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22-02-17 11:11王建兵
开发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兰西兰州城市群

李 晶,王建兵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兰州 730070)

一、引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协同推进区域生态、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建设[1]。城市群作为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合体[2],承载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素,是流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和生态保护的重点[3]。因此,谋划与构建流域尺度城市群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探索人与自然再平衡、在更高层次再协调的战略途径和措施,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涵盖了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中原、晋中、关中平原、山东半岛7个城市群。城市群承载着黄河流域的发展要素,其发展质量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流域的发展质量,近年来,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口大量集聚、空间快速扩张、公共服务改善等效应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供给的减少[4],加剧了人地系统不协调的矛盾,削弱了城市群生态系统自身的应变能力,制约了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考虑到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政策等因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被赋予了新方向和新要求,探究如何处理黄河流域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现实问题。地处黄河上游的兰州-西宁城市群(以下简称“兰西城市群”),承担着带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保护“中华水塔”、水源涵养、黄河流域一体化治理的重任。长期以来,生态环境脆弱、资源配置错位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成为兰西城市群发展的“瓶颈”,其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处于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末位[5]。因此,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很有必要寻求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推动重点。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特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城市之间、城镇之间生产与生活往来密切的有机城市“集合体”[6-7]。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单向联系逐渐向网络化联系发展,城市间的竞争也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这种城市与城市间形成的强强联合的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有参与全球性的城市竞争和合作的能力,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产生深刻影响[6],关于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研究成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决策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7]。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的研究历史并不长,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国外的“田园城市”“集合城市”“世界城市”“卫星城”等空间组织思想,随后国外的研究多以城市体系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等为基础,侧重城市体系经济关联与地域空间扩展研究。国内对城市群的研究最早侧重于对城市群的定性描述及空间划分[8]。随着城市群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与城市群相关的研究也趋于多元化和精细化,城市群空间网络关系、空间流的变动与城市群地域系统演化规律、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等是现阶段城市群研究的热点和重点[7]。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从经济层面来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指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生产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9],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成本的不断下降和单位产品/产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降低[10]。从广义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多维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化解结构性矛盾和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是转型的核心所在,流域高质量发展也是如此。流域高质量发展是在流域尺度上立足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维度,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演化[11]。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协调处理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10]。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科学评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辨别其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胁迫及限制因素,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或核心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三)兰西城市群研究重点与进展

学界对兰西城市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兰西城市群发展功能定位的研究。如姜安印[12]认为兰西城市群在黄河流域处于重要节点位置,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战略价值;方创琳[2]、高玉祥等[13]研究一致认为,兰西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构建兰西城市群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我国向西开放、支撑西北地区发展、连接欧亚大陆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秦华等[3]认为兰西城市群是黄河的水源地,在功能划分上应以水资源保护、提升水源涵养为重点建立黄河生态保护屏障。二是对城市体系和主体功能区优化的研究。如王国荣等[14]提出兰州市空间发展按“双城六带”、西宁市按“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白银市按“一心两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发展;李兰[15]根据生态脆弱性状态将兰西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以此提出各主体功能区的管控措施。三是对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经济联系等重要指标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1995—2018年,兰西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由2.74%增长到4.45%,人口集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拔等因素综合影响了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16]。兰西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17],人口集聚也表现出“中心-外围”特征和“马太效应”[18],经济空间联系水平也呈现出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梯度递减态势[19]。四是对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如柳海亮等[20]构建了9个水生态-经济复合指标体系,对兰西城市群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评价;雒占福等[21]基于多元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兰西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与区域生态敏感性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严佳鑫[22]运用复合协调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对兰西城市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水平和共生关系进行了测度,并对其共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于兰西城市群的研究已开展了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有所启发:一是对兰西城市群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以把握最近研究热点和空白;二是以兰西城市群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解析为逻辑延续,剖析兰西城市群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厘清制约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以此为推进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三是基于上述研究基础,从城市、生态、产业三方面探索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三、兰西城市群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兰西城市群是黄河流经7个城市群中位于上游的第1个城市群,涵盖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和黄南州,以及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和临夏州,共9个市(州),总面积(9.75×104) km2,占黄河流域城市群总面积的11.3%。兰西城市群地处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地缘优势,城市规模体系较为完整,城市群内的9个市(州)空间距离相对较近,经济联系紧密,具备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现状

