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能 王泽友 杨佳锦 任亚萍 谭丽 王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1]。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做好立德树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对医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医学专业知识,更是帮助医学生树立政治信仰、强化生命意识、培根铸魂育人的重要过程,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4-5]。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既要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般规律,更要探索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6]。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的积极尝试也证实开展医学课程思政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精神、科学素养、专业自信等思政教育主题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7-9]。检验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验学科,主要培养具有临床思维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检验医学课程中实施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温度的优秀检验医学人才[10-11]。因此,提炼课程中专题式的思政素材,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8]。作者所在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结合传统医学教材和最新行业规范及指南,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在提升学生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的同时,基于“适合”“适时”和“适度”三个原则从家国情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时代精神、职业科学素养、医学人文情怀、生物安全、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辩证法思想等多个方面融入课程思政理念[6]。在教学全过程中,不断渗透相关的思政元素或思政要点,阐述有详有略,让学生在接收专业知识的不经意间不断接受思政元素的冲击和浸润[12]。现以“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这一堂课为例,初步探讨检验医学专业课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的具体设计及实施要点。
授课对象为高年级的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大三、大四),具体将基于艾滋病防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相关标志物以及艾滋病的实验室筛查和确证流程展开专业教学,通过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学生对艾滋病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增强学生防艾、抗艾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领会“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对于进行艾滋病防控、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倡导勇于创新、积极奋斗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和医患共情能力、提高医学职业素养。
基于针对上述专业知识融入的思政教学要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健康中国;倡导勇于创新、积极奋斗的时代精神;提高医学职业/科学素养。
艾滋病作为一种恶性致死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了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对艾滋病进行有效防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控策略[13];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三五”防控目标和“四提高、四落实”的防控措施;2019年,国务院启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的目标,强调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因此艾滋病的防控是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有效防治艾滋病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真正实现健康中国。
自从1981年美国CDC第一次报告艾滋病患者病例以来,科学家对该病的病原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3年,多名科学家均发现HIV为艾滋病的病原体,其中两位法国科学家因此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著名的华裔科学家黄以静教授首次破解HIV病毒的RNA结构。上述人物事迹充分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此外,自艾滋病的病因发现为HIV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快速的HIV抗体筛选试验便成为当务之急。最初只能检测抗体,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抗体筛查试剂也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从第一代试剂采用间接法,只检测HIV-1型IgG抗体,检测窗口期将近3个月之久,到目前已经研发的第五代试剂采用夹心法能够检测HIV-1型以及HIV-2型和O组IgG 、IgM抗体以及HIV-p24抗原,并直接区分抗体和抗原结果,使得检测窗口期大大缩短至2周左右。抗体筛查试剂的更新将HIV感染的诊断时间大大提前,而试剂不断研发则是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努力奋斗的结果,这充分证明科技创新能够“维护健康、造福人类”。因此应大力倡导勇于创新、积极奋斗的时代精神,真正实现科技造福人类。
HIV感染后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对其进行诊断,诊断流程十分严谨,需要依次经过HIV初筛、复检并进一步补充试验后方可最终确证;对于暂时尚无法确证但患者有流行病史的情况下,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仍需要密切随访监测并综合核酸、p24抗原以及抗体检测结果进一步确认。此外,HIV阳性结果的上报也需要遵循规范的流程。而上述筛查、诊断及报告流程充分体现了循证求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时需要遵循十分严格的制度规范。通过讲授这些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科学素养。
针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必须平等对待,不得歧视。医务人员在精神上需要理解并帮助他们获得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在对学生介绍时,应着重强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生命至上”的医学人文情怀和医患共情能力。
此外,进行艾滋病相关实验室检测时必须具备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规范,这也很好地体现了严谨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
在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时,授课教师在原有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通过采用包括视频辅助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的要点融入至专业课程中,紧密围绕课程的主题内容结构及相应知识点来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通过设置课前防艾宣传视频的观看及提问,引导学生对艾滋病防控的重视,增强其防艾抗艾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树立为人类健康卫生事业奋斗的信念;通过介绍HIV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史,引导学生能够安全性行为、远离艾滋,从而倡导健康生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通过对比介绍艾滋病在全球和国内的流行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并引出中国在艾滋病防控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介绍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计划及纲要,引导学生了解并领会“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思想内涵和重要价值。
介绍HIV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讲述发现HIV的两位法国科学家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进一步介绍华人分子病毒学家黄以静教授在HIV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知识的兴趣,对未知医学领域的探索欲,从而进一步倡导勇于创新、积极奋斗的科学家精神。
通过介绍HIV病毒标志物在血清中出现的特点,让学生明确“疾病发展具有特定的规律”,引导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够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有效利用;同时讲述随着检测试剂的不断研发,HIV感染的检测窗口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表明“科技创新能更好地维护健康、造福人类”,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并进一步激励学生能积极投身医学事业,造福人类。
通过介绍HIV抗体筛查试验和HIV补充试验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的特点,告诉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融入“各司其职、各有所长”的思政要点,并引导学生要辩证思维来看待这两类试验;同时通过阐述HIV抗体初筛阳性需要多次复检且需进一步补充试验后方可确诊的这一部分内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明确HIV的实验室诊断具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与此同时,通过介绍HIV不同实验室检测项目对生物安全具有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并严格遵守制度规范,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科学素养。
通过对HIV结果报告的介绍,引导学生能够重视每一份HIV阳性(待确证)报告,不能泄露患者隐私,更不能歧视HIV阳性(待确证)送检者/患者;对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而言,精神上更需要得到理解和帮助,获得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生命至上”的医学人文情怀和医患共情能力。
最后设置课堂拓展环节,介绍当前国内外艾滋病研究、治疗的新进展,并简单介绍发明“鸡尾酒疗法”治疗HIV感染的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勇于奋斗和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投身医学科学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教研室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挖掘了较多的课程思政元素,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并不一定也没有必要将每个思政要点都进行阐述,完全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适当的取舍。现场授课结束后,授课教师也设计了较为开放启发式的思考题,用于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同时从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设计了教学反馈表用于效果反馈。
上述具体思政元素及融入方式详见表1。
表1 《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览表
教研室在实施《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课程思政教学时,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显了显隐结合的思政教育,既进行了宏观层面的“和谐社会、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宣传,也倡导了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也着重对医学职业/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融入,并适当引入了辩证论的相关元素等;因此有机地将医学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紧密融合,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全方位、多维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增加新的模块,而是增加与专业课教学思路并行的一条主线,且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模板与原来的专业课教学设计模板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可以完善的方面。
首先,教学资源的运用不够多样化,后续应该创造条件进一步多元化教学资源及模式,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将相关的思政元素推送给学生,供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借助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课堂[14];其次,尽管教研室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估做出了初步尝试,但具体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而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形式也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如何将思政教学效果的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估有机结合值得探索;最后,基于“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的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意识,而不能流于简单的形式。因此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对每一位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15-16],以自己的言行真正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好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