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与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苏州古城区和其他城市不同,年轻的苏州工业园区在人们对“工业园能有什么样的文化”的质疑声中,培育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性——现代感、国际化、充满创新活力。
文以载道方致远,成风化人好扬帆。28年春风秋雨,这里曾经文化设施寥寥,放眼望去尽是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现在已蝶变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人文之城。从园区速度、园区质量,到温暖人心的园区温度,在这里凝聚的文化力量,不仅为市民的精神家园增添了无限内涵,也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刻下生动注脚。
“软实力”的高起点谋划
寸土寸金的金鸡湖东畔,有一座“小鸟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早在2007年,其刚刚落成之时,就让园区拥有了“对话世界”的美誉。经过近15年发展,她不断刷新着城市与世界对话的高度。再往东,是诚品书店在大陆的第一家分店——诚品生活苏州,自2015年开门纳客以来,俨然成为来苏州必到的“打卡”网红地,也成了苏州新的文化符号。
一座城市,将最好的地方给了艺术中心和书城,正是体现了决策者的视野和格局,彰显了一座城市的远大抱负。事实上,根植于苏州这块江南文化丰沃的土壤,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深刻意识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发自内心地对文化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1994年到2000年,是园区发展奠定基础阶段,2001年到2005年,园区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园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高层次人才在园区会聚,高品位的文化需求愈发旺盛。2005年,独墅湖图书馆正式建立,随后相继建起了文化馆和美术馆,“三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逐渐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为园区老百姓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
与此同时,园区还陆续建成了金鸡湖音乐厅、北部市民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大手笔投建文化地标外,园区还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和文艺精品,培育了苏州芭蕾舞团和苏州交响乐团两朵苏州“新金花”,丰富了“文化苏军”的队伍,成为苏州城市文化又一张新名片。
文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2011年,园区将“文化兴区”定为发展重要战略之一,把“文化繁荣行动计划”列入园区转型升级的“九大行动计划”,并在同年8月,正式启动实施“文化繁荣行动计划”。一个“兴”字,确定了文化在园区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使文化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对于区域而言,文化既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又是促进硬实力提升的基础支撑。园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凡成就,促进了经济的硬核增长,也为后来文化跨越式前进,形成创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事业渐入佳境
世界上一流的城市一定有两个辐射能力——经济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而文化辐射力更长远、更持久。伦敦,尽管在20世纪工业革命后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却通过文化创意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并取得巨大成功,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东京,以动漫文化为核心的流行文化,在全球形成了独有的“日式”文化品牌。
如今的园区,也以一系列精彩而富有城市特色的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轻、时尚、活力、蓬勃的品牌文化体系。
当下,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回想第五届金鸡湖双年展的盛况依旧在眼前——八大主题展、二十二个平行展有机联动,国内一流艺术家和顶尖艺术作品聚集在园区,为市民提供了一场长达70天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艺术“盛宴”。虽然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国外的艺术家无法前来参展、观展,但通过线上传播,第五届金鸡湖双年展的影响力依旧遍布世界。
除“国际化”的金鸡湖双年展外,每年下半年集聚世界各地青年歌唱家的“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也是园区极具“国际味”的艺术节。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性声乐艺术节,以及江苏省及苏州市中外文化交流与汉语国际推广重点项目的“iSING!Suzhou”,自2014年落地园区以来,为传播园区声音,讲话苏州故事注入了满满活力。
“iSING!是东西方第一个教外国歌唱家用中文演唱的项目。它像一座桥梁,给予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青年歌唱家成长机会,让他们齐聚中国展开交流,并让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更多地走向世界。”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创办人兼艺术总监田浩江如是说。
不仅有蜚声国际的文化品牌,即将走进第十二个年头的苏州工业园全民阅读季,连续多年举办的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金鸡湖龙舟赛、歌唱乐器大赛等等都是市民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可以说园区在构筑文化品牌活动的时候,既考虑到了传播的需求,同时也兼顾了“实用性”,旨在让每一位园区人都可以积极参与。
回顾园区文化事业发展,既以文化为媒,架起了更多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城市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坚持创新,持续聚焦艺术领域,挖掘和打造涵盖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让整个区域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文化服务深入人心
