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
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新发展
刘新刚,林怡爽(4.1)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发逻辑、实践特征及成功经验
李 涛(4.9)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
蒋 慧,孙有略(1.1)
公共数据增值性利用的权利基础与制度构建
齐英程(1.12)
政府机构重组与产品质量规制
——基于地方政府新设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视角
王嘉鑫,郭萌萌(1.21)
历史交汇期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法解读
邓 烈,张玲玉(2.1)
数字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法治完善
赵 勇(2.13)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语境和新要求
杜志章(3.1)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阳 芳,刘慧敏(3.1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意蕴及其经验启示
董 慧,汪筠茹(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易振龙(3.31)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重思道德:理论意蕴与现实指向
江 畅(1.32)
明清之际儒学之德的公共性与约束性发展
——方以智会通道法以卫德的思考理路及其意义
张昭炜(1.43)
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张力
——从实然与应然的互动视角看
刘清平(1.51)
“义而可以利”:王夫之对程朱义利观的发挥
乐爱国(2.21)
凤凰与早期中国理想士人人格的赋形
邹福清(2.29)
“义务”与“生活”的分歧及和解
——评威廉斯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
徐 瑾,雷 蕾(2.39)
论海德格尔马堡时期初期的自由思想
朱松峰,邓 欢(2.47)
马丁·路德与近代启蒙哲学
黄裕生(3.41)
德性的张力: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
——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文本
戴茂堂,葛梦喆(3.53)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世界主义全球正义及其核心理念
杨通进,宋文静(3.62)
中华伦理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机理和当代建构
王泽应,王梦然(4.18)
康德道德哲学中上帝道德属性说与人的意志自由说的相容性
舒远招(4.26)
对亚里士多德“不自制”学说的一种可行解读方案
詹世友,宋敏婷(5.1)
从“理论互竞”走向“多元对话”
——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的理论演化
叶方兴(5.10)
道德知识的情感证成路径研究
——布伦塔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重思
吴珊珊(5.19)
“观复修真”:道学生命智慧的《周易》思想底蕴
詹石窗(6.1)
良知“坎陷”抑或“呈现”?
——兼论阳明学对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的开出
龚晓康(6.10)
劳动正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支撑
李斌雄,杜泓锐(6.18)
【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庄子体道词语的文论意涵
许 结(1.60)
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象
丁利荣(1.69)
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
李建中(2.57)
论文学批评“批评性”的回归与重构
张利群,陈显锋(2.69)
甲骨文羽冠“美”字构形意涵及其美学史意义
张开焱(4.34)
中国画“画体”知识考古与谱系重构
张 琴(4.45)
“革命的现代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双重面向
李永新(6.27)
心灵空间的呈现:论元代山水画“逸趣”空间的建构
张 南(6.36)
“写实”的内面
——和辻哲郎思想“转向”的审美理路与主体困境
柏奕旻(6.45)
卡西尔“语言时空体”的形式特征和价值内涵
严小香,谢龙新(6.55)
【逻辑学研究】
证成、辩解与怀疑论场景
[英]蒂莫西·威廉姆森(3.71)
语言、逻辑与计算互动视角下汉语“把”字句的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处理
姚从军,朱乐亚(3.81)
个体与类
——主谓式语句的逻辑关系
孔 红(5.28)
定性确证理论的相干性难题及出路
段天龙,顿新国(5.38)
【社会文化史研究】
帝位巩固与汉室复兴:汉明帝刘苍幕府考论
熊铁基,杨志昆(1.105)
合作共生与文化整合:清代台湾的闽客族群关系
周雪香(1.116)
论“译名之争”对《尚书》西传的影响
——19世纪中西文化争与合的一个案例
毛耀辉(1.125)
辛亥革命前后的阶级言说
罗福惠(2.76)
中国知识界对1917年俄国革命的认知与反应
白 冰(2.90)
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
郝 平,魏春羊(4.55)
何为“吉日”:晚清民初孔府庄园小农土地买卖的时机选择
姜修宪(4.67)
地缘纽带与地方整合:清前中期汉江沿岸城镇商业会馆的角色书写
覃兆刿,王 耀(5.47)
“吻合新趋势”:近代中国社会的海权认知(1927—1949)
胡俊修(5.58)
【哲学研究】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国家观及其人民性思想
王代月(1.136)
反谱系学、多元体与非地域化
