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2022-02-16 15:12:41丁莹莹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30期
关键词:文明能源绿色

丁莹莹

(七台河市委党校)

绿色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新时代,绿色发展道路是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阶段性战略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进行新探索、丰富和发展。党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从五位一体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质量,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需求、幸福指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和前提。

一、绿色发展的提出

进入21 世纪以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突破,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013 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气,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举措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资源约束趋紧与生态环境破的状况坏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

在生态环境保护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强调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坚持环境友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战略思想。新近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梳理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二、实现绿色发展,树立绿色消费观

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能使人与自然实现真正的和谐,在人的生产与消费领域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为人类营造一个生生不息、和谐持续的发展环境。[1]坚持绿色发展,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特征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更是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是我国主流文化经典的生态智慧,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人的幸福环境的清洁美丽、健康水平等,可以看到许多幸福的因子都和绿色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科学的消费观应以丰富、提升和完善人性为已任,使人性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人性不断的自我超越。人类的贪欲和消费主义的理念,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我们一定要树立厉行节俭,抑制贪欲的理念。以满足物欲占有为目的的消费观既损害自身的健康,也失去人性向上丰富发展的幸福,一个追求高级的精神、想把他的更高级的人的消费上则是节俭和自律的。

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方略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关注点。马克思恩格斯曾表达过,“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的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类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则相互融合与塑造。

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生产所需自然资源,提供生产场所,为生产末端废弃物提供了排放与吸收场所,是一种公共的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作为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生产,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不仅如此,自然条件的优劣也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力也是生产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力,损害劳动力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形成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将通过自然生产力的提高而促进生产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方略,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

四、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我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进行统筹协调管理。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不断进行循环流动。生态系统中各种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并在各个区域进行流动,这决定了这种生产条件具有公共性特征,维持它的再生产需要依靠公共机构的统筹协调管理。从物质平衡的角度来看,原料大量投入生产必然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当生态系统再生产的原材料、吸收废弃物的时间不能适应生产扩张所引致的对原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和废弃物的过快排放时,就会产生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是逐利。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可做到以人为本,按照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对公共生产条件的统筹管理,只有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因此,必须由国家作为联合的生产者占有与管理这种生产资料,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在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下对生产部门进行调控从而全面控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从生产关系维度上为绿色发展的实现奠定根本条件,真正实现将自然条件的有限性纳入生产循环。

五、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治本之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从经济结构而言,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偏于低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产业占比较大,不仅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而且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要下大力气坚决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降低高污染低效能产业的比重。严格项目环评和市场准入,在源头环节把高污染企业和低端产业拒于门外;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推动现有企业设备的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对于污染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必须坚决关停。二是大力鼓励和支持提高能效、减少排放等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对现有产业和企业的绿色化发展,导入生态环境要素,提升现有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相容。三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现在我国第一、二产业能耗水平和污染强度高于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也有利于降低产业体系的能耗和污染水平。

从能源结构看,我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特别是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偏高,导致二氧化碳等有害物排放较多,对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和光伏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所占比重有所提升,煤炭消费占比不断下降。由于我国能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而对煤炭的依赖短期内并不能有太大改变。但是,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鼓励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革电力管理体制,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加强技术研发,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提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占比,是降低污染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第三,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是生态产业化的实现途径,是经济效益、生活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替代和产业升级的结果,它把先进科技成果融入生产过程和产品中,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提升了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改进了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发展以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环保技术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第四,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污染物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完善产业链和产品链,强化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相互衔接和融合,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能力。

六、推进绿色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负重前行阶段。我国幅员辽阔,不能只有一个发展模式。顶层设计要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必须规划落地进行、绩效能考核。

1.防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陷入误区。没有经济发展,就谈不上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度”,既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和一时增长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也不能由于生态环境保护而放弃发展、甘于贫困。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植树种草。一些地方理解片面,忽视了自然恢复为主原则。

2.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发展。以山水林口湖草为系统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健全生态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使绿色发展富民惠民。

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及生态经济体系。产业生态化,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也必须产业化。绿色发展是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下的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基调,开展生态设计,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生产方式;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企业入园,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制度创新作为保障。首先完善绿色生产制度设计,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把环境保护成本纳入价格,促进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生产,并将其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完善绿色消费制度设计,让绿色产品成为新的消费导向。再次完善绿色金融制度设计,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系统的能力。最后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保证生态文明制度的更好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全过程。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健全和完善监督体制和问责机制。

七、结束语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绿色发展,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不能仅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体制改革。必须把注重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化、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任务。

猜你喜欢
文明能源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对不文明说“不”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文明歌
取之不尽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