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秀 张棋
(中国人民大学)
数字经济时代,催生了贸易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国内商品贸易。电商作为现代商业的分支,现在已逐渐成为了贸易活动中的新增增长动力,是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概念。供应链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对各项耗费管理把控的同时,将成本控制集中在整个供应链上。其应用不仅局限于企业的某个环节中,而是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的前端、中端和终端,通过密切沟通合作、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实现成本降低的最大化,提升链条上所有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可以看出,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强调与上下游进行密切合作,以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有效防止客户丢失。零售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系统包含了商品的采购、物流、管理、营销和客户维系等功能,信息流和物流则贯穿于其中,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减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增加给予客户的服务、改善供应链之间的沟通、减少作业周期。采购环节与上游供应商关系密切,而物流运输、管理环节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全过程,营销和客户维系环节则与下游消费者直接相关。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指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国内供应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地解体、重构和升级。一般来说,国内供应链的变革是由产业链变革引起的,历史上国内性的产业链变革发生过多次。可以总结出这几次国内性的产业链变革普遍是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产业转出国家受内部变化或外部压力而进行产业转移或升级,国内供应链变革便跟随着产业链变革发生变化。纵观历史,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结构性重构和升级。形成过程中,我们应当以供应链的保护作为第一要务,让企业的供应链进一步得以周全的保护。这样才能使相对贸易的成交量得以上升,以便供应链的重构,工作的完善。
全称“国内循环商务”,指交易双方分属于不同环境,以互联网为渠道达成交易、支付结算,并采用快件、包裹等方式通过物流公司将货物运送至消费者的商业活动。国内商品贸易将传统贸易流程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购买特点以小批量、高频次、单笔交易金额小为主。按照商业模式可划分为B2B、B2C 及C2C 等 3 种模式;按照贸易模式,可将国内商品贸易分为出口国内商品贸易和进口国内商品贸易。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需要涉及供应采购、商品销售、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
现如今,国内物流和贸易规则遭到破坏,国内货物贸易和工业生产指数不断下跌,国内供应链格局正在重构。各国出于贸易保护原则的一些操作削减了原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各国停产停工供应链中断导致大量订单无法完成,贸易活动困难重重,出于防疫考虑,一些国家关闭或调整了航空、海运、铁路、陆路等物流通道,物流的时效性大打折扣,成本方面不受控制,消费者购物体验差,出口方面,不论是B2C 直邮出口还是B2B2C 海外仓模式出口,备货不足直接导致无货可卖;进口方面,采购难度加大,物流成本升高,货物即使到达本国,还有非常严格的检疫检验,如果不能及时送达,还有货物积压的风险。应该优先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稳定。所以一些国家正在重新评估核心产业的供应链安全,要求核心产业在境外的企业、工厂、生产基地等搬回国内或在国内重建,谋划全新的产业布局,建立自己独立的供应链系统。国内商品在国内商品经济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消费者在贸易模式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得相关成本得以下降,在供应链的角度上,我们应当是商品贸易和国内商品的改良配置,从而才能使内循环的贸易模式更加适合企业,现在的情况,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具备较强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供应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得相关简易模式和过关模式在大环境背景下,在国内循环的过程中更简便的作用于相关贸易经济中。与其将供应链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不如尝试将供应链的多要素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供应链的优化任务。
区域性经济带建设受制约。近十年,我国电商经历了高速增长期到稳定发展期,增长率从2013 年的50.7%到2019年的16.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2.2%到33.3%,成为我国贸易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内商品贸易产业利用线上平台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2020 年助力我国商业发展逆风翻盘,未来也将继续为我国贸易不断输入能量。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国内的供应链体系很可能会逐步分解为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性贸易和投资体系,积极推进区域性或盟国性经济带建设至关重要,待这些区域经济生态逐渐成熟后,东盟等相关国家将通过深化合作激活市场活力、释放出巨大消费潜力。目前来看,推进区域性或盟国性经济带建设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在一些项目建设上存在分歧,导致项目推进困难。部分地区经济情况变动,地缘性冲突加剧,导致项目投资风险加大,融资困难;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大,采用的质量管理标准、配套设备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项目真正落地的时候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金安全问题,国内商品贸易涉及电子支付,安全性至关重要,但由于不同国家汇率计算、金融监管体制差异性较大,交易系统复杂,故存在银行监管有漏洞、数据统一口径不一致、监管部门缺乏一致的管理标准等问题,给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协调。东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早,营商环境更好,产业基础更扎实,近几年国内商品贸易借着国内电商的产业基础很容易大规模发展,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比则逊色许多,只有个别城市发展较好,主要还是受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制约发展。我国目前批复的105 个国内商品贸易综试区城市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虹吸效应”导致“强者越强”,资源集中,发展更快,而一些内陆地区和后面第四批、第五批国内商品贸易综试区则落后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批复时间晚,另一方面是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政府政策不到位等。