——德勒兹“块茎说”的伦理学阐释
张 能(1.146)
为理智主义辩
——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出发
戴益斌(1.154)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后真相”现象的根源及本质
曹亚雄,鲍雨璇(2.104)
康德的历史终结论
刘凤娟(2.112)
对分析悖论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徐 弢(4.77)
奥卡姆指代理论及其符号化解释
张娟娟(4.87)
本体:学术的与现实的
——兼论哲学的无定论和有定论
强以华(5.68)
老于“自然”之“道”与“德”及其知行结合的实践路径
胡立新(5.77)
五行之“行”的含义及其在先秦两汉的演变
刘楚昕(5.87)
【文学研究】
古代谣谚的文体特征
郭康松,黄 晔(2.120)
春秋含章:汉至唐代史传式赋学批评形态论
彭安湘(2.132)
“在两界来回的人”:丽塔·达夫《母爱》对“冥后”神话故事原型的改写
曾 巍(2.142)
论徐小斌小说中的幻境书写
李燕妮(2.151)
现代性视角下的郑渊洁童话创作论
李俊国,周圣男(3.123)
论唐代士人的恋京心态
洪迎华(3.133)
从兰陵萧氏在荆州的文学文化活动看南朝文学的新变
吴桂美(4.96)
哈代小说中自然音响书写的隐性叙事功能
王希翀(4.104)
时间的摆渡与尘世的修行
——评《天香》《匿名》《考工记》兼及王安忆长篇小说的叙事变奏
王宜君,张 冀(5.95)
“寻找艺术的出口”
——《钢琴课》中的非裔男性气概危机与建构
龙 跃(5.105)
【语言学研究】
汉语史学科建设问题:总体趋势与分支走向
孙玉文(1.79)
从词尾到助词
——论助词“地”形成的语用动因
石 锓,刘 念(1.95)
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及其条件与机制
刘 彬,袁毓林(3.141)
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类型学分析
杨 红(3.151)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隐喻语篇分析框架建构
廖美珍(6.103)
语体视角下“当然”的语用功能研究
梁清沁(6.114)
法庭重述话语的意义重构策略
孙亚迪(6.122)
【社会经济史研究】
民国时期的茶叶对外贸易
陶德臣(2.159)
边政与财政:边疆治理视域下的清代茶叶边销模式
何 强(2.168)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消费发展研究
——以消费结构演变为中心
瞿 商,韩煚华(6.84)
参加生产与改造家庭:“四三决定”后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新方向
万军杰(6.95)
【历史文化研究】
长江水文化:时代命题及其构建
郑晓云(3.92)
数字人文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
——以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为对象
马 敏,薛 勤(3.101)
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形成与意涵诠释
宗 亮(3.110)
【学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
冯天瑜(6.65)
革命理想的远古投射
——唯物史观派中国原始社会研究旨趣探析
朱茉莉(6.75)
【法学研究】
企业合规视角下合同相对方选择的自由与限制
奚 玮(5.113)
从控制到保障:我国网络犯罪刑事治理的应然转向
袁子轩(5.124)
【经济学研究】
对“直播带货”数字劳动场景的批判性反思
张 峰,赵乾宇(3.162)
数字经济赋能家庭创业: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
——基于CFPS2018的实证分析
韩艳旗,郭志文(3.170)
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国家风险评价的视角
汪天倩,朱小梅(6.150)
低碳试点的政策效应、减排路径及其对碳达峰的启示
——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PSM-DID检验
冷成英,柳剑平(6.159)
【新闻传播学研究】
从“失语”的都市层级到“被赋权”的议程框架
——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特数据的城市对外传播效果分析
张瑜烨,叶哲佑(1.162)
技术嵌入与价值取向:智能广告的演进逻辑
秦雪冰(1.171)
红色经典在当代社会传播的情感结构和沉浸体验
王 丽,李 理(4.153)
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的演进特征与基本经验
余 玉(4.164)
权力的媒介: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智能媒体与公众参与
吕尚彬,黄鸿业(5.150)
媒介使用、假定影响与中国公众的政治支持
——媒体偏见感知作为调节效应的分析
陈从楷,王 菁(5.158)
超越技术主义:价值哲学范畴中的广告价值
黎 明(6.132)
传播的物质性视角下“人—物”关系考论
——兼论数字文明的“对话性”
秦 琼(6.142)
【教育学研究】
人机共融教育:基于教育机器人内部软硬件框架和外显能力体系
余新国,夏 菁(4.113)
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冯朝睿,张叶菁(4.125)
【数字社会研究专题】
人工智能: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又一条探索之路?
舒红跃,陈 翔(4.135)
元宇宙中的纠纷与解纷
杨 鹏(4.14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现代化:重要性、梗阻及发展进路
文丰安(5.134)
数字技术赋能人文研究:一项对数字人文的理性考察
韩玉胜(5.142)
【书评】
从一滴水看见大海:土家族社会生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性
——评《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
李 锦(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