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遥
功泽中州德泽明,节芳北岳名芳香。
——题记
也许是梦罢,最近总是想起他来,想起他的故事,想起他的德行,想起他的壮举,想起他的……他的故事,总是豪迈得令人激情高亢,荡气回肠。
他生在清乾隆四十三年的仲夏,和其他古时候的书生一样,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年轻的他是极幸运的,因为才华横溢,才识过人,得到皇帝赏识,嘉庆七年,授河南知县。至此,便走上了当官为民的道路。
道光十五年,定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然而一道圣喻,他被调职为豫鲁河道总督。他清楚,黄河水泛滥,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保,他不甘知天命,也不能知天命。
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他站在黄河边上,同众将士疏通河道。河水波涛汹涌,浪花不时冲上岸边,猛烈地拍打在他的身上。要知道,那风吹到耳畔,如同狮子的怒吼;那水漫过腿脚,冰涼的河水像剔骨刀一样刺割着每一寸肌肤。可他仍不惧危难,带着一众有志之士,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他是黄土高原的男儿,不知站在黄河水边的他,在那个瞬间可曾想到妻子儿女,还有家乡的父老乡亲?但他定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他在心里,默默许下两个愿望:一愿世间昌平,二愿海晏河清。
可一切终将烟消云散。道光二十年,他便如一片雪花,悄无声息,伴着寒冬的钟乐声与世长辞。又好似落叶归根,长眠于故乡的土地上。林则徐,他的知己,也悲痛地为他写下了千字的悼词。葬礼上,有众多的乡亲前来送别,个个泪流满面。他为天下而忧,而他却未看到天下之乐。
今日,我走进陵园,映入眼眶的是他的牌坊,最上面的便是他的牌位。朱门双开,踏过延泽桥。桥畔,松柏斗翠,群芳争艳,莫不是生机的延续?我终于看见了他的样子。那是一双褶皱的、如同枯树皮的手,是苍老的、灰白的面容。但在背后,无法掩盖的,是一颗坚定的爱民如子的滚烫的内心。他无言,却用自豪的目光,告之我以天下安乐。低下头,我似乎听见他的低语——中国之脊梁——原来,那是从我心中发出的声音。
梦醒了。我凝视着书本,想起他撑一叶小舟独过黄河,想起他在官场上力排众议、义正辞严的种种事迹,不禁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这便是大清治河能臣粟毓美的故事。
黄河已是风平浪静。大人,您看到了吗?
治河定国平天下,落叶归根好还乡。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
吉吉工作室
遇到类似的文题,同学们通常的写作对象多为亲友师长,或生活中遇到的“闪光点”式人物,抑或是名闻天下的楷模……写一位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官员入文,并不是个讨巧、容易的做法。然而,看得出作者对这位治河定国的能臣有着由衷的钦佩,凭借自己满腔的激情,将粟毓美的仕途生涯、治河贡献、爱民情怀、故园依恋都描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粟毓美也许只是历史长河中不甚起眼的一朵浪花,但他那为民治河而力排众议的慷慨之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悯之情,都值得人肃然起敬,担得起“最敬佩的人”这一沉甸甸的称号。
小作者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读来如同见到这位一心治河、以造福人民为己任的老人,至今仍在荡气回肠地吟唱着“海晏河清”的豪迈之歌。
【适用文题】大爱无疆;黄河不会忘记;担当……(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