兰西城市群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在地区经济中占比很高。2019年,兰西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和年末总人口数分别为(0.62×104)亿元和(1 535.23×104)人,分别占甘肃、青海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年末总人口的51.7%和47.2%。兰州、西宁作为兰西城市群的中心城市,2016—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均值分别为(0.26×104)亿元和(0.13×104)亿元,占兰西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的45.0%和22.2%,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兰西城市群的比重始终居于第一和第二位(见图1)。白银和海东两市为兰西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2016—2020年,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到兰西城市群的7.8%以上,其余市(州)为兰西城市群的中等城市或小城市。

图1 2016—2020年兰西城市群内各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兰西城市群形成的兰州-白银都市圈(简称兰白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简称西海都市圈),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甘肃省和黄河上游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是兰西城市群发展的中坚力量。由表1可知,两大都市圈主要经济指标中,除外资实际使用金额这一指标西海都市圈略高于兰白都市圈以外,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些经济指标均表现出兰白都市圈高于西海都市圈,介于1.6~5.8倍之间。

表1 2019年兰白都市圈和西海都市圈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科技发展水平方面,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两大都市圈为例,2019年,兰白都市圈和西海都市圈R&D人员分别为30 118人和4 742人,R&D内部经费支出分别为70.51亿元和24.92亿元,专利授权数分别7 009件和1 139件(见表2)。产业发展方面,兰西城市群开发方式主要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根据2020年产业结构比重结果来看,兰西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比为8.5∶30.6∶60.9,第一、三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兰州、西宁外,其他城市第一产业比重介于15%~31.1%之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见表3)。

表2 2019年兰白都市圈和西海都市圈科技创新情况

表3 2020年兰西城市群内产业结构比重 %

(二)面临的困境

1.城市群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

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发育程度不尽相同,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越低。兰西城市群是黄河流域城市群中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处于城市群初期形成的都市圈发展阶段,对科技、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的吸引力整体偏弱,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2]。相对其他城市群而言,兰西城市群城市数量相对较少,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发展水平低,具备了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仍处于核心城市扩张的雏形阶段,与黄河中下游城市群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育成熟的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兰西城市群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在地区经济中占比很高,但相对黄河流域其他城市群而言,兰西城市群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仅占黄河流域城市群生产总值和年末总人口的3.7%和5.6%。此外,兰西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2015年,兰西城市群建设用地面积由1 166万km2扩张到1 633万km2,年平均扩张速度为0.97%,低于同期黄河流域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速度0.1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2],进一步反映出兰西城市群发展速度缓慢。

2.中心城市发展实力弱,核心城市辐射功能不足

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发展实力强弱决定了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小。兰州、西宁作为兰西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以及甘肃、青海两省的省会城市,相比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具有一定辐射能力,但兰州、西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位于省会城市末位,甚至国内一些百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兰州、西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兰青线、兰新高铁两条交通线将兰州、西宁紧密联系起来,兰渝线、陇海线、兰新线、宝兰高铁、兰新高铁等交通线将兰州与副中心城市相连,而西宁与贵南县、同仁县、尖扎县、循化县没有铁路连通,可达性较差,人员、货物流通和社会文化交流无法得到轨道交通运输的支持,西宁对这些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城市规模方面,兰西城市群城市数量少,小城市规模小、布局分散、发展水平低,未形成城市发展联动的整体态势。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城市群内城市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是海北州的29倍多,且城市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兰西城市群协调发展变得困难重重。

3.两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兰西城市群以核心城市为切入点,通过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成果共享,联系周边城市形成经济都市圈,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与黄河流域及我国其他省份的都市圈相比,兰西城市群内形成的兰白都市圈和西海都市圈在空间经济联系、科技创新、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且这两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兰白都市圈经济发展状况优于西海都市圈。兰州市和西宁市是城市群经济实力最强的两个核心城市,白银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城市群的重点工业集中区。20世纪90年代,白银有色金属资源量减少,2008年被确定为我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经济增长停滞不前。近些年,白银市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革和新兴产业培育,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白银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兰州新区是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具有缓解兰州主城区用地紧缺的重要作用。从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来看,兰州新区目前难以成为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根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30年兰州新区人口将达到100万人,经济总量将达到2 700亿元,有望成为兰西城市群的第三个副核心城市。

