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BIM课证融合路径探究

2022-02-17 01:04夏利梅
科技风 2022年3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建模

夏利梅 周 钰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1 概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技术手段、组织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架构组成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前线对综合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国家从宏观政策层面陆续颁布系列文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单一职业能力鉴定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行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需求。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的政策背景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实行。

对于“1+X”证书制度中的“1”通常理解为学历证书,“X”是指代表某种技术技能的资格证书,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资格证书[1]。立足“1+X”证书背景,引导职业教育属性中的学生在获取1份本专业学历证书以及若干专业对口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能力,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X”背景下的证书从现实层面表征劳动者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基础学历层次与职业技能素质,是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基本依据[2]。

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作为首批“1+X”试点领域,反映我国建筑产业当前转型发展和高质量突破面临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在我校省级高水平工程造价专业群创建实施背景下,基于工程造价专业的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BIM建模基础”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发挥着引导学生掌握BIM技术的基本概念,运用Revit软件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建模,提高学生立足BIM建模员岗位的实战能力的作用。将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初级考试的考察方向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建模员岗位技能点对比,两者契合度高,说明该项证书是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接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对接企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点的要求,将BIM职业技能证书与BIM建模类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发展是不可忽略的。课证融合下的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向企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方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1+X”BIM职业技能证书

“1+X”证书制度是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的有力举措,通过对职业教育体系中进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融入,实现育训融通、课证结合,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大军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对于“X”证书的培训实施工作,必须与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相结合,以学校顶层制度设计为出发点,统筹好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企业平台的有机接洽,拓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通过层层遴选,参与“1+X”证书首批试点的领域为5个,其中BIM被纳入首次“1+X”试点领域范围内。“1+X”BIM职业技能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即BIM建模、BIM专业应用和BIM综合应用与管理。初级、中级、高级考试考评内容均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部分。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符合“1+X”BIM初级考评申报条件,可直接通过学校端口报名参加考试。其中,与“1+X”BIM初级考试对应的课程属性是基于Revit实施教学活动的BIM建模类软件课。

3 “1+X”BIM初级考试涉及的相关课程

根据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大纲进行分析,BIM初级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在土建模型创建方面的能力层次,能够结合考试案例题目创建对应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标注、成果输出等。从“1+X”BIM初级考评大纲可以看出,与之相关的土建类课程的技能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向:

(1)基础知识:掌握制图、识图的基础知识体系,能够识读土木建筑大类图纸,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与之相关的课程包括“建筑制图”“识读施工图”等。

(2)BIM建模知识:在了解BIM技术背景的基础上使用BIM建模软件根据建模方法完成建筑、结构、设备的构件创建,并进行标记注释、输出,与之相关的课程包括“BIM技术概论”“BIM建模基础”等。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不能将企业岗位对人才所期望的知识技能点全部涵盖,因此有必要在“1+X”制度实施背景下,对课程体系进行革新扩充[4],紧跟产业转型提升需求,新增与BIM职业技能证书匹配的课程,辅助学生更快更稳考取证书,例如,已新增开设“BIM建模基础”“BIM 5D应用”等BIM技术应用型课程。

BIM技术标准与课程的融合,并非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新增几门与之相关的课程进行补充涉猎即可。做好“1+X”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改革,必须仔细分析行业变革趋势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与授课教学过程的协调更新。教师需提升对BIM新技术的敏锐性,加强教师团队对BIM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深层次运用的理解能力与工程实体案例的应用能力。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相关政策的顶层支持是BIM技术在教育中生根发芽必不可少的。

4 现有BIM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以土木建筑大类专业作为主打特色的高职院校,“1+X”BIM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对于我校的高水平发展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为了更好地实施课证融合改革,将现今BIM类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掌握技能点进行对比,发现课程教学仍然有与之脱节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4.1 教学内容不匹配

在传统课堂中,课程教学过程的推进大多依赖于出版社的教材编排,通常按照章节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由于出版社编排教材采用的实践性案例与本校学生生活实际疏远,且章节均仅仅围绕同一案例展开,缺少学生课后自主操练提升自我技能素养的小型案例。例如,在BIM初级考证中,考试题型组成是由若干小型建模(如选取生活中某一实物要求创建其族、体量模型)和综合建模(如创建小别墅模型)共同组成的。在出版社教材推进之下,缺乏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相适应的训练体系,案例应用场景在等级考试中的融入性不高。案例的针对性弱化易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技能点离散,无法聚焦技能等级考试需求,对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跟(顶)岗实习等育人环节造成脱钩现象。此外,出版社新版教材校审流程久,教材往往无法及时对接行业最前沿的工程实践做法和BIM建模新版软件的功能。学生从日常课程学习过程中将对二维CAD图纸的三维建模工作等价于BIM技术,形成对BIM技术的错位认知。事实上,在现实工程情况中,完成建模只是BIM技术的一小部分,BIM技术的巨大信息处理能力通常发挥在后期应用中,体现在建筑全生命发展周期中,而在当前的课程技能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与应用明显涉猎不深。

