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基层农林人才培养探究

2022-02-17 13:19乔蕻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林素质人才

乔蕻强,张 佳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我国是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撼动的基石。2004至2022年连续十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1]。新型基层农林人才是这支“三农”工作队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是现代农业技术理论与农业应用间的桥梁,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主力。因此,厘清新型农林科技人才培养的流程以及培养过程中各环节间的关系,为乡村建设提供优质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农林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农科教育建设中经久不衰的议题,近年来关于基层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有些基于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探讨了复合型农经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2-3],有的则对新型农林人才的全产业链培养与实践进行了探索[4],还有人分析了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在生源、专业设置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5-6]。总体来看,这些文章主要针对农林院校的高校生培养进行探析,但关于新形势下高素质存量新型基层农林人才的培养研究尚不完善,缺乏对存量人才状况、当前人才素质与新时期要求的差距的了解,也未能将宏观的教育培养机制细化到基层农林人才这一群体。基于此,本文借助甘肃省内的涉农院校来研究这部分问题。

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中具备其独特区位和自然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气温日差大的自然特征使其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业等区域优势产业,其农产品生产经营也具备一定规模。但在目前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人口流失导致的农林人才资源不足、素质不够以及知识技术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7]。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甘肃省基层农林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一懂两爱”人才要求,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背景且能匹配相应素质的新型基层农林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农林人才,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农林人才的内涵不断丰富,职能也从最初的推广普及农业技术拓展到如今的改善农业生产、促进农村治理、帮助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8]。因此,本文根据人员是否已从事相关农林工作将其划分为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将其群体进行区分可以使得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找到提升其素质的关键。存量农林人才是指已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等工作的专职人员,此类人员培养主要通过职后培训以及进修等方式进行。他们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学习欲望较为强烈,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9]。增量农林人才是指未来可能在乡镇农林机构任职并从事相关工作的储备人才,此类人员主要以农科院校学生为主,主要通过开展职前相关教育进行培养。此类人才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加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毕业后可能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2.数据来源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林人才的实际培养状况,笔者于2021年9月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在甘肃农业大学发放“基层农林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表”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对自身知识技术水平的评价、对新型农林人才的理解、对现有课程和培养体系设置的评价以及对后续教学的期望等内容。为便于区分研究,本次将收集到的调查数据分为两类,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情况。一类是存量农林人才,此类学生多为甘肃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基层农技培训班学员;另一类为增量农林人才,即当前正在草业学院、林学院等学院学习的本科生与硕士生。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5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327份,有效回收率为93.43%。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问卷以了解农林人才培养现状,再使用深度访谈法从教师视角了解状况进行补充。随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采取专家调查法确定各项权重,构建指标体系;其次,通过相关分析得到15项自变量与因变量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程度,排除无关项;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查看各项变量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水平,找到在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显著的因素。

二、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归纳,现状分析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农林人才培养现状统计表

1.培养理念较为传统

学校的教育理念关乎整个人才培养的方向,抽象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专业设置之中[10]。在回答“你所学专业所属学科”这一问题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属于农科的在校生仅占23.55%,而关于“你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学区别程度”问题的回答中,认为专业“区别不大”和“无明显区别”的学生分别占34.56%和36.39%,仅有29.05%的学生认为其专业的教学过程有别于其他专业。这说明当前增量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农科特色不够显著、知识结构趋同等传统教育理念带来的问题,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陈旧,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扮演着传统知识传输者和填充者的角色,难以在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发挥引领作用。

2.培养内容不能满足需要

培养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当今时代下农林知识技术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11],但调查学校最近五年的教学方案,发现教学内容并未随需要而升级变化,超过八成的课程设置是固定未调整的。在多选题“你认为当前教学还应增设哪些内容”的回答中,76.75%的学生选择了“新型农业知识技术”,其次是63.30%的“农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和58.41%的“农村治理与改善”,也有超过30%学生选择“农村生态环保、农村社区公益”等内容。说明当前的培养内容缺乏相应的变化,未能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将生产方式现代化、产业链条延长以及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等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因而不能满足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农业的发展需要。

3.培训缺少实践教学

新时期下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很难在书本中找到,只有密切联系实践并从中不断摸索才能总结出来[12]。在实践能力自评级中,83.48%的学生认为自身实践水平较差,在回答“你认为当前实践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多选题时,62.38%的学生选择“缺乏实践专家”,54.12%的学生选择“未能深入基层”,46.17%的学生选择“缺乏实训基地”。说明学校在实践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开展基层实习活动较少、场地设备有限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参与实训过程中难以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农林人才培养存在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

4.培养缺乏合理机制

人才的培养往往涉及诸多方面,需要一套合理有效的运作机制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13]。在与各学院的老师访谈时了解到,由于职责不同且系统庞大,学校存在管理协调不便利的问题。在涉及学校、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等多方合作的项目中,因沟通不畅和协调偏差也会存在安排次数少、时间短等现象。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表示,存量农林学员个体的巨大差异导致考核标准不一,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估,使得人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都难以保证。此外,在毕业生回访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保障(如工资待遇、晋升调动机会等),导致其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进而造成了农林人才的流失。

三、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1.变量介绍

为了合理测量农林人才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本文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开放性、操作性选择了五个分类维度,分别是教育理念、培养内容、管理协调、实践教学、外部保障,五个维度组成了农林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5个,并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14]。以上二级指标作为研究的自变量(依次编码为X1-X15),将农林人才综合素质作为研究的因变量,该素质水平由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以及思想教育成绩综合形成,采用线性加权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

