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2022-02-16 06:51雷江梅阳小华
江汉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周 戎 雷江梅 阳小华

习近平持续关心关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对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并就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理念、经济地位、政治属性、发展环境、政策措施等提出一系列立意深远的新观点、新阐述,由此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全面梳理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其体系架构,科学认识其时代价值,对于更好地推进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和双向互动,经历了萌芽孕育、成长深化、完善成熟的过程。总体上看,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萌芽于他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河北省正定县的实践和探索,深化于他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成熟于他在中央工作特别是担任总书记后。

(一)从萌芽到初步形成: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正定县的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萌芽于他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思考、对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实践探索。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是其思想的发源点、觉悟的启发点、感情的出发点。在梁家河村,习近平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艰难,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当时“以粮为纲”的背景下,习近平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发展副业。他带领大家修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成立缝纫社、建立代销店、开办磨坊。这些通过分工提高效率、通过主副业交换劳动促进生产、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的做法,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初步探索。在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深刻理解了“生活”和“实际”这部大书,读懂领悟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这部大书,使其治国理政思想深深扎在了中国最广袤的大地上,建立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之上。

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对正定经济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脉,找出正定“高产穷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强、工业弱,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缺少会经营、懂技术、能管理的人才。习近平针对正定紧邻省会城市的区位特点,确立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为正定经济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洞悉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学习沿海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先进经验,着力破解市场要素聚集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用超前的思维、务实的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他指出, “商品生产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不但需要商品经济继续存在,而且还要千方百计促进它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决定的”①。他还提出正确处理发展商品经济的六个关系,即正确认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认识优势和劣势的关系、正确认识积极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正确认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关系、正确认识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正确认识生产与服务的关系②。这“六个关系”充分运用了辩证思维,就正定如何发展商品经济提出新思路、新理念,为正定商品经济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从此,正定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习近平现在的诸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他在正定工作时形成的一些思想的自然赓续和升华延伸。

(二)从成长到深化发展: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的探索和实践

福建、浙江、上海处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习近平在这些地方工作期间,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

1985年,习近平从河北南下赴福建省履新,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习近平力促成立厦门经济信息中心,打造宏观经济的“千里眼”,为优化厦门的营商环境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他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的概念,首次提出“离岸金融”,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指导作用。他还指导制定《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发展模式、城市定位、产业发展、机构改革指明了基本方向,为厦门发展擘画了全局性的战略宏图。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对当地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闽东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1989年,他在思考推动畲族发展商品经济时提到: “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③。习近平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要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开创了“一栋楼办公”的先河,现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很多做法与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的探索一脉相承。

浙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2002年到2006年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提出了“八八战略”,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他指出“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⑤。为更好地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习近平立足实际,从多角度、全方位阐释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一是提出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⑥。二是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推出非公企业的“凝聚力工程”⑦。三是提出建设“信用浙江”⑧,为浙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下基础。四是总结凝练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⑨,重视浙商文化,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五是强调浙江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应以“兼济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⑩。这与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的“两个健康”“企业家精神”等新理论一脉相承。在习近平的指引下,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习近平主政上海虽然只有7个月零4天,但是一如既往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7年4月28日下午,习近平会见了50位荣获第二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并勉励大家: “希望全市非公经济人士,抓住机遇,敢为人先,走出一条符合上海特点的非公经济发展新路,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立新功”⑪。习近平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他们干事创业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习近平非常重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上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体制内党建和体制外党建的鸿沟,将体制内的资源有效地服务于体制外,实现“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⑫。按照习近平的要求,到2007年9月底,上海基本完成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覆盖任务,7825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有7706家,组织覆盖率98.5%,其中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有7455家,占比95.3%⑬。

