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芹,高理想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党成立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1]14放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的第一条。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重要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自我革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之间的重大关系,这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领导和党的自我革命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一方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明确“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2]534;另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3]。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党的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明确党的领导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前提和基础、党的自我革命是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二者具有高度统一性。
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也是党的一大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4]589但是,党的自我革命也是有要求和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必须始终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党的内部存在一定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正视和予以纠正的。但是“绝不能因为党内存在问题就削弱甚至否认党的领导,走到自断股肱、自毁长城的歪路上去”[2]535。也就是说,党的自我革命绝不是要削弱、否定党的领导,而是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要求党在社会各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另一方面,要高度警惕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入侵,坚决反对自由化思潮削弱或否定党的领导的倾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重中之重。1981年,他在《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一文中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5]39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在党的自我革命中处于统领地位,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前提和基础。自我革命虽然主张“刀刃向内”“从严管党治党”,但自我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的自我革新,其目的是稳固党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领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要“敢于同一切弱化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基础”[2]534的行为作斗争。开展党的自我革命,要紧紧围绕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指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504;加强党的自我革新和净化党的队伍,要从“政治高度上突出党的全面领导”[2]511;强化党的自我监督,要“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反腐败工作机构”[2]512。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看待党的领导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方向,要求在党的自我革命全过程中必须立场坚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自我革命的工作抓手和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长期执政中保持住自己的先进性,承担起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而且必须答好的重大问题。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筹划建立新中国时,毛泽东就嘱咐全党在胜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完成革命只是序幕,能不能执好政将是对党更大的考验,要经历更艰苦的路程。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纠正和自我提高,他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2]529;“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6]。这说明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保持先锋模范作用,离不开党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离不开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品格。
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路径就是要不断加强党的自我革命。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保持住党本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他明确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4]590。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百年历史、执政73年、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下,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极多、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很大,各种可以预料的困难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都是前所未有的。毋庸讳言,党执政以来依然存在着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违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现象,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和“四大挑战”方面的问题依然尖锐。在这种背景和形势下,党能不能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关乎着党能否顺利推进社会革命、能否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领导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7]所以,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党的自我革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密码,党只有通过自我革命,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党的自我革命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某种意义上说,党百年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就是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1]19回眸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扭转由各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所造成的危难局面,就是因为党不断运用自我革命这一武器彻底划清了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界限,推动了全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由领导革命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党转变,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进行思想革命、清除“党内蜕化变质分子”、“彻底揭发官僚主义的错误”[8]、开展整党运动以及“三反”运动的号召。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提出了解放思想、系统纠正“左”倾错误的要求,提出要“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进一步深化,体现在加强党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党史教育、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组织建设、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等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2]518。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党的自我革命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绝不能虚化、弱化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而是要牢牢依靠党的领导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2]67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9]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力量在法治中的体现如下:法是人民意愿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体现;党是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的主体;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绝不是以权压法,更不是徇私枉法。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是对中国政党制度体系与法治关系的误读,是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对党领导依法治国的简单化、机械化理解。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独特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明确党的领导在法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2]284党领导依法治国主要体现为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各环节由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10]104。我国作为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能否顺利推进依法治国关乎国家稳定与人民幸福,最关键的是方向要正、道路要对、制度要稳,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领导地位是宪法赋予的,“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违反宪法的”[10]32。长期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法治体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显著优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必须明白,国际国内形势越是复杂,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越是繁重,坚持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决心就需要更加坚定。另一方面,党在法治中的领导地位也给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287,加强党通过法律进行有效自我治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党员干部更要具有法治自觉,要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具备运用法律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党员干部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积极带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法治是比人治更为合理、更为稳定的治国理政方式。中国共产党依据宪法进行长期执政,更需要法律来约束党员干部的权力,以赢得群众的信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如果党的领导干部不能尊法守法,“我们党的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都可能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损害”[11]120。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依靠法治,“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11]15。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73年的历史经验来看,法治是党执政的可靠基石,党必须依靠法治来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即“五四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律框架的基础。这一时期,党注重通过法律进行国家治理,党群关系密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得较快。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轻视社会主义法治的形式代替法律管理国家的现象,国家治理一度陷入混乱状态,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注重恢复法律体系、加快法治建设步伐。1999年,中国共产党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意识逐渐深化。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2]138,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只有严格的法律约束才能实现党的高度自治。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基因的政党,但并不代表每一位党员都能在使用公权力时严格用好手中的权力。毋庸讳言,在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权力腐败等不良现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使党员牢固树立“权由法定、权以法使”[11]121的基本法治理念,切实做到“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11]12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为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深刻理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政治与法治的关系。纵观人类社会的法治发展史,任何国家的法治中都有政治,不存在脱离政治的法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10]99也就是说,任何国家的法治体系都是遵循一定的政治理论、政治立场而确立的,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宪政”模式。西方的法治体系实际上也是在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他们所施行的以“三权分立”“多党轮流坐庄”为代表的“宪政模式”,也只是西方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效仿。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国家的政治道路和法治道路就不同。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优良文化基因和优秀传统,在历史的长期发展和道路选择中,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为参政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必须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当然,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于西方国家法治体系,我们应当借鉴其有益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法治体系中最根本的东西必须是自己的,必须坚定自己的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时刻清醒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11]284。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2]9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的目的始终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来展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统一关系,必须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领导本领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自觉承担起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原因有三。其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先进性决定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优越性和区别于其他一般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她处于领导地位之后能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她“来自人民、根植人民”[2]135,“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2]137。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人民性底色和特性。其二,这是由党的领导优势决定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要坚持人民立场、突出人民地位、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对群众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组织四个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5]170。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关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2]94。其三,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人民选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10-11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来看,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和执政党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种思潮和政治力量在中国政治舞台争相出现,以寻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自由的正确之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逐渐深入,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在与国民党的鲜明对比中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73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即使遭遇挫折和出现失误时,人民群众依然选择相信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同党站在一起,拥护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党的领导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101;“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2]28。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旧政党,它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树立起为人民谋利益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工作原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的政治权利和幸福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率领广大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肯定。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围绕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奋勇向前。从现实逻辑来讲,执政73年来,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和发展民生工程,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等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我国14亿多人口生活水平持续改善,7亿多人顺利实现脱贫。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求党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3]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主体。人民是党执政的最深厚的根基,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就没有力量之源。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基于对人民地位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4],全党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137,“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135。其次,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关系,要求党必须加强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9600多万党员和490多万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能不能保持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关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能否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方向、政治领导、政治根基、政治生态、政治风险、政治本色、政治能力等七个方面,着重强调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能够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保证。他指出: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2]93,政治方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政治方向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必须要把准政治方向;人民把党推到了领导地位,党“就要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承担起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2]94;“党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2]95,站稳人民立场、夯实政治根基;社会生态不好将极大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2]95,必须涵养政治生态、保持党内正气;强调底线思维、防范政治风险;坚决把反腐败进行到底,永葆政治本色;“切实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2]98,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大量论述中可以看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贯穿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使党成为一个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这也是党能够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