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2-17 22:23:31
传媒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思政

刘 赛 刘 娅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整合各类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积极构建信息传播、交流互动、服务共享等为一体的传播平台。不少媒体纷纷拓展业务内容,根据不同的媒介传播特征和受众接受习惯进行二次创作与传播,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多个媒体平台同步发布,实现了多屏互动和全平台传播。

2020年8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总台落实中央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对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媒体对融媒体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不仅需要思想端正、业务精湛的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更需要始终坚持初心使命、掌握媒介融合发展规律、采编播合一的全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高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播音与主持》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课堂教学中,“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高校应从全校出发、从专业入手,落实到高等院校的各门课程,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核心元素,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播音与主持》课程旨在培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并且适应新形势的播音主持全能型人才。任课老师应确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地位,努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把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性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融媒体时代新型人才。

二、提炼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课程思政元素

媒体形态的一系列变化影响着高校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融媒体时代,人人有可能成为主播、主持人,而作为专业的传媒人,思想政治素养尤为重要。《播音与主持》课程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一)坚定理想信念 厚植家国情怀

播音员、主持人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事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定政治理想和信念,弘扬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坚守专业使命 勇担社会责任

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着媒介传播的重要任务和责任,我们要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努力做好新时代语言文字、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把握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类播音主持工作,引导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作出精品佳作。

(三)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美育精神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播音员、主持人在推动文化传播、弘扬美育精神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加强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同时,大学生应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内心的美感体验,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从发现美、感受美逐渐发展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欣赏美、歌颂美、传播美。

三、开展《播音与主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前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结合融媒体特点和育人目标,从思政理论出发,积极准备教学材料,革新教学方法,既有历史资料又有时政信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案例分析,切入巧妙、寓德于课。

(一)融会贯通——理论与训练巧妙结合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闻政治素养、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传递党和人民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实现精准传播。

除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挑选各类思政元素的训练材料,如《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疫情期间的优秀文学作品《武汉加油》等文稿。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确保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二)知古鉴今——史料与现状相互联系

播音员、主持人是节目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媒体形象的体现者。学生要了解中国播音员、主持人发展历史,明确播音主持工作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力。老一辈播音员如齐越、夏青等同志,他们的工作最及时地传递党中央的决心、反映人民的心声,鼓舞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教师选取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观摩学习,不仅学习播音主持的理论和方法,更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和意志。

融媒体时代显现出多元融合、高度交互、资源共通等特点。作为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更好地掌握媒介融合特征,发挥自身优势,重视角色转换与内容创新。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播音员、主持人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任何媒体节目中都要注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坚持先进文化的品位、格调,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

(三)力学笃行——观摩与实践并驾齐驱

播音员、主持人处于传媒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又是传播最前沿,他们的“把关人”作用不容忽视。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转变使得具体的工作内容、播讲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舆论导向的把握、表达分寸的掌控、文化品位的坚守等方面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将价值引领落实到实践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堂内外的活动、校内外的比赛以及媒体实践活动,在更宽广多样的渠道中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在实践中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舆论,用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此外,传媒工作分工细、协作性强,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达到自然、协调的状态,切不可“生搬硬套”或者出现“两张皮”现象。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内驱力、创造力,实现专业理论、思政元素、实践训练三者高度融合。

四、推进《播音与主持》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播音与主持》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将思政教育、基础知识与实践拓展有机融合,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采用“三学——三观——三练——三战”的教学模式,交叉进行,逐渐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1.“三学”,指学习新时期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传媒工作基础理论、播音主持工作相关的文化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学习播音主持基础理论和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此外,扎实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课程理论学习的重点之一。

教师将思政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理解播音主持工作总体要求和各类型节目传播特点,还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素养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才能更好地履行我们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制作播出优秀的作品。

2.“三观”,指观看播音主持工作相关的历史图片、观摩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经典作品、观看学生播讲案例。

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播音主持优秀作品,如通讯作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配音作品《走近毛泽东》,评论播音《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等。在看到当初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照片时,学生们感触良多,不少学生表示难以想象那么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听到齐越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和饱含深情的播送时,学生们备受鼓舞,表示要深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精神和意志,不畏艰难险阻,加强自身素养,积极迎接传媒业的机遇与挑战。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观看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现场报道、直播等实践作品,在课堂上展开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活动。从思政元素、专业理论、职业规划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们的专业分析能力,找出在专业上有待提高的关键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演播风格等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化、职业化、个性化发展。此外,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节目鉴赏与评析中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

3.“三练”,指主题讨论、分享感悟、实践训练。

在主题讨论中,同学们围绕一定的主题并结合理论知识、各类资料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分享感悟中,同学们分享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播音、主持等各方面的感受,将自己对稿件的分析处理进行详细阐述。比如,在进行《武汉加油》文稿的讨论与分享中,很多同学分享了疫情期间自己的经历和他人的故事,表达了对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的敬佩之情。认真分析处理文稿内容,激发内心的创作情感和表达欲望,而后运用各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将作品呈现出来。

《播音与主持》课程结合融媒体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在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的节目中有不同的实践侧重点: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和现场报道节目中,引导学生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对人、事、社会现象等作出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分析与评论。在新媒体短视频节目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引导学生在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增强互动性和交流感,注重身份的转换和语言样态的调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平台活动,扩大节目影响力。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节目中,面对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各方信息,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等工作人员责任重大。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直播报道、现场采访以及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

学生们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方案设计,目标更清晰、重点更明确,保证实践环节顺利进行,有些学生将音频、视频作品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有些学生根据媒体平台的特点进行多版本编辑,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学生们用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坚定了传媒人的责任和使命。

4.“三战”,指加强播音主持实战拓展。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以赛促学”项目、业界导师项目、实习“推优”项目。

在“以赛促学”项目中,教师将各类朗诵、演讲、配音比赛引入课堂。比如浙江省大学生经典诵读竞赛,从前期内容设计、中期实践训练到后期录制,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知识理论中融入思政内容,在实际训练中加入美育精神,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学生在学习、思考、讨论、表达等各个环节中将思政内容内化为心中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用诵读的形式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语言类比赛,将思政内容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学校内走向学校外,更好地传颂中华经典、弘扬美育精神。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们在各类语言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业界导师项目是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形式。在《播音与主持》课程中主要采取不定期开展课程教学、各类讲座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学生们在各类教学实践和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此外,业界导师精选优秀学生作品在所供职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让学生直接参与媒体创作,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

实习“推优”项目建立在学校与各传媒单位进行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教师推选优秀学生参与媒体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如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新闻播音和主持传播”,着力加强学生选题、策划、整合、编辑、宣传等融媒体能力培养,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语言传播效果意识的培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制作适合融媒体各平台的播音主持作品,并通过活动、比赛和节目的渠道展现出来。同时,教师依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全方位培养,抓住重点,扬长避短,将课程思政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播音员主持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理由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