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职音乐院校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2022-02-17 21:40:43赵桓
科学咨询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作曲家民族音乐民族

赵桓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重庆 400067)

笔者在高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多年,对各音乐专业学生接触亦很多,发现学生在音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部分学生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这个问题对非音乐专业人来看,或许会觉得荒唐、会瞠目,音乐专业学生怎么会漠视对自身专业的全面发展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音乐院校中并不鲜见。根据传统音乐理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指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这五大类组成的音乐。它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族音乐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是中国音乐之根,这五大类亦是音乐院校学生的基础课、必修课。

目前由于多元文化、时代潮流和各类媒体选秀的泛滥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等,追名逐利、趋之若鹜亦成了学生的时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非常淡漠。诸如民歌的体裁是什么,一些经典的音乐片段主题的曲名、作者等,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回答起来都恐成困难,或许你对往届青歌赛的一些选手在回答提问时所弄出来的一大堆笑话记忆犹新。凡此种种,莫名的感慨与责任感便油然而生。

民族音乐从广义上来讲,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从狭义上讲,所谓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丰腴的方圆960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内,56个民族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各地亦拥有各具地方风格的民族音乐,共同构成了中国繁花似锦的民族音乐园地。这些举不胜举而异彩纷呈的中国民族音乐正是我们学习音乐艺术的重要给养。作为高职音乐院校的学生,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其基础还很薄弱,底子亦并不算厚实,这些宝贵的知识既是我们的基础课、必修课,亦是拓展我们文化视野和音乐艺术家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值得我们永远研究和学习的。

历史上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养料哺育过很多的音乐家,如聂耳的《金蛇狂舞》便是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彭修文的《乱云飞》便是根据20世纪70年代现代京剧《杜鹃山》同名唱段改编成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他的民乐交响诗《秦香莲》是吸收中国同名评剧曲目为素材创作的乐曲,组曲《十二月之八月》便吸收了说唱音乐中梅花大鼓为素材而创作的乐曲。

在彭修文创作的大量作品中,如《步步高》《十面埋伏》《烛影摇红》《娱乐升平》《江河水》《灵山梵音》《普庵咒》、民乐交响诗《流水操》、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等。无论是他移植、改编的民乐作品,还是创作的民乐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利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歌、歌舞、戏曲、说唱、器乐等曲调,这些都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养分。何占豪、陈刚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最突出的成就,是那迷人的旋律和充满情感的东方色彩的爱情主题,作品中便收了优美的越剧素材,发挥了小提琴和交响乐队的表现力,作品散发出极为浓郁的民族风格,赢得千百万听众的喜爱。在世界小提琴协奏的文献中,增添了一部中国风格的佳作。马思聪著名的小提琴曲《内蒙组曲》之《思乡曲》,作品直接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由四个短小、匀称的乐曲组成。作品流传至今,引发了几代爱国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中的不朽经典。

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成功地运用了塔吉克族民歌《古丽别塔》的音调创作而成,何训田于1982创作的民乐合奏曲《达勃河随想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其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便取材于古老的藏族民歌《酒歌》中的“拉珠突格”,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的主题便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等。这些无数个成功的例子,无不说明民族音乐素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是作曲家获取成功的重要养料,是音乐艺术家捕捉灵感、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正如俄国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格林卡所说: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离开了这些真正的素材和创作源泉,作曲家的创造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既能使我们热爱和熟悉中国文化,从而树立继承和弘扬中华音乐之遗产、弘扬中华之民族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能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的民族之林;又能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的自豪感。它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对培养我们良好的情感品质亦能起到潜移默化之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民族音乐概论课程,便纳入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熟悉了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拓展了音乐文化视野、增进了自己的乐感,而且还能将民族音乐文化的种子继续传承下去,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种子播向下一代,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西方作曲家中,像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格林卡等作曲家们,他们要是不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或者说没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和渊博的文化知识,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交响音乐吗?

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众多民族乐派的作曲家运用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创作的例子,亦是屡见不鲜。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斯美塔那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西贝柳斯《芬兰颂》以及俄罗斯强力集团等,都是在运用本民族的民族音乐来讴歌生活、讴歌祖国。又如像美国作曲家阿图尔·鲁宾斯坦那样:没有广泛的业余爱好,不能说流利的九国语言,并不是法国印象派绘画的收藏者、美术鉴赏家,如果这样,很难想象他能成为一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巴托克很通俗地说道:“农民音乐研究,对我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把我从流传至今的大小调体系垄断统治中完全解放了出来”。从1905年开始,巴托克就对于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收集匈牙利民歌,这在他中期的音乐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等。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圈,一些专家们甚至坚信他的精华可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他与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并称为德彪西之后最伟大的三位作曲家。乐坛伯乐,圈中翘楚舒曼曰:“要留神听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1]。

