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选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山西警察学院第三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和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训词精神,深入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工作、教育工作、公安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总结两年来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科学研判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谋划部署未来两年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两年来,我们立足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聚焦国家安全战略、公安工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内涵发展为主题,以特色牵引和质量提升为主线,按照第二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突出目标导向,强化责任落实,全力抓好学科建设、平台队伍、科研攻关、管理创新等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圆满实现了2018年第一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两步走”目标任务,学科建设对学院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工作对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教学、科研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有利局面正在加速构建。
升本以来,我们不断强化学科意识,全面落实《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8—2022)》,扎实推进学科发展。一是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院坚持以服务公安工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发展公安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了涉及哲学、法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以法学一级学科为基础,以公安学、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为主干,以哲学、公共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为支撑,下设治安学、公安管理学、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执法技术等二级学科的学科布局,有力夯实了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基础。二是学科品质得到提升。山西省“1331”优势特色学科公安技术顺利通过教育厅结项验收。建设期间共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高质量完成了建设目标。2021年,我院公安学又被省教育厅列为“1331工程”提质增效阶段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按照建设任务全力推进。三是学科方向特色初显。聚焦公安工作需求,面向公安科技前沿,整合优势特色资源,凝练设置了民爆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与电子数据取证、刑事物证应用技术、文物安全与犯罪侦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民警心理实验与训练、公安执法规范化等研究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
两年来,学院广大教职员工围绕公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公安科技前沿关键技术潜心研究、刻苦攻关、不断提升科技兴警的服务水平。一是科研成果产出丰硕。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90项,其中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课题2项,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4项,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山西省哲规办课题15项,山西省社科联课题16项。全院共发表学术论文23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9篇,SCI、EI检索10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一种食品药品检测蒸馏装置”“一种便携式检测环境污染采集装置”等授权专利38项,取得了一批层次高、影响大的学术成果。二是科技服务成效明显。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物证鉴定中心开展物证鉴定800余起,为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等单位执法办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分析;刑事技术系杨俊杰教授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等有关政法机关提供司法视听技术咨询30次。治安系付琼副教授、刑事科学技术系景明老师等积极运用知识技术服务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发挥了关键作用。三是科技奖励捷报频传。学院精心组织申报各种科技奖励评选工作,科技处获第五届山西省公共安全管理领域优秀成果评选组织奖,1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其中,刘三满教授的《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取证技术的新发展》、闫爱青副教授的《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实战化教学研究》获2020年“百部(篇)工程”三等奖,王改萍副教授的《遗产管理制度研究》、云小鹏老师的《京津冀跨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法治完善研究》获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两年来,我们加强人才引进、依托平台组建团队,全力推进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共引进15名博士研究生,支持10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有10名教师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科研队伍的年龄、学缘、学历、职称结构进一步得以改善。二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依托交通仿真、电子取证、模拟爆炸装置、录音检验等实验实训室和民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中心等院级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系部壁垒,组建科研团队,强化集团作战的科研意识。三是加强科研队伍管理。根据学院相关规定,坚持目标管理,组织开展了对爆炸物品公共安全防控技术、网络安全与电子取证技术、民警心身健康研究等10个创新团队的周期考核或中期考核,对禁毒研究等5个科研创新培育团队的考察工作。完成对15位学科带头人、29位学术带头人、42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中期考核,进一步增强了科研团队及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两年来,有近40名教授、副教授被确定为省委、省政府联系咨询专家、公安部和教育部技术咨询专家,入选省直工委、省科技厅、省公安厅专家库。
两年来,我们不遗余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科研意识和学术思想的培育引导,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一是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先后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公安系统专家10余名来院讲学,举办“警院讲坛”学术讲座25期,“博士论坛”3期,参与聆听师生近4000余人次;鼓励支持教师进修培训,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200多人次,较好地营造了学术气氛。2021年我院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取证技术研讨会暨‘实数杯’全国电子取证大赛”,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好评,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大力加强学报建设。积极拓展稿件来源,全面提高办刊质量。两年来共刊印学报8期,刊发论文170篇,其中学院稿源51篇,主要集中在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和公安教育等研究领域,有力支撑了学院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发展。