4.2 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在面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授课环节中,教学方式呈现单一的特点。BIM类建模课程通常理论知识内容少、软件实践操作多且连续性强的特点[2]。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依然沿用自我讲授演示为主的形式。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急于将软件操作命令一股脑教授给学生,缺乏教学方式创新性,很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单一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作为接触专业不久的高职学生识读工程图纸能力较弱的特征。学生对于图纸读取能力薄弱,往往无法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中的图纸进行自主绘制BIM模型,只能局限于模仿教师授课过程中演示的个体案例。此外,BIM建模课程中选用的案例没有更新,部分图纸的设计方案早已被行业发展所淘汰。对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不能及时引入课堂。

4.3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片面

传统的三维建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还是采用以期末集中性考核为主[3]。BIM建模类课程采取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平时+期中+期末”,其中,在考核环节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占比。但现阶段对平时过程性考核的成绩认定依然主要靠学生个体的作业练习情况、课堂踊跃参与度进行打分,考核评价方法缺乏多维度性。此外,期中、期末依然延续采用传统的纸质化试卷考试模式,通过发放一套图纸试卷要求学生照图绘制提交进行判分。命题形式、时间尺度的局限性无法真实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劣和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在片面的考核评价方法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探究性薄弱、轻技能心态凸显,不利于学生重视岗位技能的职业综合素养的生成。

5 “1+X”BIM证书内容融入BIM类课程的路径

针对当前BIM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基于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创建环境,立足课证融合的站位,以“BIM建模基础”课程为例建立一套课程教学新模式。课证融合实施路径具体可以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课程竞赛机制四方面入手实施。

5.1 整合教学内容

对于长期惯性依赖课本学习的高职学生而言,一本优质的教材至关重要。考虑到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每年均紧跟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考评内容既符合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同时又贴近生产实际。但公开出版的教材鉴于编审流程的复杂性无法实时更新出版。因此,在教学内容主要载体方面选择“主教材+微教材”双载体模式。主教材选择以项目作为教学体系贯穿始终,项目设置采用本校新校区新建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微教材则在每学期根据近三年的技能考试真题进行整合作为教学新型资源,生成学期动态微教材。

5.2 优化教学方式

在对课程内容体系创建的前提下,需结合职业技能考试优化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实训”双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尝试摆脱一味枯燥的演示教学,可以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实训环节中,基于已有的校企合作实训资源平台,充分挖掘企业特色项目案例资源,借助职业技能考试真题的丰富资源,采用在校老师、企业老师进课堂现场操作指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指导,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升。

5.3 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

在新型考核评价体系中可以借鉴职业技能考试的评分标准,构建“4+6”多维度评价模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比40%,将线上课前、课后的学习纳入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重点关注学生课外的自主训练情况,课堂上重视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自我技能展示能力的体现。期中期末考核占比60%,考核方式采取技能考试(理论+实操)的模式进行,全真模拟“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结果考评由模型打分软件进行,充分参考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评分细则进行,全面考虑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合理地提取并细化竞赛评分标准中的评分点,生成考评表。

5.4 建立课程竞赛机制

以“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作为切入点,建立“BIM建模基础”课程有效的竞赛选拔机制,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BIM建模校赛联赛,注重学生的分层培养。考虑到每年学校申报“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指标名额有限,通过竞赛选拔机制确定参加考试学生。此外,由于各类“1+X”职业技能证书的难度不一,为了避免学生选轻避重,忽视BIM技术的学习,通过课程竞赛的方式大大促进学生对BIM基础建模技能的掌握,为学生未来拓宽就业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初期,竞赛选拔面向课程学习的全部学生,制订参赛学生择优选拔方案,对组织、选拔、组队培训、参赛等进行全过程协调管理。选拔过程中,设立开放性的实训室,按时布置一定的项目案例建模,让后期没有机会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同学在前期也自觉进入竞赛体系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效果。在竞赛选拔结束后,分层分类开设课程小班进行组队式学习,由“企业导师—校内导师—优秀前辈”组成“师徒结对式”项目团队入驻课程小班进行点对点跟班指导,通过多元导师制和“师生、生生”实践共同体的形式促进学生BIM技能点的提升和掌握。

结语

“1+X”证书制度不仅是对职业院校学历培养的分支,更需要在校企融合发展共建的背景之下,将衍生出的相关行业新技术新技能培训落实到位,建设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树立育训结合、课证融合的典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国家蓝领人才的技能竞争力。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当前发展亟须植入的新因子,务必守好职业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学生培养关口,结合“1+X”BIM证书的高标准、实内容、严考核,加快BIM类课证融通的速度。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建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收录证书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