可以说,中外众多的作曲家、音乐家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都离不开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热爱,以及对民族音乐进行深挖掘、深加工,反之,我们就是闭门造车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高职专业学生刚刚从中学时代步入大学殿堂,进行了一次角色的转换,大多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是肤浅的。中学时代的音乐课亦大多被应试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所占用,音乐课亦往往迎合学生的“口味”唱唱流行歌曲,走走过场而已。有些学生入校前,亦往往是因为文化课较差,认为学艺术是条捷径,他们并不是下功夫扎实学习,而是通过高考前进行“突击式”的恶补。这些学生对民族音乐方面的接触是非常少的,其底子亦是相当单薄的。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媒介的导向,各类电视选秀节目等无不吸引学生们的眼球,于是歌星、影星、网红、追星成为学生们的“新时尚”。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观念十分淡漠、泰然处之。甚至把民族音乐课当成是一种“耍耍课”,课堂旷课、玩手机、刷屏成为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中还广泛流传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错误观念。试问,这样徒有虚名、空壳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三年毕业之后,怎样去把一部极富哲学、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的民族艺术作品“吃透”,从而领悟到与作品内涵相吻合之美感。吾感,恐难胜任。

高职专业的学生与其他同龄在校的青年大学生一样,是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步骤,他们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敢拼敢闯,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还为自己未来做好了准备,如专升本、自己创业或就业等,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19年中国器乐电视大赛》那些精彩纷呈的节目和各年龄段组成的成年职业组、少年职业组、组合类、非职业组的选手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各类选手精湛的技艺、恰如其分的表现,让我不禁连连鼓掌叫绝。更让我倍感欣慰的是,有了他们我感觉民族音乐后继有人了。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国民族音乐中,器乐按吹、拉、弹、打来进行分类的话,其各门类的作品浩如烟海,举不胜举。如传统民族器乐曲笛子曲《喜相逢》《鹧鸪飞》,管子曲《柳叶青》,琴曲《流水》《平沙落雁》,筝曲《渔舟唱晚》《打雁》,琵琶《阳春白雪》《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塞上曲》,唢呐《百鸟朝凤》,二胡曲《汉宫秋月》《二泉映月》《听松》,京胡曲《五字开门》,板胡曲《大起板》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民族器乐作品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技巧独特,没有“尖、精、深”等多年的练习功力是吃不透作品的。各类演奏技巧如拉弦乐器的“跳弓、连弓、顿弓”,24个大小调音阶、琶音、分解和弦等,各类名目繁多的装饰音也是民族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满了技巧性。

凡此种种,没有哪一样能随随便便就成功的。高职学生虽步入大学殿堂,但底子很薄,少数学生虽有过考级的基础,恐也避免不了理解上的浅尝辄止,这些都还说明我们还处在学习音乐表演的初级阶段。学生们无论主攻声乐、器乐,还是管弦、吹打等,都应该向民族音乐学习、借鉴,甚至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在民族音乐的海洋里汲取养分,充实自己,锤炼自己,锻造自己的技能、技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奋斗这才是当代大学生们应该有的素质和表现。在人生初级阶段确立自己的艺术观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器乐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是在趁我们还年青,手指关节还很灵活等有利条件下,再抓住时机地勤奋练习,就能深刻领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

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对学习音乐专业或音乐表演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就是养分、养料。对优秀的民族音乐同学们更应该学习、研究、借鉴和创新。古今中外,像乐坛伯乐、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舒曼那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肺腑之言告诉大家重视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的例子并不鲜见。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2];又如李斯特在评价肖邦的作品曾说:“肖邦的《波洛奈兹舞曲》(波兰舞曲)散发着浓郁的波兰民族气息,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音乐的无比珍贵价值”[3];再如当代中国钢琴家殷承宗说过:“不管演奏怎样的作品,都应该从内容出发,内容决定风格。贝多芬,或者是莫扎特、肖邦,他们的作品无不反映时代背景,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谁来演奏他们的作品,都应该把作品中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其年龄多在20岁左右,是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时期,是为未来打基础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石的宝贵年龄段,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曾说过:“13到20岁是一个人的内心银行,许多情感和经历都在那段时间储藏,以后很大部分想象力都要从里面支取”[4]。当然,我们学习民族音乐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同时亦要懂得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不断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丰富我们的音乐素养。

继承和弘扬中华音乐之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传播亦将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还能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亦能进一步明白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何乐而不为!

猜你喜欢
作曲家民族音乐民族
小小作曲家
科学大众(2022年9期)2022-06-05 07:27:30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