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奇
实践证明,“县域创新”的两端,一端是资金、一端是载体,如果资金是萌芽创新的“阳光雨露”,那载体就是厚植创新的“丰沃土壤”。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以“打造新时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县域典范”为总目标,特别是创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以来,张家港以“归零再出发”的心态,锚定更高“能量极”,率先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常态化开展“厅市会商”“局市会商”“产学研预研资金”“创新驱动发展(张家港)指数”“科技创新研修院”等一系列举措并渐次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在全国59家国家级高新区推广,融入血脉的创新基因充分涌动,厚植城市的“创新浓度”充分彰显。
一方面,首创“企业创新积分制”,绘制企业创新图谱。以“可视化、标准化、精准化”为导向,按照“分类量化、逐项积分、年底结算”的原则,分众化设置计分评价体系,量化呈现企业创新水平,引导企业“锻长板”“补短板”,助力政府精准识别企业质态,实现企业创新“一表通”;有效整合发改、科技、工信等十余个部门创新政策,撬动财政资助、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保障住房、信贷投资等资源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扶持“一本通”;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申报平台,一网登录、一键申领,办理时限由30天缩减至10天,县域“政策兑现时间最短”“行政服务效能最优”的预期全面达成,实现企业服务“一网通”。近年来,累计7000余家(次)企业获得积分超50万分,发放扶持经费超8亿元,“四个90%以上”的创新格局落点到位,即:10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建有研发机构、95%的规上高企开展产学研合作、92%以上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来自企业、90%的科技企业有研发投入。
另一方面,首推创新发展指数,为县域创新画像。牵手知名专业智库,先行发布全国县域首个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对标全球创新指数和国家创新型县(市)评价体系,紧扣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创新产出、创新惠民六个维度,把39项量化指标作为“创新晴雨表”,深度剖析县域创新的内生动力、制约因素等,具象化运用木桶理论,持续充盈县域创新“蓄水池”,助力张家港科技创新跻身全国县(市)第一方阵。
实践证明,县域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政府“自说自话”、企业“自娱自乐”,只有纲举目张、持续优化顶层设计,找准创新需求端和政策供给端的最佳契合点,才能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才能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7000
近年来,累计7000余家(次)企业获得积分超50万分,发放扶持经费超8亿元,“四个90%以上”的创新格局落点到位,即:10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建有研发机构、95%的规上高企开展产学研合作、92%以上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来自企业、90%的科技企业有研发投入。
一方面,以“产学研预研资金”为牵引,加注科技创新金融活水。为破解校企合作“临门一脚”问题,张家港首创“产学研预研资金”,按照“前道划拨高校项目经费、赋能校企合作”“后道划拨企业项目经费、撬动研发投入”的思路,通过“揭榜挂帅”“赛场赛马”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成果转化“启动第一步”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政策试水之初,就以800万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3600万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开发新品年销售额近13亿元,年均促成产学研项目200余项,柔性引进青年博士专家100余名。在此基础上,采用投贷联动的方式,设立总盘子15亿元的“人才一号母基金”和总规模5亿元的“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依托其直投属性,持续发力“投早、投小、投科创、投落地”;与此同时,在市镇两级4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的加持下,定向设立科技贷,累计为50家企业提供64笔贷款,金额达1.98亿元。
另一方面,以立体式载体圈层为核心,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牢固确立“打造苏南地区最高水平科创载体”目标定位,在全国县(市)层面率先制定实施《科创载体“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将累计新增科创载体262万平方米,总量突破400万平方米。根据板块配套能级和承载能力,构筑“一核三环四片区”的载体分布架构。“一核”,即以高新区为核,聚焦总投资近50亿元、占地面积240亩的东渡人才港,持续完善审批、金融,以及商业、生活等相关业态,采用先集后散的模式,前期集聚各类早期研发项目,待孵化成熟后散布至相关板块,打造“聚人气、冒热气、有名气”的创新创业集散地;“三环”,即以区域内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省级冶金园为主阵地,打造从孵化到产业化的全流程闭环;“四片区”,即在区域内不具备研发孵化承载力的四个区镇打造“有产业方向、有专业运营、有投资基金、有创新平台”的“四有”专业加速载体,形成“近悦远来”、市域“一盘棋”的科创载体矩阵。
实践证明,县域创新的两端,一端是资金、一端是载体,如果资金是萌芽创新的“阳光雨露”,那载体就是厚植创新的“丰沃土壤”,资源配置考验的是定力,对冲的是魄力,贪大求洋铺摊子不理性、漫无边际搞普惠不科学,唯有切中要害、精准施策,政府资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顺时应势、叠加显现。
一方面,把“毕业论文”写在技术端上。为破解“企业链接技术难”“高校嫁接场景难”的“两难”困局,张家港率先试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以导师为领衔、以需求为导向,将企业技术难题作为硕博毕业课题,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同频共振。截至2021年,张家港累计成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37家,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引进研究生超1500名,其中博士超300名;建站企业协同高校累计开发新品超1200个、获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超200个,年度销售额超230亿元。特别是有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站后,研发新品打破欧美垄断壁垒,产品价格整体下压30%。
另一方面,把“塔尖人才”聚在产业链上。为突破县域集聚高端人才的天花板,张家港率先启动全国首个科技创新研修院建设,按照“市场主导、实体运作”的建办模式,以政府引导撬动社会力量,聚焦“服务人才、汇集资源、输出项目、升级产业”,创新推出“科创品牌塑造、主导产业赋能、创新集群培育”三大行动,围绕全市主导产业链,不断擦亮科技创新CEO特训营等系列品牌,持续放大高端人才的辨识度和首位度,深入探索“人才强国战略在县域落地”“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在县域实践”的现实路径。截至去年底,张家港累计汇聚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超1000名,其中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171个,列全省县(市)首位。
实践证明,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县域创新要“塑造高原”“崛起高峰”,不一定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链接多少资源,引才育才不仅要有以我为主、靶向发力的精准取向,也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博大胸襟,只要节点鲜明、落点科学,就一定能焕发出几何级的效能,就一定能放飞一座城市的创新梦想。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是一道时代命题,也是夯实转型之基的必答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展望未来,张家港将秉持勇立潮头、争先率先的奋斗取向,扛起舍我其谁、先行探路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县域创新的赶考之路上扬帆破浪、筑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