两年来,积极落实“放管服”政策,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一是健全完善科研制度。按照国家和山西省全面落实赋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自主权和加大知识价值在绩效分配体系中比重的有关精神,先后制定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修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等文件,推进科研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了院系两级以系为主的科研管理体制,压实了教学单位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了科研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负责人制,扩大课题组在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调整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实现科研过程的“责权利”相统一,“放管服”相协调。三是提高科研服务水平。通过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发现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学校科研政策,印发《关于确定学院职称评审中“高水平学术期刊”的通知》,将《公安研究》《警察技术》等8种学术期刊纳入院校认可的高水平学术期刊范畴,拓展了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的路径。积极做好科研制度的宣传解读、项目申报辅导、经费使用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两年来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公安厅党委正确领导,教育厅、科技厅等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全院每一位同志的辛勤付出和艰苦努力。
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科研团队应需进一步加强,集体攻关的局面尚未形成;科研方向应需进一步优化,聚焦公安实战还不够突出;科研质量应需进一步提升,高端成果还比较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发展,严重制约着学院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的提升,必须勇于面对,下大气力解决。
当前,学院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只有坚定信念、正视问题、迎难而上,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严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新型犯罪形式不断出现,涉枪涉爆、非法集资、“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公安机关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加强现代科技知识培训,深化大数据全警应用,着力提升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科技手段推动公安机关创新发展的能力。学院作为一所公安院校,肩负着为公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能,我们要把公安工作需求作为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和任务抓手,聚焦影响制约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警务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紧扣大数据战略、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新型网络犯罪、文物犯罪等领域,集智攻关,产出成果,为推进“平安山西”建设、实施科技兴警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以谋划,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等重要文件,在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评价机制优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我们要根据国家、山西省相关科技政策,进一步深化科技工作的“放管服”改革,发挥科研评价指挥棒作用,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绩效评定等相关管理制度,大力激发科技工作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对学院建设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升本以来,学院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通过召开第一、第二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会议,我们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学科建设、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科技攻关等工作,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不断夯实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发展基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只要我们找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位置,围绕推进公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特长,沿着学院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坚定地走下去,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就一定能够在重要科研平台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当前,我院正处于从“固本”到“强本”的转折期,正处在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攻坚期。未来两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树牢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紧紧围绕“1259”办学目标,坚持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科学构建科技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高水平重点公安院校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机遇,坚持问题导向,强弱项、补短板,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迈向新台阶。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原则,完善省、院二级重点学科建设格局,强化学科在资源配置中的牵引作用。高质量推进山西省“1331”优势特色学科公安学建设,按照建设任务重点加强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等二级学科建设,全力提升学科品质。开展院级重点学科遴选,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通过分层规划、分类建设、分步推进,按照学科团队建设、科研课题引领、实验室支撑“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突出内涵发展,实施重点建设指标清单制度,加大投入,完善管理,着力提升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学科特色和品牌优势。
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先满足重点学科人才引进需求,加强学术副校长等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10名左右,挖掘现有教师队伍发展潜力,加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大力培育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专家;加强团队建设,围绕学科发展定位和学科方向,梳理、整合、建强学科团队。强化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能力培养,建立健全责权明晰的职责体系。依托项目、平台,鼓励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做强爆炸防控、视听资料鉴定技术等特色方向,力争推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努力打造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善于创新、活力迸发的学科“雁阵”团队。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聚集优势学科资源和专业人才,跨学科、跨专业、跨部系、跨单位建设忠诚教育研究中心、现代警务机制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凝聚力、话语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智库。加强公安部爆炸物品公共安全教育训练基地、公安部民警心理训练山西实验中心、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三个省部级培训基地软硬件建设力度,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相统一的战训融合新高地;两年内建成省部级创新平台1至2个。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联合组建高端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促进协同创新。
