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2022-02-17 08:35张霄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轴中轴线助力

张霄

展现中国文化对秩序的追求,理想都城严整宏阔、壮丽的景观特征的北京中轴线,走进了申遗的第十个年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不论是北京人还是来京旅游的人,或许对中轴线没有如数家珍,但一定和中轴线发生过联系,这是一条在北京绕不开的轴线,而它的影响远比7.8公里长的多得多。”手持拍摄器的长跑爱好者胡先生刚刚跑完中轴线上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故宫的环线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参观在这里举办的一元“中”始—2022北京中轴线特展。

而和他一样喜爱北京中轴线文化的人还有很多,人们在不大的展厅内或驻足阅读,或轻声讨论,在这里感受着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一元“中”始,走进北京中轴线

冬日的皇城根遗址公园依然能见到游人漫步其中,从地安门东大街步入公园一路向南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从2021年年底至2022年1月,一元“中”始—2022北京中轴线特展在这里举办。

家住附近的王大爷经常来公园散步,这次特展举办,更让他多了个好去处。“咱老北京人就爱这些传统文化,我现在每次遛弯儿都来这儿看看。”

而以地砖上鲜艳的北京中轴线文字为起点走向展厅的路程中,左手边一路延伸的北京中轴线地标图则让袁女士油然生出一股自豪之情:“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北京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魅力的缩影。”

这正是举办此次特展的初衷之一。“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在过节期间也能够享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说。在他看来,一元“中”始,既代表着展览从元旦持续到春节的时间节点,更体现展示北京城市中轴线这一文化中轴蕴含的城市文化精神。

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对此也深有感触:“有人研究城市规划时讲到了也许地球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北京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北京中轴线。”

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介绍,北京中轴线北端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1267年,形成、完善于明清至近现代,历经700余年。北京中轴线由一系列建筑群、历史地标、历史道路、桥梁及遗址共同构成的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城市空间综合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是中国都城中轴线规划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为了保护遗产的“完整性”,目前划定的遗产区面积约为590公顷,包括核心构成要素及历史街道临街建筑,缓冲区面积约为3530公顷,环境区面积约为2200公顷。

这条中轴线的意义,正如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

如今,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不断推进,世界会更好地了解北京中轴线、理解中华灿烂的文明。

以数字技术助力中轴线申遗

在手机微信上搜索“云上中轴”小程序,点击“我要助力”,就能为北京中轴线申遗贡献一份力量。在“云上中轴”小程序正式上线短短5个小时内,就有50多万用户参与其中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有我”创意互动,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人。

不光是“云上中轴”吸引众多网友纷纷点赞,北京中轴线申遗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正式对外公布后,基于数字北京雨燕的申遗首批纪念版数字藏品,首批9999件上线一小时即被领取完毕。

“微博话题#雨燕视角穿越北京中轴线#阅读量1.6亿、讨论11.7万,#北京中轴线申遗有我一份力##北京数字中轴线于正阳门箭楼启动#等话题累计阅读量超9000万。”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林俐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对称之美、中华文脉的传承力量、特别有文化自信成为网友感叹的焦点。同时,很多人积极助力中轴线申遗,点赞“数字中轴”项目,认为消除时间空间界限的数字技术可以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而“云上中轴”“北京雨燕”作为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项目中的其中两项,成功打开了以数字技术助力中轴线申遗的良好开端。

据介绍,“数字中轴”项目分成三部分:“北京中轴线数字展陈”“北京中轴线IP强化”“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指数”。

“北京中轴线数字展陈”体系由线上数字博物馆和线下数字沉浸展组成,未来将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及社会大众认知、了解并参与中轴线申遗和保护的重要平台;“北京中轴线IP强化”着眼于提炼、展示北京中轴线文化IP,打造中轴线系列数字形象与IP产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指数”将通过关键数据指标、结果与趋势、重要案例汇编的形式,综合呈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未来,“数字中轴”项目必将成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平台。

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入关键年

就在跨年夜,北京中轴线向世界献出一份新年礼物—记录短片《24小时对话中轴线》。在这里,北京中轴线不仅串起众多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景点,也串起生活在这里的普通老百姓的独特烟火气记忆。

位于钟鼓楼的姚记炒肝店内,第二代传人姚燕从父亲手中接班32年来,从未休息一天,坚持传承北京小吃文化;坐落在前门大栅栏的内联升鞋店里,第五代传承人蔡文科希望让游客穿上老北京布鞋,走在中轴线参观文化遗产;在前门BLUENOTEBEIJING爵士俱乐部鼓手高可超看来,爵士乐与中轴线具有相同的特质:开放、包容、世界性。

正如片尾字幕“让世界喜爱北京城,让人类记住中轴线”所说的那样,在每一个平凡的24小时中,每一个人与中轴线都共生相依相互促进着,它使人们真实感受到城市在延伸、历史在呼吸,而人们也为了守护它而贡献着属于自己的一点点努力。

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的第十个年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一共是五个方面,48项任务,目前48项任务的总体进度比较顺利。在文本的编制上,已经完成了初稿,而且通过了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2022年是文本编制最关键的一年,需要持续打磨并最终定稿。”北京文物局局長、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说。

文本是国际组织评估的最重要依据,是申遗一切工作的原点和基础,所以至关重要。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介绍,在不断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召开国内国际专家会议、汲取各界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的同时,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对北京中轴线已经从传统城市规划上升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空间观、时间观,对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人类共同价值有了系统的认识。

与此同时,在申遗文本编制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也在不断地对北京中轴线的核心遗产构成进行取舍。目前,申遗文本已基本定稿,文本格式也已经初步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审查。

“我们还在等待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更新,也将按照2022年初实施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进一步调整篇章结构,并进行英文翻译,做好申报的充分准备。”陈名杰充满信心地说。

猜你喜欢
中轴中轴线助力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欧几里得:助力几何学的独立与发展
助力乡村儿童阅读推广
如果你只能拥有一支脚架 旅行\风光\微距通吃的曼富图Befree GT XPRO实测
科技助力等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短小便携,迷你稳定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