2.信效度与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因素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7,各个维度的系数均超过0.8,KMO值为0.861,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达到显著水平(P<0.001),说明问卷信效度良好。各因子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7,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值均大于0.5,并且平方根值大于相关系数,表明各维度的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各因子都在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相关,大多数相关系数大于0.4,达到中等程度相关。可见各因子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因子互相影响和联系,说明研究假设中的各因素与学生综合素质可能存在较大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

3.影响因素分析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5]如式(1)所示,分析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Y=β0+β1X1+β2X2+β3X3+…+βpXp+ε(p=15)

(1)

式(1)中,p为变量个数,β0为回归方程常数项,也称截距,β1,β2,…,βp为偏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农林人才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分析表

从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1)存量人才素质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五个维度中的专业知识学习、监督考评、现场指导、基地升级以及立项保障等几个因素对其影响最为显著。根据标准化系数可知,其中对存量人才素质影响最大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其后依次为立项保障、现场指导、监督考评的完善程度以及基地升级,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67、0.143、0.131、0.124和0.109。此外,培训合作的协调度、人才供给以及绿色发展意识的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存量人才素质产生影响。

(2)增量人才素质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专业知识学习、现场指导、师资协调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标准化系数说明对增量人才素质产生首要影响的因素是专业知识学习,其全依次是现场指导和师资协调,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238、0.212和0.151。此外,深入基层、培训合作、乡土文化教育、新农科理念、平台搭建等因素的提升也会对增量农林人才素质产生正向作用。

(3)比较来看,专业知识学习与现场实训指导对存增量人才素质提升都有显著性影响,但其他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首先,立项保障与监督考评机制对存量人才素质提升影响显著,对增量人才无显著影响;其次,通过深入基层和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对增量农林人才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存量人才素质提升作用较小;最后,实训基地的升级对存增量人才素质提升都有影响,但对存、增量人才影响效果更加显著。综上说明不同类型的农林人才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本文主要应用多元回归方法,通过自设问卷对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农林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①培养理念较为传统,仍将学生作为传统“农人”进行培养,导致其视野受限,难以认识到自身素质应具有的全科性;②教学内容变化较少,不能适应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浪潮,更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组织发展的需要;③培训缺少实践教学,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以及部分“轻实践重理论”的导向,在校生存在实践水平较低的问题;④缺乏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由于沟通管理出现偏差以及外部保障不足导致整体机制运行不畅。

(2)通过信度、效度检验,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①对存量人才素质提升影响显著的因素有专业知识学习、监督考评、现场实训指导、基地升级以及立项保障;②对增量人才素质提升影响显著的是专业知识学习、现场实训指导、师资协调管理三个因素;③不同类型的农林人才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存量人才可通过改善物质条件(如资金保障和基地升级)来提升其素质水平,增量人才可通过深入基层并加深乡土情感来激励其进步。

2.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建议

(1)重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新农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推进也给高等农业院校提供了新的标准参考,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时期,因此,需将农林人才培养机制重构,打造适应环境变化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机制[16],其框架构建见图1。第一,应打好基础,树立正确理念,在现实中做好人才的补充;第二,从知识、情感、实践三个方面的培养入手,协调管理以实现完善的教学体系;第三,做好外部保障,做好基础保障,疏通相关渠道,促进农林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图1 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机制

(2)培养“一懂两爱”的人才队伍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人才的振兴,这要求各方打破人才制约瓶颈,实现引才、育才相结合。引才方面主要通过政府三支一扶、人才下乡等政策并结合市场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并通过情感联结与建设成就感留住人才。育才方面要注重对当地人才的培养,新农民、土专家等本地人员更加了解地方情况和需要,也有更深的乡土情结,是推动当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在对以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明确“一懂两爱”的培养目标,即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基层农技人才队伍,从而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素养、改善农村面貌,促进“三农”的整体进步,“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建设框架见图2。

图2 “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建设

(3)树立新型农业教育理念

农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是服务于农民,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当前应明晰质量兴农的理念,使得基层农技人才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技术支持,引领农业向优质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树立起绿色化的推广概念,传授绿色农业的相关知识,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在以上理念的引导下,学院再重新定位为基层农技人才,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努力激发其自我进步的意识和爱农意识,使其成为敢于挑战困难、并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信息、勇于克服难题、具有深沉的乡土情结、愿为建设新农村而奋斗终生的新农人。

(4)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职前教育过程中,通过大类培养对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并进行学科交叉以打破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管理、营销、储藏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成立基层专项班,为有意愿基层就业创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将课程设置的更贴合农村,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充分衔接。职后培训方面,应及时调整培训内容,贴合政策和时代变化并结合地方农村产业特色以保证先进性和实用性;培训方式应走向多元化,建设多方合作的培训基地,配套优秀的师资队伍并完善管理体系,做到统筹规划、分工合理。此外,还需健全监管评估机制,对教育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映,严格把控教学内容,对成果进行多方位评估考核并提出改进意见。

(5)得到有效的外部保障

各项保障中,首先,要解决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保障其物质需要才能减少人才流失,通过省、县两级合作,省级政府立项建设、县级单位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水准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相当。其次,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杂乱的管理框架理顺,统一安排基层人员的调动、评奖等事宜,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提升多元化水平,将更加先进的加工、管理、服务技术加入到农业推广体系中。再次,应尝试将传统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现代经营运作融合,与企业、集体、农民多方合作共建平台,并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使得人员可以用技术入股等方式获取收益。最后,要保障人才供给,疏通相关渠道,以订单式教育等形式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并为乡村建设储备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农林素质人才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人才云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