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及嘌呤类似物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2-16 07:17许兴教
北方药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肠病类似物炎症性

许兴教

(周宁县精神康复医院,福建 周宁 355400)

当机体的回肠、直肠以及结肠处出现肠道炎症时在临床上称为炎症性肠病(IBD),疾病发生后病人可出现腹泻、腹部疼痛,甚至存在血便[1]。在临床上将该疾病划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以及克罗恩病(CD),前者主要是结肠的黏膜处出现炎症,随着疾病发展可累及直肠,在后期可造成全结肠的病变;后者可影响到整个消化道,一般可累及的位置为回肠末端、结肠以及肛周处[2-3]。目前临床上并未明确该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机制,从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在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多种原因综合影响下可增加该疾病发生的风险[4]。起病较为缓慢,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当病人受到精神创伤、极度劳累以及饮食不规律情况下可诱发炎症性肠病。疾病发生后可累及腹部或全身,腹部可出现腹泻、腹痛等,全身症状则会出现贫血、发热、营养不良等[5]。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糖皮质激素是控制该疾病活动最为有效的药物,对活动期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嘌呤类似物作为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6]。在该疾病的实际治疗中,上述药物一般是进行维持或诱导作用,以此来实现病人对激素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但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剂量进行合理控制,协助病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选取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以随机方式将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病人中男性与女性各占据13例和17例,年龄范围介于25~35岁,平均年龄为(28.69±2.62)岁;观察组30例病人中男性与女性各占据14例和16例,年龄范围介于26~35岁,平均年龄为(28.25±3.86)岁。将两组人员的性别与年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差异较小(P>0.05)。纳入标准:(1)所选病例均通过临床辅助检查以及病史询问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患者;(2)年龄在18岁以上,具备自主意识以及正常沟通能力;(3)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慢性疾病;(2)合并精神疾病以及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前,需要对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且详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为每个病人建立单独的档案,在档案中对个人资料、疾病情况、病变过程以及疾病持续时间进行详细记录,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治疗。

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治疗进行干预,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协助病人获得相应的营养物质,按照高营养少渣饮食进行干预,可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合理数量的叶酸或维生素等,针对腹痛腹泻反应较为强烈的病人,需要利用抗胆碱药或者止泻药进行干预,出现感染的病人需要给予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病人在前者的基础上,利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嘌呤类似物进行干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全面评估病人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的治疗。(1)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型:口服甲泼尼龙及泼尼龙30~40 mg/d。(2)溃疡性结肠炎重症: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60mg/d、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治疗7~10天后,口服泼尼松60mg/d,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将药量减少,直至停药。若病人出现激素依赖等情况时,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嘌呤类似物进行干预,嘌呤类似物的服用方法:口服硫唑嘌呤(AZA)1~2.5mg/(kg·d),初始剂量应在0~5mg/(kg·d),并逐渐增加剂量到最大剂量,巯嘌呤(MP)药物采取口服的形式。

1.3 评断标准

1.3.1 治疗效果

经不同的治疗干预后,疾病症状消失,病人的正常生活未受到影响为显效;疾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存在部分正常,对正常生活有轻微影响为有效;疾病症状微笑时,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无效。

1.3.2 炎症性生存质量

采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评估病人的生存质量,该问卷共有32个问题,对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分值范围介于32~224分,分值高低与生存质量好坏成正比。

1.3.3 并发症的发生次数

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两组病人有无并发症出现,主要有梗阻、出血、狭窄。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

两组病人经过不同的方式干预后,对其身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治疗效果相关信息,由此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

表1 治疗效果的对比[n(%)]

2.5 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

利用量表将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后可发现两组人员治疗前的生活质量处于同一水平(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P<0.05)。

表2 生活质量的对比情况

2.3 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对两组病人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将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收集对比,从数据中可以看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的对比情况[n(%)]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是现阶段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发病后机体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发病后若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差,对病人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7]。该疾病主要可分为UC和CD,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部位可波及结肠和直肠,部分病人可波及到回肠末端,病变呈现弥漫性以及连续性,多在黏膜层处发生病变,浆膜层异常情况较少[8]。在镜下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呈现非特异性炎症,局限于黏膜层以及黏膜下层,在固有层中存在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的情况[9]。疾病处于急性期时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该疾病的主要特征为腺体破坏,在肠黏膜隐窝处有隐窝脓肿形成,导致腺体上皮细胞出现坏死等情况,杯状细胞的数量减少,腺上皮增生。克罗恩病的病变范围可波及整个消化道,最常累及的区域为末端回肠,病变呈现节段性分布,即病变间存在正常的肠组织。在镜下可见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两种类型疾病均可存在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泻、腹痛以及便血等,全身症状可出现体重减轻、存在发热、乏力以及贫血等症状,肠外表现则为眼部病变、皮肤、关节处都可发生病变,疾病较为严重者可导致肠穿孔以及大出血等[10]。两种疾病的不同点在于UC的腹痛部位位于左下腹,常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腹泻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而CD的腹痛多在右下腹,常出现绞痛或者痉挛性锐痛,呈现阵发性发作,绞痛发生时间多在餐后。关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机制在临床上并未完全明确,但多数人都认为该疾病和遗传、环境以及免疫等有重要联系[11]。根据流行病学显示,发现该疾病的发病情况有一定的种族差异性以及家族聚集性,发病率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差异较大;在工业化国家中,该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工业国家,此外城市儿童的发病率也高于农村地区,若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感染、吸烟等情况时,也可增加疾病发生率;机体内的基质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细胞和免疫细胞可进相互作用,将肠黏膜免疫的平衡维持在一定范围,对肠黏膜结构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出现异常后,可直接损伤组织,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进而引起炎症性肠病,免疫细胞所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因子等都可导致组织受到破坏,引起炎性病变[12]。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一般采取升阶梯疗法,即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剂量,疾病较轻的炎症性肠病可通过氨基水杨酸进行干预,中度疾病者一般都是采取激素类进行治疗,若机体出现激素抵抗或依赖情况时,可增加嘌呤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对于重度患者来说,可选择生物制剂进行干预,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副作用较小但价格昂贵[13]。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激素之一,该激素使用后可起到较好的抗炎、抗毒以及抗休克等作用,对代谢、造血、神经系统等有着重要作用,对该疾病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可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和疾病的炎症反应[14]。但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若不注重剂量,未进行规范用药时,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规范用药,严格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用药[15]。嘌呤类似物包含硫唑嘌呤(AZA)以及巯嘌呤(MP),这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免疫抑制剂[16],适用于糖皮质激素依赖的病例,用来缓解维持用药,可用于治疗轻中度CD,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增加免疫抑制剂后可逐渐将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或停用。但该药物的起效时间较为缓慢,时间长达9个月,所以该药物一般在是激素应用过程中进行加用,在急性治疗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嘌呤类似物。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中,利用糖皮质激素和嘌呤类似物进行疾病干预,可协助病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剂量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加上药物本身的作用,使得疾病症状有所减轻。结合上述内容可知,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中,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嘌呤类似物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肠病类似物炎症性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维生素D类似物对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
NADPH结构类似物对FMN电子传递性质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