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时,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里讲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就在这次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要真抓实干,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领导实施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反贫史上难以置信的奇迹。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共产党要做的就是这个事。
全国近一亿贫困人口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绘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國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群众的冷暖甘苦,他始终牵挂在心。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扶贫工作非常关注,对甘肃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分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讲道:“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40多年的工作经历,从村到县,从市到省,再到中央。他深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深知民间疾苦,深切了解中国老百姓的心愿期盼,他懂老百姓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必须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发展基础还较弱,巩固成果防止返贫任务仍然很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切实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情况新问题很多,涉及的面更广,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落细落小,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根据实际需要,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上,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来。
从全国脱贫看甘肃,虽然我们脱贫了,但不等于贫困现象不会发生,乡村振兴必须群众安居乐业。甘肃省开展的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切中要害,固强补弱,具体地、务实管用地解决了当前农村中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往往被忽视的问题。问题导向明,服务内容准,百姓受益多。“一行动一活动”直面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难题,对农村老幼妇女的具体关爱工作展现人性光辉,体现人民群众面对困难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真情关爱身边群众,急群众之所急,一点一滴汇聚大爱无疆,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把实事办在老百姓心坎上。一件件暖心举措,很好地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党的温暖惠万家”的为民情怀,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能力水平,提升拓展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和内容,增强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这是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实际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的有效实践载体,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切口,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是一项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的小切口、大民生的创新实践,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展现共产党好、新时代好,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的生动实践,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见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深层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推广。通过政策实际落实,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帮人民之所需,扎扎实实为人民做好事,既提高政策水平,又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所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了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深入践行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升华,充满了广大党员干部对陇原乡村振兴的担当和情怀,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在用切实的行动帮群众办实事。通过干部带头,不断寻找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仅提升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不仅增强了村党组织政治力、执行力、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基层干部团结奋进、服务群众的热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基层基础保证,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振兴乡村、富民兴陇的美好前景。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动乡村振兴、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民初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汇聚起奔涌向前的磅礴伟力。乡村振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党章党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必须把对党忠诚体现在知行合一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政治贯彻落实在工作全过程,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始终坚持在思考、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多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要把人民情怀始终渗透在乡村振兴的奋斗实践中,不仅要成为有能力的干部,也要成为有温度的干部,经常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求,关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把人民至上渗透其中,持续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做,建立健全关爱服务行动的常态化机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多到群众最需要、返贫有风险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着眼大局开展理论性调研,着眼重大问题开展决策性调研,着眼热点难点开展对策性调研,着眼典型开展经验性调研,着眼成果转化开展针对性调研,着眼讲好甘肃乡村振兴故事开展总结性调研,深入挖掘、认真总结、广泛宣传监测帮扶、东西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资金资产监管、考核评估、乡村建设、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发挥各种媒体平台作用,组织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活动,营造接续奋斗、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
(作者单位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