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022-02-17 01:47:00刘子正
中华魂 2022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传统

刘子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历史虚无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倾向和社会思潮,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敌。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我们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危害,坚决批判和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思想伟力。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主张中国“全盘西化”论的理论依据,以其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误导人们接受错误的哲学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把人们带上一条对民族历史的歪曲、诋毁和否定的邪路,是唯心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刻和再版。

哲学表现:反对唯物辩证的绝对否定观。“虚无主义”一词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雅科比的《给费希特的信》中被正式提出,后因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小说《父与子》中的使用而得到广泛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突出体现,主要表现为绝对的否定,认为对事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其中没有任何保留和继承,从而将否定和肯定截然对立起来。它消解了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导致否定一切,使事物失去向前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对立,它孤立而不是普遍联系地观察历史,静止而不是发展地看待历史,零散而不是系统地认识历史。它戴着“孤立、静止、片面”的眼镜,分析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而否定其发展的整体性,片面关注历史进程中的支流而否定其主流,在我国当前阶段表现为夸大中共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强行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严重违背了历史的客观性、连续性、全面性。

文化表现:全盘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虚无主义对人类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持全盘否定的态度,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和民族历史文化,拒绝承认崇高、正义、奉献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认为这些文化价值观念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意义和价值,甚至否定一切人类精神文化价值。实际上,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是对立统一的,需要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现代化社会的新文化。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兴起了一股“抛弃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特质、精髓,极尽“贬低”、“丑化”、“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能事,虚无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差别、民族特质,认为只有“全盘西化”才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药方,进一步吹捧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和道德取向多样化的形势,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及其包含的永恒价值,进而消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颠倒是非、美丑、荣辱的标准,使人们丧失对外来文化基本的判断能力与抵御能力。

政治表现:主张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历史虚无主义对一切国家政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它鼓吹个人绝对自由,主张建立所谓“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状态”社会。这种思潮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无政府主义倡导极端民主化,反对工人阶级有组织、有领导的革命斗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创造力量,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实质上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我国现阶段,无政府主义通过否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竭力贬损和否定我们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历史,着力抹黑和解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伟大事实,诋毁和嘲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是虚无所有历史,而是只虚无他们想要虚无的历史,他们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及对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贡献,不遗余力地鼓吹西方資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就是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是一种短暂的社会思潮,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廓清思想迷雾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与伟力。

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者一向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批判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马克思曾严厉批判:“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客观性和规律性、虚无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虚弱本质。恩格斯谈道:“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历史虚无主义“告别革命”旗号背后隐藏的却是推行“颜色革命”之实,目的是要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作为唯一出路,推行“全盘西化”。俄国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必须抛弃以往一切文化遗产,对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要全盘否定,重新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列宁批判了这一观点,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毋庸置疑,列宁的这些论述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立场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不顾苏俄文化实际、试图抛弃资产阶级文化来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批评,为文化虚无主义的诊断提供了切中时代脉搏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揭穿唯心史观荒谬性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各种谬论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始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坚决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近代中国,列强侵略、神州陆沉。国家的衰败导致自卑情绪在一些国人中蔓延,从认为中国技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最终到诸事不如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受到极大损毁。一些资产阶級学者否定中国历史,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不分“精华”和“糟粕”,以绝对否定的态度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体现。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文化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等错误观点, 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摆脱历史沉沦和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后,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曾一度泛滥开来。国内外一些势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对新中国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极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歪曲历史事实,颠覆科学结论,制造思想混乱。比如,有些人主张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拥抱西方自由民主思想。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做出了科学评价,既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也有力驳斥了否定党的历史结论、丑化党史人物的错误观点。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维护党和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一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者拿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做文章,企图割裂两个时期的一脉相承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为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强调从维护国家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批判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贯险恶政治用心愈发明显,手段愈发花样翻新。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苏联解体为例,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是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要求全党以此为鉴。三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通过重温党的苦难辉煌,从中体验党的艰辛和伟大,用党的不懈奋斗和辉煌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做到以史论理、以理明智,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树牢唯物史观、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正德正风肃纪和建立长效机制,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防线。

提高站位,在加强党的领导中强化政治保证。加强党的领导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坚决捍卫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重要要求。一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二要着力提高“政治三力”。时刻胸怀“两个大局”,坚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自觉加强政治历练,接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淬炼,切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必须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把党管宣传、党管媒体落到实处。各类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新闻出版单位、社科单位、文化艺术单位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为党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正本清源,在树牢唯物史观中筑牢思想根基。坚持唯物史观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面前洞穿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趋势,做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正确决策。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事件,坚持客观性、规律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做到实事求是。二要自觉树立大历史观。从百年历史的大局出发来研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辨别现象与本质、支流与主流、局部与整体的能力。三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正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并从具体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人民利益得失标准方面实事求是地做出科学评价,对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做出更有靶向性的有力回击。

守正创新,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价值理念和规范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发展逻辑,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驳斥各种文化虚无主义谬论。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澄清“传统文化虚无论”,以饱含哲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澄清“传统文化劣质论”,以声名远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澄清“传统文化无用论”,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二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稳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堤坝。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思潮,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旺盛生命力。

激浊扬清,在正德正风肃纪中改善社会风气。正德正风肃纪有利于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如磐石,经受住重重考验,关键就在于拥有铁一般的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一要正德。必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操守,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二要正风。必须把“三严三实”作为严格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党规党纪刻在心上,坚持抓早抓小、落细落小,对思想开小差的危险行为做到遏于初萌、止于未发,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三要肃纪。对那些蓄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相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党纪责任和法律责任,对于党内极个别“吃饭砸锅党”,则需要法律武器和党规党纪“利器”并用,切实维护正史信史的严肃性权威性,使党员干部率先遵章垂范,守住政治底线和纪律底线。

纠建并举,在建立长效机制中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体制机制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一要推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法治化进程。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而不断增强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法治能力。二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实现网络信息的监测、研判、上报、处理一体化。三要完善对英雄烈士的保护机制。明确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犯英雄名誉权,完善法律责任惩戒机制,对侵犯英雄烈士名誉的行为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民事、刑事和行政责任。

(作者单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