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怡卿,王 东,夏雪莲
包头市气象局,内蒙古包头 014030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偏东位置,南邻黄河,北靠蒙古国,中部阴山山脉横亘其中,山南、山北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差异。春季全市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寒潮、霜冻、倒春寒时有发生,显著影响着果树开花、作物播种、接羔保育等农牧业生产。倒春寒作为不易区分于寒潮、霜冻的低温天气,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倒春寒进行了指标、时空分布规律、灾害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如高操[1]、徐岩岩[2]、张丽君[3]等对倒春寒的时空分布特征展开了研究;陈翔[4]、王梓[5]、流畅[6]等围绕倒春寒对树木、小麦等的灾害影响进行了分析;杨文刚[7]、卢尧[8]、赵刚[9]等研究了倒春寒的气象指标和程度评估。依据《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10]的国家标准,对包头地区市区、土右旗、固阳县、达茂旗1991—2020年倒春寒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以统计包头倒春寒发生频次、程度,判断倒春寒天气是否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利用1991—2020年,市区、土右旗、固阳县、达茂旗国家基本气象站3—5月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以及1981—2010年气候标准值进行相关计算。
根据《倒春寒气象指标》国家标准,对市区、土右旗、固阳县、达茂旗4个代表站倒春寒过程进行筛选,再利用倒春寒气象指标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K为倒春寒气象指标,T1为前期偏暖程度,T2为后期偏冷程度,L为倒春寒过程持续时间。
根据标准,T1为春季某时段气温较常年偏低时,此前连续10 d平均气温距平为T1,T1值应≥0℃,表示前期气温为偏暖。基于此,选取逐日平均气温满足连续10 d或以上(平均气温向前10 d做平均)较常年气温距平值均为正或0℃的情况下,判断最后一个气温正距平对应日期是否达到以此日为中点的前后5 d内,至少有3 d气温距平值≤-1℃,若满足,则取当前日期为倒春寒初日。
T2为春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程度,用偏冷期间偏冷程度最大的连续10 d平均气温距平作为后期气温偏冷程度的指标,T2<0℃,表示后期偏冷。在此选择初日之后5 d滑动平均出现5个距平值均为>-1℃的值时(至少有3个距平值>-1℃),定此日为倒春寒终日。从初日至终日间选取10日平均气温距平中的最小值,即为T2。
L为过程持续天数,即初日和终日之间天数。
将T1、T2、L值 代 入 公 式,计 算K值,根据标准进行分级。当K≤3时,评价为轻度倒春寒;当3<K<5时,为中度倒春寒;当5≤K时,为重度倒春寒。
在农业气象中,定义倒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天气气候现象[11],并且强调日最低气温≤2℃。兼顾倒春寒的农业气象定义和国家气象标准可知,1991—2020年,市区、土右旗、固阳县、达茂旗4个代表站发生倒春寒天气过程6~18次,各站每年发生的倒春寒次数为0次或1次。位于阴山以南地区的市区、土右旗倒春寒发生次数分别为17和18次,分别占考察年份的56.6%和60.0%;阴山以北的固阳县、达茂旗倒春寒发生次数分别为8和6次,分别占考察年份的26.7%和20.0%。山北地区倒春寒发生次数大幅少于山南地区,也看得出阴山山脉造成的南北气候差异。
从倒春寒出现时间来看,1991—2020年,山南地区最早的倒春寒始于3月18日,最晚结束于4月28日;山北地区最早始于4月22日,最晚结束于5月21日。
从各地倒春寒年际间变化来看,1991—2020年,市区、土右旗在2000—2010年间发生频次最多;固阳县、达茂旗在2011年以后发生的次数占到总过程数的50%或以上。
通过各地倒春寒指标计算结果可知,包头市倒春寒发生程度总体偏轻(表1)。
表1 全市各站倒春寒发生时间、等级
1991—2020年,市区、土右旗分别有13、12年未发生倒春寒;固阳县、达茂旗分别有22、24年未出现倒春寒。在出现倒春寒的年份中,市区发生轻度倒春寒年份占76.4%、土右旗占88.9%、固阳县占75.0%、达茂旗占66.7%,其余全部为中度倒春寒,全市未出现过重度倒春寒。
从倒春寒的持续时间来看,4~8 d的倒春寒过程在市区、土右旗分别占当地总过程数的61.1%、72.2%,在固阳县、达茂旗分别占50%、66.7%。
倒春寒不仅会使作物的播种期推迟,还会使作物幼苗受冻而影响发育,因此,山南、山北的农民都有着不同的农事活动时间。山南地区农民一般在3月下旬视天气情况首先播种小麦,玉米播种时间推后10~20 d,马铃薯播种时间接近玉米;山北农民自4月中旬视天气情况、土壤墒情开始播种,至5月中旬结束粮食作物的播种。这期间也是倒春寒主要的发生时段,发生倒春寒的年份缩短了作物适宜播种期。
由于发生倒春寒期时日最低气温多在2℃以下,这与霜冻、寒潮的预报条件有相同之处,事实上,倒春寒过程经常与寒潮、霜冻伴随发生,因此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不易区分。通过2020—2021年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包头地区的结果来看,检索到有关低温冷害灾情的信息:2012年(具体月份不详)、2014年5月、2020年4月出现了相关灾情信息。2014年5月,全市因低温冷害共计造成2 287人次受影响,115.6 km2作物受灾。2020年4月全市低温冷害受灾人口1 309人,农作物受灾158.18 km2。对比计算得到的倒春寒发生程度,上述两年全市有轻度或中度的倒春寒发生。
通过对倒春寒气象指数的计算发现,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的项是偏冷程度T2和持续时间L,短期的大幅降温会加大偏冷程度,持续多天的连续降温会延长倒春寒过程。根据列举出的倒春寒过程,中度倒春寒过程持续时间多在10 d以上。
倒春寒的不利影响多数与农牧业生产有关,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倒春寒的等级划分,也多与作物播种期、发育期相结合。但由于缺少本地关于低温冷害足够数量与精确的灾情信息,未对标准公式中各项系数进行调整。
倒春寒是常见但不易区分的一种低温冷害,发生程度较轻时,持续时间短,不易被察觉,只有气温大幅偏低或者气温偏低时段相对较长时才容易被关注。利用《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国家标准,可以对包头地区1991—2020年间的倒春寒发生的时空分布、发生程度进行讨论。
1991—2020年,包头市发生倒春寒过程6~18次,山南地区倒春寒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山北地区,山南地区在2000—2010年出现最频繁的倒春寒,山北地区在2010年以后出现相对集中的发生频次;全市倒春寒发生程度以轻度为主,未有重度倒春寒过程;过程持续时间多为4~8 d,中度倒春寒过程持续时间多在10 d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