“高大上”的品牌活动,展示了园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但光有“对外的”成果是不够的,园區更希望让居民可以从这些“高大上”的活动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多年来,园区始终一手抓高雅艺术发展,一手抓文化惠民落地,旨在让每位居民都可以均等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园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人均拥有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在苏州市文化发展绩效考核中,园区连续五年总分列全市首位。”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季诩淙介绍说。
借助于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园区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组织各类文化机构举办品牌文化活动和文化民生微实事,仅仅是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千场次,受惠市民超过百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近年来以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为代表的园区文化“主阵地”还精心策划举办了百名优秀群众歌手同唱祖国好、百支队伍幸福舞起来大型文艺快闪、“百年辉煌、筑梦江南”第三届金鸡湖朗诵大赛等“五个一百”群众文化活动,音乐类作品《画个家乡蛮灵咯》等一批群众文艺优秀作品,更是推动园区在第四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中获得“3金4银9铜”以及群文之星的佳绩,创下参评“繁星奖”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园区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舞台上展现生活的美好与丰富,彰显了整个区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一座城市的好是方方面面的,而园区的好绝不仅仅在于不断长高的城市天际线和不断攀升的GDP,而是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城市政治、经济功能的文化空间,使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水乳交融。这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霍华德“花园城市”,或者说很好地体现了芒福德讲的“城市的本质在于,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还要使人感到生活的愉快、自由与有意义”。园区的文化服务正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在园区都能找到家园感。
“精神家园”凝聚人文之光
去年开始,家住青澄花园的林阿姨很高兴,随着园区首家市民中心——北部市民中心的运营,林阿姨以后有了固定的娱乐健身场所了。
不仅老年人多了一个“老有所乐”的场地。“现在周末我都会带着孩子到北部市民中心图书馆享受阅读的乐趣。”家住青剑湖花园的杨娟说,她和孩子都特别喜欢这里的阅读空间,“最令我满意的一点是,这里没有将成人阅读区和儿童阅读区完全分隔开来,基本上在任何一个成人阅读区的角落,都可以看到儿童区的动态,这让我很安心。”
记者了解到,自运营以来,北部市民中心已经举办百余场各类活动,儿童剧、话剧、音乐剧、脱口秀等多种演出轮番上演,还推出一系列惠民大礼包,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北部居民在家门口享受“诗与远方”的愿望。
北部市民中心的建设,完全是园区从需求侧出发,进行了一次优质精准导向下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创新探索。此前,园区北部庞大的人口总量、新老市民旺盛的文体娱需求、便捷的交通与相对匮乏的服务供给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园区决定在北部区域建设一个功能多元、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大型市民文化中心,将街道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档升级成为区域级的市民服务枢纽平台,缩小中心区与街道文化供给的差距,强化全区公共文化供给的均衡均等性,为打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夯实基础。
“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双一流、新中心’,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新中心’呢?我想,肯定不仅仅是经济强、产业强,要成为‘新中心’,文明不可缺位、文化不可缺位、公共文化服务同样不可缺位。”季诩淙强调,市民渴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仅是普惠的,也是优质的、精准的,“对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充满了新期待,也就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应对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是要为生活于此的市民打造一个“精神家园”,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翻开28年园区文化成长之路,我们清晰地看到,从“大”处入手,园区高屋建瓴地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打造了高质量的文化空间,塑造了多个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这为园区文化发展取得亮眼成绩单奠定了基础。而探究根本,更是在于园区文化建设着眼于“小”字——努力做到落细、落实、落小。
多年来,园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覆盖面和適用性,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文化发展宏图落到实处,惠及最小的个体,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充实着市民的“精神家园”,收获口碑赞誉。
积小为大,行稳致远。
园区文化用创新脉络编织,用实干砖瓦铺砌,大处创新,小处做实,在这样的路径下,一个具有国际特色、时代特征和园区风格的城市文化品牌,一个以人为本、以民心为上的凝聚人文之光的“城市新中心”,一座兼具温度与气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正大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