4.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低

与其他城市群相比,兰西城市群对新技术、创新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较弱,区域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短板,尚未形成发达的产业体系。兰白都市圈和西海都市圈这两大都市圈一年的R&D内部经费支出在95亿元左右,仅占上海地区R&D内部经费支出的9.5%。兰西城市群的工业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兰州、西宁、白银等市,主要行业有煤炭、有色冶炼、矿产资源开发等资源性初级加工行业,且大部分国有企业仍依靠粗放的生产方式,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延伸链不足,进而导致国有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优势不明显,产业高级化程度低。对兰西城市群整体发展而言,由于核心城市内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足,导致兰西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合理,进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所减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相邻城市间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加上行政壁垒和合作意识不强,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还阻碍了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

5.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层次不高,区域联动发展强度较弱

兰西城市群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天地理优势。但事实上,兰西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年进出口额在全国所占份额很小,出口产品多为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民族用品等,且产品附加值低。2017年,黄河流域9个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平均使用金额为21.78亿元,不足其他城市平均水平的50%,兰州、西宁两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均不足4亿元;9个核心城市进出口总额仅为全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8.6%,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9.6%,远低于48.2%的平均值[23]。对于兰西城市群而言,一方面,由于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群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辐射其他城市发展的能力较弱,城市间也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兰西城市群为跨省(区)城市群,无论在省域、地域以及县域层面,都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各级行政区的地域分割,区域联动发展意识较为淡薄,各地区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6.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约束力大

兰西城市群整体地势南部和西部高,东北地区和中部低,平均海拔在2 000米以上,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河谷、盆地、丘陵、山区等多种地貌类型交错分布,城市发展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能沿河流东西延伸,形成带状分布的城镇体系,向南北扩张开发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像平原城市群一样形成网格状城镇体系。一方面,狭长的河谷型城市布局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减弱了城市发展的要素流动性,导致兰西城市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河谷地形形成的带状城镇体系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约束。又由于该区域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东西部气候差异较大,东部干燥少雨,西部高寒干旱,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介于300~500毫米之间。尽管黄河、湟水、大通河及洮河4条河流贯穿全境,但受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影响,区域内实际分配到的水资源量较少,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对城市群的发展支撑不足。另外,区域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地沙化和盐渍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生态承载能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加重了对兰西城市群发展的限制。

四、兰西城市群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发展优势

1.地缘优势明显,生态地位突出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兰西城市群位于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的中枢地段,又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区位中心,是通往中亚、西亚各国的国际大通道,也是联系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的中心节点。二是通道优势突出。中心城市拥有“油气东输”管道、中欧国际货运铁路等现代资源,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天地理优势。同时,兰西城市群西部紧邻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域内汉族、藏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融合发展,是进藏入疆的“锁钥之地”,具有维护国土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战略地位。三是屏障地位特殊。兰西城市群位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之间,祁连山生态廊道、三江源生态廊道、甘南高原生态屏障以及黄河上游生态廊道交织分布于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源禀赋良好,能源开发潜力大

兰西城市群内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矿场资源富集于此,矿业开发、有色冶炼和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西北地区原材料加工业的生产高地。甘肃、青海两省是风能、水能、太阳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库,未来清洁能源有望形成兰西城市群强大的产业支柱,使兰西城市群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强区。甘肃、青海两省历史悠久,大部分城镇、村落集中分布在黄河和湟水两岸,这一区域水土资源丰富且集中,农业基础良好,是两省的农业主产区,加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以兰州新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工业技术基础,具备一定的东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城市群内拥有青海湖、祁连山、兴隆山、丹霞地貌等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形成的以兰州、西宁为核心的放射状交通通道,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市专业分工明确