(三)从完善到走向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通过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独特规律,进一步从全国视野分析和阐述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精髓要义,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开拓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 《决定》提出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举措,强调“三个鼓励”,以释放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潜力。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了题为《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 (以下简称为“3·4”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的论断,并第一次用“亲” “清”两字定调新型政商关系,为理清政商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党的十九大瞄准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第一次提出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并且明确提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11月,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深刻阐释了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再次表明了我们党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贯立场。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⑭。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治理体系日趋完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体系架构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是长期理论沉淀和实践深化的成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架构,主要包括阐明基本原则、界定经济地位、明确政治属性、营造发展环境、把握关键环节、提出重要举措等内容。

(一)阐明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在保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命题。坚持党的领导是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指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⑮。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不断丰富完善领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方式途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强调,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方针政策指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创造力才能充分迸发、竞争力才能得到充分彰显,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并不是对企业的内部微观事务进行直接管理,而是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三个没有变”

“两个毫不动摇”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这一创新论断的提出,从根本上消除了公有和私有“二元对立”的问题,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将“两个毫不动摇”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两个毫不动摇”作为党领导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加以总结,进一步巩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三个没有变”是“两个毫不动摇”的深化与诠释。 “3·4”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在强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没有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⑰。习近平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三个没有变”,是对社会重大关切的及时回应,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送来了政策东风,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两个毫不动摇” “三个没有变”阐明了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态度和政策导向,是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界定经济地位

1.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在经济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⑱,这一全新论断第一次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对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进行了界定,也为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论定位和实践道路指明了方向。实践充分证明, “内在要素论”的提出具有坚定的实践基础,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坚定性。

2.提出“两个都是”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使用“非公有制经济”这一概念,并摒弃了过去的“补充论”,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申了“两个都是”的重要论断。 “两个都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进一步的提升,释放了重大信号、传递了明确导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着“定海神针”的现实意义。

(三)明确政治属性

1.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属性,是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中生存并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㉑。 “自己人”论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政治属性最明确的认定,充分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具有前瞻性、深刻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我们”,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二是指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断奋进的人民群众。 “自己人”论并不是一种“安抚”性说法,而是指引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助推器㉒。 “自己人”论一锤定音,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关于“民营经济离场论” “新公私合营论”等一系列谣言,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持续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2.深刻阐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和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困惑我们的难题。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不是从前的补充关系,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 “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㉓。这一新论断明确了基本经济制度中各要素的功能定位及关系,给唱衰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调以有力回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给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要将二者最终统一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四)营造发展环境

1.提出“三个平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㉔。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三个平等”。 “三个平等”论的提出为非公有制经济打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提供了钥匙,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制度红利。权利平等是指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条件、资源要素配置、政府管理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从法制保障上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机会平等是指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与公有制经济同样的市场机会,能力强者即胜出,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规则平等是指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破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身份歧视和制约,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发展信心。

2.创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为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基础性作用作了进一步的强化,并第一次提出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㉖,这标志着我国市场准入管理实现了由过去以正面清单为主向负面清单为主的转型,更加体现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管理方式的科学性。2018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强调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后,这份清单在2019年、2020年和2022年数次迭代更新。2020年7月,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 “要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㉗。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条款的条目、内容、标准化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客观反映了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了“非禁即入”的制度安排,不断“瘦身”的清单大幅压缩了市场准入的限制范围。最新2022版禁止和许可类事项117项,比2020年版减少6项,与2018年版相比则减少了34项。

习近平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相关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致力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开透明的市场体系的决心和魄力,拓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领域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更好地鼓励创新创业创造。

3.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运行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感。2016年,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 “我们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国内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完善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㉘。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我国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根本指引。2019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基层探索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使其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改善营商环境是 “硬举措”,也是“软实力”。2012年至2021年,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从第99位提升到31位,提升了68位。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必须始终秉持习近平所言的“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㉙,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五)把握关键环节

