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明江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其主要聚居区为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当前,福建宁德地区畲族人口占全国、全省畲族人口的40%和70%。
在历史上,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地区的畲语被认为是全体畲语的标准语。从民族习惯上而言,畲族同胞将广东潮州凤凰山当作民族发祥地,在其口口相传的传说中,始祖盘瓠埋葬于此。为了纪念始祖,畲族妇女以凤凰形式作为头饰。此外,始于盘瓠传说的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也在其民族内广泛流传,据传说畲族始祖盘瓠因帮助上古帝王高辛氏平息了外患,被许以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分别以盘、蓝、雷、钟为姓,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此传说在畲族地区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并被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每逢节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进行祭拜。同时,每一家族有一祖杖,雕刻作龙头——凤凰传说、盘瓠祖图、龙头祖杖也是畲族主要的图腾标志。
宁德是畲族主要聚居地,畲族文化是闽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多次深入畲乡走访调研。1989年6月,他写下《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强调:“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不仅是畲族人民自己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份宝贵的财富。”而针对如何对待这份宝贵财富,他指出:“要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畲族语言、畲歌、畲族服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文化,都应当很好地继承。”此外,习近平同志还提出:“要抓紧挖掘整理畲族文化遗产,如畲歌、民俗、民谚、民乐、舞蹈、故事等,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我觉得畲族歌舞就很有特色,很有风采,还有畲族的传统歌会完全可以加工升华一下。”另对畲族研究和畲族歌舞团做出了明确要求——“抓紧修建畲族博物馆,办好畲族研究会和畲族歌舞团,以丰富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宝库。”也正是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后更名为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歌舞团是目前全国唯一以畲族命名的民族专业表演团体,成立于1988年1月,自成立后即着力于推动闽东畲族文艺演出趋于经常化、专业化。
自1988年起至今,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始终牢记使命,做着对畲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再创作工作,取材于畲歌民俗、民谚、民乐、舞蹈、故事,在充分发挥畲族歌舞以及畲族传统歌会的特色下,陆续推出了《太姥畲家情》《凤凰到此》《五彩山哈》《祥瑞畲乡》《凤朝日月》《凤冠银光》等一批优秀剧目,共获得全国性奖项五十多项(次)、省级奖项一百多项(次)。
近年来,大型原创畲族舞剧《山哈魂》获福建艺术节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优秀剧目一等奖及多项大奖,并于2016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继而原创音乐剧《畲嫂》代表福建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优秀剧目奖”,并入选2021年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凤冠银光》获2011年第十一届福建省音乐舞蹈演出三等奖,2012年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编导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奖,2013年第七届CCTV全国舞蹈电视大赛优秀作品奖,2014年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优秀奖;《凤朝日月》获2015年第三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创作金奖、表演银奖、最佳服装设计奖,2016年第七届华东专业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入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福建省优秀舞蹈晚会。
在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三十年的发展史中,其剧目生产和院团建设上也是明确地以畲族为特点进行发展。以某一单一民族文化特征为核心创作元素进而实现边缘扩大,完成剧目生产,这一风格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少见的。但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不仅以此立足,且以此为突破,这是一个在剧目生产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如《凤凰到此》一剧。剧名《凤凰到此》即取自畲族特有的文化信俗,因畲族崇拜凤凰,举行婚礼时正厅横眉都写有“凤凰到此”四字,新娘也要扮“凤凰妆”,身穿凤装,头戴凤冠。