兰西城市群是甘肃、青海两省产业发展的集聚区,集中了甘肃、青海两省超过51%的GDP,城市群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6—2020年,兰西城市群内9个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介于10.0%~46.6%之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城市专业化分工逐渐明显。兰州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的交通要冲,西宁是连接内地和青藏高原的“桥头堡”,两市成为甘肃、青海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间也形成了紧密联系;白银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在工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海东是集商贸、民族工艺加工、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民族型城市;定西以农产品和中草药种植为依托,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制药业的潜力;临夏州的旅游业、商贸、民族工艺品加工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一段时间,甘肃、青海两省将会加强对省会城市在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兰州、西宁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愈加明显,形成的兰白都市圈和西海都市圈将成为兰西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力量。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研技术条件良好

据史料记载,西汉至近代时期,兰州和西宁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划,甘肃、青海境内居住着回、藏、东乡、土、满、蒙等10多个民族,多种民族文化共生,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发展。在长期的区域社会演变过程中,两省形成了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稳定的地缘亲缘关系以及彼此相容的区域社会文化。由于历史文化根源相似,地理距离较近,以及受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兰州、西宁两市形成各具特色但又紧密相连的经济区域。多所科研院校坐落于兰西城市群,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沙漠研究所、地震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根植于中心城市兰州。科技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2019年,甘肃省登记科技成果1 400多项,其中,284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创造经济效益517.07亿元。

(二)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核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重塑和提升城市群建设的战略地位,发挥城市群建设的综合效应,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中国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诸如此类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和发布的文件表明,城市群的战略引领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重大问题做出了详细部署,其中对于黄河上游地区而言,重点是要推进兰西城市群发展。

兰西城市群对我国国土安全、生态保护、能源基地建设、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青海、甘肃两省的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兰西城市群地处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又位于黄河上游,被赋予了极高的生态保护功能。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兰西城市群的发展在考虑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须将生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打造生态型城市群是兰西城市群今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抓手,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为兰西城市群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对此,国家发改委、住建部高度重视,于2018年联合印发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将兰州至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持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沿着这一既定发展目标,甘肃、青海两省积极行动,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于2022年联合制定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五、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城市联动发展

1.打造“大兰州”,建设“大西宁”

打造“大兰州”、建设“大西宁”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双核”的辐射带动功能,即强化和提升兰州、西宁两大城市的核心地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提升城市群发展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早在2002年,甘肃省就出台了《兰州世纪新城规划》,提出“跨出峡谷、东进西出、组团集合”的发展策略。时隔20年,已将皋兰县部分村镇所辖的建制村划入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使得兰州行政区域向北扩充。接下来可考虑将永靖县、临洮县并入兰州市,同步考虑将榆中县、西果园镇、阿干镇纳入城市空间,进一步缓解兰州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促使兰州发展空间向南拓展。西宁市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与兰州共同承担兰西城市群经济崛起的重任,同样,鉴于西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青藏高原“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其发展目标应瞄准青藏高原地区特大城市,把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着力将西宁打造成青藏高原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高原休闲宜居城市中心等。西宁发展的重点在于城市空间“扩容”和城市发展“提质”,可根据西宁的地形条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北川文教区等城市功能,形成组团式发展的高原生态山水城市。

2.强化兰白、西海都市圈的同城化效应

兰白都市圈和西海都市圈是兰西城市群城市化的核心载体,集聚了城市群内部高新、高端、高品质产业,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着“鼎”的顶托作用。高质量的都市圈支撑着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也推动着都市圈向更高质量发展。继续抓好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落地落实,统筹兰白都市圈发展规划,针对兰州、白银各自的城市特色,实施差异定位、错位发展的策略,从而实现兰白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通过行政一体化统筹规划两地的产业分工,培育壮大兰白都市圈,不仅为打造“大兰州”拓展了空间,而且对甘肃以及兰西城市群发展的意义重大。此外,与兰州、白银毗邻的兰州新区有望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兰州市-兰州新区-白银市”形成的“陇中生态平原”地势相对平坦,黄河谷地、秦王川盆地、白银盆地、靖远盆地分布于此,人口、产业、资源集聚潜力大,兰州新区、白银积极与兰州联动分类发展,可将“陇中生态平原”打造为甘肃省乃至兰西城市群城市化的核心载体。同时,加速西宁城市路网体系和西宁-海东两市互联互通交通网体系建设,强化西宁龙头城市作用,培育和壮大西海都市圈。

