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乌鳢减量用药技术探讨

2022-02-17 02:12杨凤香郑伟力张丽娜
科学养鱼 2022年1期
关键词:乌鳢颗粒饲料鱼种

杨凤香,郑伟力,张丽娜

(济宁市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中心,山东 济宁 272100)

水产养殖减量用药技术就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宜的养殖技术措施,使养殖对象少发病甚至不发病,从而进一步减少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这项技术在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绿色养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选了两家乌鳢养殖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在淡水池塘养殖乌鳢成鱼过程中,集成应用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技术,降低了水产养殖品种发病率,达到了药物使用明显减少的效果。本文结合采用的技术、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做好淡水池塘养殖乌鳢减量用药技术探讨如下,供参考。

一、采用的技术措施

1.合理搭配放养品种与密度

乌鳢抗逆性强、耐低氧,适合高密度养殖,因此,传统的池塘养殖乌鳢模式一般采用高密度养殖,投饲量大、产量高,由此带来了水质调控难度大、病害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养殖户采用冰鲜鱼和畜禽下脚料作为饲料,带来了严重的病害,导致药物使用种类多、次数频繁、数量大,甚至滥用药物、盲目用药,严重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笔者在乌鳢养殖过程中,进一步减少放养量,在放养体长10~20 厘米的乌鳢鱼种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由原来的4 000 尾/亩改为2 000~3 000尾/亩,原来一般为单养,在降低乌鳢放养密度后,可以适当套养规格250~400克/尾的鲢鳙鱼种50~100 尾/亩,使其滤食水中浮游生物,起到净化水质、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养殖效益的作用。

2.放养优质鱼种

每年3-5 月,清塘后7~10 天放养鱼种。同一池塘放养鱼种的规格基本一致,要求乌鳢鱼种体质健壮、色泽鲜艳、无病无伤。

3.应用配合颗粒饲料替代野杂鱼

(1)选择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乌鳢专用配合浮性颗粒饲料全程投喂,具体投喂方法按照饲料厂商提供的饲料投喂说明进行,不再投喂野杂鱼。

(2)应用黑水虻幼虫与饲料结合饲养乌鳢。黑水虻幼虫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质、多种抗菌肽、功能性酶等成分,在水中的存活率可高达7~15 天,不污染水质。选择长度1.5~2 厘米的虫体,每天将投喂的幼虫用清水冲洗干净,去掉杂物,掺在颗粒饲料中。在乌鳢池塘边,待乌鳢集群等待摄食时抛撒于水面。根据天气、水质和乌鳢摄食等情况,每天总投喂量为乌鳢体重的1%~3%,其中,黑水虻幼虫占投喂量的30%~50%,分两次投喂,上午9 时和下午3 时各1 次,每次投喂10~20分钟。

4.应用水质综合调控技术

(1)生物调控。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可以增加池塘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的群体数量,净化水质,降低COD,使溶氧相对稳定,改善与稳定养殖环境,促进乌鳢生长。在池塘内种植少量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投放鲢鳙鱼,可以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氨氮与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改善水质。形成了由滤食性鱼、水生植物、有益微生物构成的生态净化系统,发挥分解水中有机物、净化水体、提高鱼的免疫力的作用。

(2)物理调控。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及时补水或换水,保持水深2 米左右,透明度30~40 厘米,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将池中的老水抽出,注入新水或让其自然渗水,一般每7~15天进行1次,每次排水量为池中老水的1/3左右。

(3)化学调控。在生长旺季,每半个月对养殖池施用10~15千克/亩的生石灰,充分溶解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起到净化水质、调节水体pH的作用。

5.病害防控情况

(1)清塘。苗种放养前7~10 天带水清塘,亩用生石灰150~200 千克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以杀死各种病原及虫卵,泼洒要不留死角。在投苗7 天前注水80~100 厘米。放养前两天做安全试验:取1 桶(盆)池塘内的水,放入30~50 尾乌鳢苗,观察24~48 小时,若鱼苗活动正常,可判断水体中的药性已消失,即可放养。

(2)鱼种消毒。鱼种放养时进行消毒,用3%~5%食盐水浸洗10~15 分钟或5 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5分钟,以杀灭苗种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同时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3)定期泼洒消毒剂。每20~3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 次,浓度为10~20 毫克/升,对净化水质、调节水体的pH、改善养殖环境和预防鱼病均具有重要作用。

(4)发现鱼病,及时诊断,对症治疗。在养殖过程中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发生鱼病及时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鱼体抵抗力。

二、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效

(1)有效防治鱼病,减少了药物使用。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产品和氯制剂防治鱼病,用药成本降幅均达到30%以上,病害发生率降低了30%以上,乌鳢生长良好,促进了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不使用抗生素,减少对水体的污染,采用生态养殖技术,有效保护了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2)实现了替代野杂鱼投喂乌鳢,提高了乌鳢品质。近年来,济宁市致力于推广适口、优质的膨化颗粒饲料和黑水虻幼虫替代野杂鱼饵料,提高了乌鳢的抗病能力,降低了病害发生率,减少了药物使用,乌鳢生长速度快,品质高。目前,用颗粒饲料替代野杂鱼投喂乌鳢鱼种和成鱼的企业达90%以上。

2.存在的问题

(1)乌鳢优质苗种问题。一家一户的繁育模式导致乌鳢品质退化,造成乌鳢生长速率下降,产量减少,病害频发,经济效益降低。乌鳢苗种的流入和流出环节也有待规范,外地苗种以次充好,影响了微山湖乌鳢的品牌,缺乏规模化运作的良种繁育供应体系,优质苗种普及率有待提高。

(2)综合生态防病技术有待提升和规范管理。目前,乌鳢诺卡氏菌病等病害仍时有发生,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在乌鳢养殖中,由于标准化技术执行不规范,部分养殖人员在诊断疾病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经验进行猜测,随意加大剂量和违规使用药物,没有采取科学检测的方式,导致对病原体的判断产生误差,错误用药,严重影响了乌鳢养殖的健康发展,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最终导致用药缺乏针对性效果,造成药品浪费,引起整个菌群出现失调的情况,使水产品体内耐药菌的数量持续增加,提升了后期用药的难度。

(3)水产苗种产地检疫问题。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滞后,出入境水产苗种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存在苗种携带疾病的风险,不能从源头控制病害发生,从而导致滥用药物的现象。

三、发展建议

1.区域化病害防疫

在乌鳢养殖区域,以养殖区域为防控单元,在区域内集成利用SPF苗种、有益微生态产品、生态养殖模式等产品或技术,建设物理、生物、管理三大屏障,多级共防,以维护养殖区域内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区域内乌鳢养殖成活率、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阻断乌鳢病源传播途径,达到区域内乌鳢病害可控和无疫的目标,促进乌鳢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建立优质苗种繁育体系,做好苗种产地检疫工作

做好乌鳢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良种选育工作,加强养殖生产过程中优质苗种的保护措施,避免因品种的混杂、近亲繁殖而导致种质退化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建设,扶持建设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出入境水产苗种需检疫合格方可流通销售。

猜你喜欢
乌鳢颗粒饲料鱼种
乌鳢池塘网箱养殖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青贮玉米颗粒饲料用于草鱼饲养的初步探究
乌鳢和金黄色乌鳢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不同地区乌鳢和白化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不同粒径颗粒饲料对生长猪采食行为的影响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乌鳢全人工饲料健康养殖技术
调质温度及模孔长径比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
冬放鱼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