故而在《凤凰到此》一剧中则着重展现畲族生活中与女性相关的部分,如整场演中的舞蹈包括了《赤髀横裙》《手指舞》《跣足娘》《男织》《金凤呈祥》等,其中又以畲族民间巫舞“奶娘催罡”和原生态畲歌“高皇歌”进行巧妙穿插,在表演元素上则汲取了畲族织锦、梳妆和原生态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而在《凤冠银光》中,则重在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银器”这一畲家女子出嫁时必戴的头饰为核心舞蹈道具,通过其中蕴含的喜庆吉祥、驱邪平安、美好祝福等深刻内涵进行创编,在其中集中对戴凤冠着凤凰服当新娘的畲族女子出嫁时的喜悦心情予以呈现,以体现其善良爱美、勤劳贤惠、期盼吉祥、热爱生活的气质特征。而《凤朝日月》则通过畲族民间传统祭祀舞展现畲族人民的祈福过程,并将其舞蹈化,以表达畲族人民坚韧、勤劳、善良、贤惠的高尚品质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音乐剧《畲嫂》则是取材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故事,并通过合理的改编使其更适合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凸显历史事件所承载的精神价值,进而展现畲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不改信仰、不变承诺,展现了革命者的英雄情怀及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也着重展现畲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操、信守诺言等特点。在剧中,畲族传统的“祖图”祭祀仪式,龙头祖杖都作为较为重要的舞台道具呈现,促进了剧情的发展。
而《山哈魂》则以一代“畲族歌王”钟学吉为故事原型,展现了这位传承畲族文化的“王者”的传奇人生。钟学吉是《高辛氏》《钟良弼》《末朝纲》等畲族歌言的编创收集者,其一生都致力于畲族歌言的收集、编创和传播,中年时期更是倡建畲族团体“山民会馆”,使得畲族歌言得以广泛传播,被后世尊为“畲族歌王”。钟学吉用一生守护、传承和发展了畲族歌言。自他起,畲族歌言由口传进入文字兼传时代,民谚说:“有山哈的地方,就有钟学吉歌言。”所以《山哈魂》,由《半月情缘》《畲山凤祥》《风雨民生》《白露霜冷》四幕及序和尾声组成,将大量畲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其中,体现了畲族“歌是山哈传家宝,流传万年仔孙孙”的民族特性,以畲族音乐为核心,通过民俗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幻,将一代歌王跌宕起伏的命运、凄美的爱情贯穿其中。剧中的种种情绪都以畲族歌言展示,采取了原生态畲族山歌与地方戏的曲调,极具特色。以畲族特有的语言与习俗,用独唱、对唱、齐唱、无伴奏山歌等形式塑造了或高亢激昂、或凄美悲壮、或圣洁辉煌、或明丽轻快的各色音乐形象。
诸多的作品中,贯穿始终的都是极具畲族特点的歌舞场面。因其民族信仰特殊,畲族舞蹈始终与其宗教祭祀礼仪活动分不开,故而得以在各种重大祭典礼仪中被留传。从民族历史来看,畲族人民无论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压迫所产生的被迫到处迁徙,还是在荒山密林中立足、刀耕火种的生活,其长期习惯皆与山林密切相关,所以以山林为主体的劳动生活对其舞蹈有着深远影响,也使得狩猎与祭祀成为其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在剧目创作中,这种特点较为明显。例如在《凤凰在此》中,《龙头舞》《手铃舞》以及《猎捕舞》《手指舞》都源自于畲族同胞崇拜祖先、敬神乐人的祭祀舞蹈,而在动作上,均以旋转、独脚行走、蹲踏步为主——这即是其长期山林生活的写照。又如“奶娘催罡”,舞者手执草席上下翻腾、以脚板前后跟弧形旋转完成交替方向更换,辅以变幻多姿的手诀,这些类巫的舞蹈都与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有关。图腾崇拜与巫术占据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左右着人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故而在剧目创作上不能忽视畲族文化特质中舞蹈、歌唱、宗教祭典、祭祀仪式以及其“忠勇”民族特性下所包含的勤劳勇敢、忠诚刚直、纯朴和静、团结友善的民族性格。宁德市畲族歌舞团长期以来所创作的剧目中即有这样的特点——以剧目形态展现畲族的生活状态,展示畲族的独特历史风貌以及畲族民众的民俗信仰、精神境界。
鲁迅在1934年4月19日给陈烟桥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一个文化观点:“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此观点后来演化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是基于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创作的深刻认知的。而在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正是始终基于这一思考。
首先,从技术、题材或策略之上,保存其民族性特征,以求能够更好地使作品具有自身风格,能够在一众作品中“存异”,进而在其技巧展示和文化特质展示上使观众予以注意,同质化作品的审美疲劳使差异化作品脱颖而出。
其次,以自然的、客观中立的地域风俗作为艺术表现的内容,来取得地方政策及项目支持。将民族的题材、风俗、地方特色乃至风格特征发展为开拓文艺的生存、发展之路,这也是取得更多社会资源的策略和手段。
再次,因民族特征决定,少数民族作品中其文化特征的多样化、开放性更便于进行特色题材创作。由此所形成多元特色的文化内涵及形式,也是民族艺术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既是对固定地域特色的、单一的文艺生态的充实与丰富,更是对广义上的世界文艺生态的一种建设性参与和建构、贡献。
但在另一方面,其民族特性——如歌舞风格、歌唱手段、服饰特点、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也只是作为作品的素材存在,作品所表现的核心仍然是全世界人类所关注的人的命运、生命的悲欢、对真善美的褒奖、对假丑恶的鞭笞。但在对这些共同的人类命运表达的过程中,民族特性及其手段无疑是能够使之差异化的重要方式和方法。
故而,在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立足于民族、面向于世界是其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但作品也是基于畲族特色文化之上对于人类共同悲欢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