脂对象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你了解“血脂”吗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