所以整体来看,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呈现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国内商品贸易这种新型贸易模式,区别于传统贸易,突破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利用国内商品贸易这个有利抓手,结合各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带,加强东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以东部沿海地区成熟、发达的模式来带动全国国内商品贸易发展,推动国内电商均衡发展是接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务必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待提升。原本已经相对成熟的供应链被打乱,企业为了发展纷纷重新建立新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以往我国电商商品主要集中在服装服饰、电子产品、母婴玩具等生活消费用品,这些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结构“大而不强、全而不精”、话语权小的短板暴露无遗,在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零部件、软件、检验检测设备等受制于人,很容易形成“断点”,必须尽快解决这些“弱点”“易断点”。此外,产业集群的建设还有待完善,成熟的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有重要作用。
物流基础条件差。与国内物流业发展程度相比,物流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关效率、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制约,涉及配送,目前存在周期长、流程繁杂、风险大、配送时效性、仓储费用高等问题,这直接导致物流成本占据交易成本的近20%~30%。此外,目前我国电商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DHL、亚马逊物流等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这些公司起步早、规模大、物流时效性好、服务更完善,相比之下,国内的物流公司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我国电商这样巨大的经济形态,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小、服务水平低、数字化程度不高、国际物流运输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订单处理速度慢、溯源或追踪有难度、数据统计的口径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或无法共享,消费者无法及时地跟踪物流信息,也无法快速地收到货,降低了物流运输效率。
本研究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为区内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20 年11 月我国主导签署了RCEP 协定,作为国内最大的自贸区,RCEP 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市场容量,而这些市场与中国经济高度互补,同时,RCEP 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方向高度重叠,随着RCEP 的签署,我国也将享受到更多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整个东亚市场将释放出更大活力。这一项项国际经贸合作协议的签署,对我国重新构建国内贸易体系有重大意义,也将为中国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巨大机遇,我国要抓住这些重大利好政策,加快推进区域性经济联盟。建议政策不断开放,创造更优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RCEP 等国际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协定,推动我国与周边各国建立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合作关系,也为区域内贸易发展创造契机。加速贸易生态布局,主动引领国内商品贸易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争取在国内贸易体系中拥有更多影响力。首先,中国要积极参与国内经济活动以及规则的谈判,包括数字贸易、国内普惠共享、“一带一路”倡议、RCEP 协定等战略合作,深化贸易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交流,充分释放市场的消费潜力。其次是要积极参与推动《商品贸易标准框架》等商品贸易管理规则的制定,协同国内大型电商贸易企业、国内商品贸易平台、国际物流企业等共同完善国内商品贸易流程管理的标准,不断探索和创新税收、通关、电子支付、知识产权、金融和数据安全等一系列制度。
中国应当牢牢把握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弥补自身发展的短板,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新兴产业,通过各种新技术赋予老产业活力,推动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此满足消费者更多元的需求。“直播+电商”模式已然成为电商行业的新风口,庞大的商业价值被迅速放大,相对于中国已经进入爆发期的直播电商,国内商品贸易直播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发展空间巨大。持续创新国内商品贸易监管机制:首先,共建共享监管服务平台,国内商品贸易活动包含物流、交易、清关等多个环节,涉及双边贸易规则、信息对称性等问题非常容易产生冲突,所以搭建第三方监管服务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由政府来牵头,企业参与共同建设,通过第三方监管服务平台来保障双边的合法权益,明确各方责任及利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障上述各个环节中的数据安全、货物安全、交易安全等。借助第三方监管服务平台进行信息同步、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数据共享,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作业的监管新格局。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通关监管流程,尽管我国已经创新开展了“9610”“1210”等贸易监管模式,而且不可否认这些新模式对于通关监管效率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商品贸易业务的迅速扩大,实际在通关时仍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比如申报平台稳定性不佳、海关统计数据不精准、数据口径不一致、稽查工作落实不到位等,所以为提高商品通关效率,必须先优化通关监管流程。可以通过建设“单一窗口”,打通银行、物流、海关、平台等多个环节的信息与数据对接、共享,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对“单一窗口”进行优化,提高贸易便利化。此外,需要建立严格的国内商品贸易检验检疫监管标准,防止大批量的海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可以通过设立部分地区先进行试点,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后再推广复制到全国,力求一套“管的住”“放的快”“可溯源”的检验检疫监管标准,加强对国内商品贸易的商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
在未来,国家政府定会不断出台新的决策和部署来引导国内商品贸易相关机构、企业的发展,稳定贸易,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双循环”新经济格局,不断提高我国国内商品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让国内商品贸易成为我国贸易增长的稳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