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霞
(厦门市海沧医院儿科,福建 厦门 361026)
川崎病属于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时期,未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多造成患者全身性血管损伤,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病变[1]。临床治疗川崎病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机体炎症反应消退为目的[2]。丙种球蛋白是免疫血清球蛋白,能够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有利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临床多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起到抗血小板凝集、解热、镇痛作用[3]。因此将丙种球蛋白应用于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因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能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为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2014年05月29日至2020年05月29日收治的川崎病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评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4年05月29日至2020年05月29日收治的川崎病患者56例,以用药剂量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6岁,平均(2.02±0.41)岁,发热6~12d,平均(9.34±0.38)d。临床症状:多形性红斑18例次;猩红样皮疹7例次;非化脓性眼结合膜充血26例次;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24例次;颈部淋巴结肿大27例次;掌指红斑22例次;手足硬性水肿18例次。研究组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5岁,平均(1.96±0.40)岁,发热6~14d,平均(9.40±0.39)d。临床症状:多形性红斑22例次;猩红样皮疹10例次;非化脓性眼结合膜充血27例次;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25例次;颈部淋巴结肿大26例次;掌指红斑20例次;手足硬性水肿16例次。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确诊并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为川崎病(发热>5天,伴有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的4项者,包括:多形性红斑或者猩红样皮疹;非化脓性眼结合膜充血;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期掌指红斑,手足硬性水肿);②符合治疗要求;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COPD、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及心血管疾病患儿;②具有本次临床治疗应用药物过敏史;③严重危及生命或精神异常。④药物过敏。⑤丙球无反应患者。
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71021)药物治疗,以每日30~50mg/kg剂量,分3次口服。观察患者发热消退情况,热退后改为小剂量3~5mg/kg/日,一次顿服,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
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1.0g/kg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082)治疗,静脉滴注给药,连续治疗2d。研究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以每日2.0g/kg剂量,单次静脉滴注给药。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其中,临床症状以颈部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发热、手足肿胀进行评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进行评估。CRP<10mg/mL无炎症反应,CRP 在10~50mg/mL之间为轻度炎症反应,CRP范围在51~100mg/mL之间为中度炎症反应,CRP>100mg/mL为重度炎症反应[4]。WBC参考值:5.0~12.0×109/L。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从6个领域,总分0~120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SPSS 22.0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优于治疗前,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炎症水平、免疫细胞指标变化
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提升,研究组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评分
研究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3.57%(1/28),低于对照组21.43%(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4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在临床上,也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 的一种疾病的类型,属于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种极有可能产生诱发此类患儿诱发出现了一种后天心脏病的疾病类型[5]。近年来我国研究显示,儿童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治疗方式上并未有显著成果,目前临床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要治疗原则。目前,由于针对于川崎病的研究表明,其获得的相关发病原因是属于一种尚不十分明确其病因病机的结果,临床上多认为川崎病与感染相关,但是由于,在它具有在相关临床症状中,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一种相关表现的结果,主要是包括了以下的几种情况,如患者出现了一种持续发热不退>5d的状态,配合出现结膜、口腔黏膜充血的情况,另外并包括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手足肿胀、颈淋巴肿大等,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从而引发血管炎性损害[6]。而丙种球蛋白作为一种治疗药物,主要成分也是出现在人体血清中,为以IgG为主要表现状态的一种类型的免疫活性物质,在临床上多用于感染病症的治疗中,是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常用的被动免疫治疗方式。对减轻患者全身性血管损伤,可获得使患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且可达到获得免疫保护状态的相关结果出现,进而从病毒和细菌中,在抗体与抗原出现的相互作用下,进而起到一定程度的杀灭抑制的效果,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良好作用,所以常用于川崎病临床治疗,炎症反应和免疫异常应答的作用减轻。CRP 属于一种炎症状态监测指标,能用于炎症效果评价。而丙种球蛋白在临床治疗川崎病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CRP、WBC水平,能缓解内皮细胞抑制状态,促进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切断受体之间的免疫功效,也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消退,降低血管内皮损伤。基于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不同,在临床治疗中,应采用能够有效促进血清炎症反应消退,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以2g/kg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比较1g/kg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研究指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于川崎病临床治疗,较其他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更有利于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与康复,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另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25.45±10.83)mg/mL,较治疗前(82.50±15.50)mg/mL更低,提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恢复正常,机体炎症反应减退。这与李玉洁[11]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研究中指出,2g/kg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下,患者治疗后CRP水平(26.50±10.50)mg/mL,较治疗前(82.20±16.40)mg/mL更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改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上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机体炎症反应消退,改善临床症状。最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有利于降低冠状动脉病变。这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式,则是能够达到有效的抑制机体出现较为显著的炎症反应结果类型,从而获得降低免疫性的复合物产生反应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丙种球蛋白具有抑制T细胞活化作用,因而有效减少了内皮细胞凋亡,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反应产生,中和微生物毒素,也能够有效封闭血管内皮细胞表层FC受体,从而阻断血管表层免疫反应,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产生与血管闭塞。大剂量病种球蛋白在临床疗效上更高,对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更具有治疗价值。
总的来说,丙种球蛋白应用于川崎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下临床疗效更显著,提升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