4.加强实验室建设。围绕网络安全执法、交通管理、警务指挥与战术等学科专业方向,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交通管理实验实训中心、警务技能综合实训中心、网络安全与大数据实验实训中心等一批功能模块化、技术集成化、服务集约化,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平台。
5.培育重大科研项目。聚焦国家安全战略、公安工作和区域社会重大科技需求,组织专家论证、规划科研创新领域,秉承“开放、共享、共赢”的理念,强化有组织科研,集聚校内外优势力量,深化开展多单位协同、多学科融合、多团队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科学研究,前瞻部署重大项目预研工作,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联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在社会治安管理、网络安全监察、图纹刑事技术、民爆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重大项目立项。
6.抓好课题申报工作。与课题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开拓课题立项渠道。强化选题论证,编制课题指南,突出科研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课题申报指导,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实施分类辅导。推进科研课题评审专业化建设,建立科研常备专家库,借助专家智力指导提升创新能力和申报水平,完善课题跟踪反馈机制,大幅提升课题申报质量。继续实施校级预研课题项目,优化课题类别和申报条件,严格遴选把关,精准对接国家、地方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力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年度立项突破100项。
7.培育高端创新成果。加强课题研究全周期管理,健全完善课题申报、立项、验收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重点抓好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管理指导工作。加强成果评奖组织工作,积极协调公安部、山西省等成果奖励管理部门,组织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成果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等奖励申报动员部署会、推进会、评审会,邀请专家把关,精心做好项目遴选、成果集成、申报辅导、预答辩等工作,努力提高申报成功率。实施科研成果奖励,重奖国家级课题立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成果、高影响因子论文,重奖服务上级机关决策、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智库成果、转化效益突出的科研成果,力争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取得重大创新,催生一批高质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8.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健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工作机制,健全成果转化及评价激励机制,施行成果收益分配制度。设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专项基金,资助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加大成果信息发布、宣传力度,建立成果公报制度,加入国家或区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与警务实战部门互联互通科研需求,拓展技术转移阵地,共建成果应用示范基地,促进实战能力提升。
9.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推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向社会转化。科学确定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职能定位,加强建设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遴选优质理论、技术成果向教学培训转化,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培训改革。面向市场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积极加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供有偿技术服务,推动学校自主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10.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推进学术品牌化,根据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在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执法等领域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提升学术交流的层次和质量;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国内外各类重要学术会议或论坛;支持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协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担任理事及以上职务,提升学科话语权和资源获取能力;支持重点学科创办专业学术内部刊物,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学术思想,提升学科学术影响力。
11.提高学报办刊质量。适应学院科研工作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学报办刊条件,缩短出版周期,申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提高学报学术思想传播力。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科学设置学报栏目,全方位挖掘优质稿源,严把学术不端检测、审稿、编校,力争基金论文比和影响因子稳步提升。加强编辑出版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编辑水平,美化版式设计,严格印制流程,不断提升期刊质量。
12.完善科研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应科研工作创新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科学有效的院、系二级组织管理模式,落实“放管服”政策,压实压紧部系在科研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健全学术治理,完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架构,适时设立有关专门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智能、高效科研信息数据共享服务管理平台,提高工作效能。
13.创新科研评价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职称评审、学科遴选、团队考核、绩效认定等工作中,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完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加大质量评价权重,兼顾数量评价,克服“五唯”弊端。建立健全以代表性成果为主的分类评价机制,基础类研究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应用类和政策类研究以同行专家和使用单位评价为主。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创新贡献紧密联系的评价机制,促进科研人才健康成长、引领学术研究持续深入。
14.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支持创新、鼓励冒尖、褒奖成功。实施学术科研奖励制度,重奖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创新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和创新贡献的科研绩效制度,赋予科研创新动能,激发科研内生活力,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