3.成立兰西城市群协调管理机构

对跨省区的兰西城市群而言,打破兰西城市群长期存在的行政壁垒束缚,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树立联动发展理念,制定行政合作制度,是实现城市发展、生态共建、产业发展的根本。借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区域合作发展经验,政府引导和政策导向对经济一体化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极具西北内陆特色、市场发育程度不充分、城市之间要素流动性弱的兰西城市群而言,更要加大联动制度的供给,并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兰西城市群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建设路径。笔者认为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强调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有必要成立兰西城市群协调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组织甘肃、青海两省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明确分区发展指引和管控要求,强化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空间引导。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机构牵头制定联动制度、实施办法,协调有关城市群政策落实,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包括空间管控机制、生态共建机制、产业协作机制等。

(二)生态联动共建

1.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兰西城市群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长江、澜沧江、黄河、黑河等发源于青海,黄河、黑河流经甘肃境内。国务院批复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将兰西城市群培育成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城市群。同时,兰西城市群作为黄河源头的一个城市群,肩负着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责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应贯穿于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全过程,在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划分、各城市的资源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产业布局的优化等方面应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一体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兰西城市群和甘肃、青海两省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并置于首要位置,在生态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利用、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科学研究制定重点任务和实施举措,不断探索创新,扎实推进。

2.加强主体功能分区指导

兰西城市群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和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性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兰西城市群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城市国土空间低效扩张、国土空间不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未来城市群发展应基于全新的发展理念,立足各地实际发展条件和区域特征,强化功能分区指导,做好统筹谋划,精准实施主体功能区管制措施,构建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兰州、西宁、白银等优先开发区域,人口、产业、城镇相对集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倡导低环境冲击、低资源消耗、高科技含量的绿色生产方式,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兰州和西宁周边县(区)可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如兰州新区、皋兰县、榆中县、永登县、尖扎县、循化县、湟源县等具有较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较大开发潜力,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城镇扩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性,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上,提高行业环境准入制度,严把环境质量关。兰西城市群中的限制开发区以农牧区为主,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该区域发展要以“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为原则,严禁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破坏森林植被等行为,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道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凸显兰西城市群的生态功能定位

近年来,随着兰西城市群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追求城市群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城市群空间拓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兰西城市群城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应相协调,对城市空间扩张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应进行分析和研判,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应相一致,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与生态环境格局应相匹配,制定有效的“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具体落实措施。根据地形分布特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城市扩建、产业发展、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建立监测评估机制。进一步优化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空间,在把兰西城市群建成西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重点区域的同时,建成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示范区,打造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质量高、生态好、环境美的城市群。

(三)产业联动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体系

西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资源性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在甘肃、青海两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弱、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先进技术装备等因素影响着兰西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2020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新时代西部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和要求,将为西北地区整体推进能源革命提供政策红利,因此,兰西城市群应坚定不移地走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培育和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产业,着力将兰西城市群打造为西北地区乃至国家层面的能源技术示范基地和综合能源供应基地。在“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原有部分上游产业逐渐向具有一定资源和能源优势的西部城市转移,兰西城市群在培育新型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还承载着东部城市群的产业转移。因此,兰西城市群应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加快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最后,推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鼓励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和工艺水平,加强高附加值建材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各地产业比较优势,结合产业园区改造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农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园区。

2.构建产业共生系统

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加就业、人口集聚、公共服务等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形成密切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培育和壮大城市群的强有力支撑。如本文所述,兰西城市群内已形成密切的内部联系,城市间形成以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互补为基础的产业分工,有利于培育产业共生系统。西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清洁能源、盐湖资源、高原药材等,但存在产业延伸加工能力弱、产品结构单一、技术装备不足的问题,而兰州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可为西宁及其经济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较好的地域分工组合。同时,可借助甘肃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背景,将产业体系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打造成兰西城市群循环经济示范区。

3.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创新驱动是产业演化、转型与升级的核心动能,人才、技术等创新性要素是产业能否转型升级的关键。兰西城市群依靠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粗放式开发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得其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乏力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新时代发展形势下,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亟须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化,探索由原来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发展新兴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和研发、创新型人才培育等的投入,同时还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城市群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兰西兰州城市群
我的兰州梦
兰州琐记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爱心狗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