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韩国、德国特约记者张静 青木 本报记者 倪浩 张振
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各国选手比赛正酣,赛场下,崭新的经济亮点也是层出不穷。近年来热度一路升高的数字人民币走进北京冬奥会,并借助这一全球体育盛事得到更大力度的推广和普及,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同时,频频出现在冬奥场景的赞助商也在大力宣传,争取中国市场更大的份额。
数字人民币支付更快
在北京冬奥会场馆内商品售卖区,使用数字人民币“碰一碰”“扫一扫”的非接触方式完成支付,成为冬奥期间人们争相体验的消费方式。据目前公布的数据,数字人民币试点落地冬奥场景40.3万个,交易金额达96亿元。作为试点场景,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举办地红线内的商户及冬奥签约酒店、定点医院均支持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在红线外,张贴了数字人民币标识的商户也可以受理数字人民币。北京冬奥会场景也是数字人民币第一次有境外人士参与的试点应用。
《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冬奥主媒体中心和首都体育馆注意到,这里的便利店和餐饮售卖处支持3种付款方式:人民币现金、数字人民币和Visa卡(如图)。有同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在进入闭环前就下载数字人民币因为对这种“随刷随走”的付款方式更加熟悉。但刷卡输外国记者则更青入密码、签字确喙次的流程使得支付时间更长。
美国《财富》 杂志称,在北京冬奥会上使用数字人民币比用VVVV支付更便宜,·后者将对国际支付收取手续费,但在中国使用数字人民币不需要额外费用。在举办开幕式的国家体育场的商店里,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的交易明显多于通过Visa网络进行的交易。
以冬奥为契机,北京地区落地超过40万个应用场景,已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讯服务、票务娱乐等应用场景全覆盖。
奥运支付迎来新场景
“中国终结Visa垄断奥运会支付领域36年的历史。”《华尔街日报》称,自1986年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卡支付体系Visa一直是奥运会的独家电子支付提供商,但数字人民币让今年的北京冬奥会成了例外。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迄今为止数字人民币的最大规模试点。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境外一来华人士根据自身需要,可以申领硬钱包,也可以使用境外手机号通过境内下载的数字人民币开立匿名四类钱包,用现金或外卡兑换数字人民币。
韩国《朝鲜日报》16日报道称,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中国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畅通无阻,这为未来数字人民币的进一步扩大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分析指出,此次冬奥期间使用规模如此之大,表明中国对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有绵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韩联社16日的报道称,数字人民币或将重新定义金钱的未来。美国的决策者们越来越担心,如果美国不推出数字美元,随着人们对替代美元的其他货币越来越熟悉,美国最终将被排除在数字货币竞争之外。
赞助商积极参 与“奥运大生意”
冬奥会不仅是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速度力量的竞技场,也是各国品牌一较高下的地方。
奥地利《维也纳日报》16日称,奥运会是大生意,企业界投入大资金,目的就是在中国市场争取更大份额。尤其是14家奥运顶级赞助商:可口可乐、Visa、丰田、陶氏、普利司通、欧米茄、宝洁、爱彼迎、松下、三星、英特尔、源讯、通用电气和阿里巴巴。
“对于赞助商而言,积极参与北京冬奥是为了向中国消费者展示自己,”奥美协会副主席莫妮卡•罗森表示,“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发展,不再只是充当西方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罗森称,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被各大品牌认为是极其重要的增长市场。奥运赞助商中有十家在中国的总销售额突破1100亿美元。
“奥运会将为中国体育品牌带来更多增长。”德国《商报》15日称,北京冬奥会令体育用品制造商的市场得到扩展。中国本土品牌越来越多地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大品牌竞争。
“即使传统上奥运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很小,体育用品制造商也希望在中国这个价值数十亿计的市场中获得未来的增长。”瑞士体育用品零售商的前总裁克劳斯•约斯特表示,进入中国市场的西方企业正日益面临来自安踏、李宁等国内体育用品制造商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