1.积极倡导并致力于构建“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

政商关系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是不少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感到困惑的难题。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撰写文章论述政商关系,在《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一文中提到,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亲商、富商、安商;另一方面,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㉚。习近平的政商关系思想根植基层,既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明辨是非、廓清边界、干净干事提供了方法论,也为“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在“3·4”重要讲话中,习近平用“亲” “清”两个字对新型政商关系的内涵进行了精炼概括,对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家提出了双向要求,进一步细化了交往规范,旨在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这一概括言简意赅、意蕴深刻,为政商交往划定了红线和底线,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的辩证思维。习近平还强调领导干部“要亲商、安商、富商,但不能搞成封建官僚和‘红顶商人’之间的那种关系,也不能搞成西方国家大财团和政界之间的那种关系,更不能搞成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那种关系”㉛。这“三个不能”既对封建时代界限混乱的政商关系进行了纠正,也对西方错位扭结的政商关系进行了否定,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商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2.发扬企业家精神

优秀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企业家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理论,站在新的时空维度重新审视了企业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发扬企业家精神”的思想产生于他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其中“浙商精神”是习近平论述企业家精神的典范。习近平在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上对浙商的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并对浙商提出几点希望:一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二要有不断创业的进取心,三要有诚信的价值观,四要有造福社会的责任感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群体,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要发扬企业家精神,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递进性。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鞭辟入里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㉝。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了企业家精神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增强了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习近平“发扬企业家精神”的论述植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方位,立足于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新阶段,其内涵丰厚、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是在实践中生成、在理论中升华的思想结晶。

(六)提出重要举措

1.“产权保护”论

马克思曾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㉞。人身和产权安全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最关注的核心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㉟。 “两个不可侵犯”的提出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消除所有制差别带来的歧视,释放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回应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最关切的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并提出要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和依法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这一文件的颁布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㊱。

产权制度是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石。以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式推进产权保护,及时响应了社会的关切,从根本上解除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顾虑,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吃下了定心丸,标志着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干事创业的制度环境更加完善。

2.“三个鼓励、五个允许”论

在“3·4”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推出了一系列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主要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等等㊲。“三个鼓励、五个允许”打破了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隐形壁垒,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的角度找到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厘清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理论定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国有企业凭借制度、资金和规模优势“攻城略地”,也不是民营资本对国有资本“单向混合”,而是要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更好地拓展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既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也有利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3.“减税降费”论

根据边际理论的分析,在供需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每一个百分点的税费变化,都会引起商品或服务供需平衡点的变动㊳。因此,降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税费负担,是扩大需求、增加供给的重要手段。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㊴,并提出了一系列细化措施。这些措施以公平正义为导向,着力消除显性或隐性门槛,有效缓解了非公有制企业资金困难,为非公有制企业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将“结构性减税与普遍性降费”双管齐下,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形成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已经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调。习近平特别强调“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㊵。2013—2021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8.8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4.“科技创新”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㊶。非公有制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为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和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1年5月,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㊷。这一论述既从理论上揭示了企业经济活动中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融相合、协同联动的运行规律,也从实践上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供了鲜明指向,为更好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应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破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出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端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夯实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敢闯敢拼敢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三、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冲破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籓篱,不断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普适性”的话语束缚,系统总结提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理论成果及学术话语体系,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术语革命贯穿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㊸,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如何在更好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和丰富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理论课题。习近平基于新时代的时空场域,进一步明晰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功能及定位,提出“两个都是” “三个没有变”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等创新论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理论滋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

2.深化了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创新从本质上都是对实践要求的回应。如何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如何认识其资本属性,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富有智慧的实践探索,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选择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道路作出了艰辛探索,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看待和发展私营经济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思想和理论上重新审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政策上逐步松绑,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开启了发展新篇章。习近平在总结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基础上,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作出了更加富有现实力度的理论揭示,丰富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时代内涵,拓宽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新视野。

3.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植根于中国具体实际,在回答新时代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中不断丰富发展,是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凝练和升华,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一脉相承,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以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全面精准地把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向,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探寻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

(二)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1.推进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习近平指出, “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㊹。近年来,党中央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难题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微观主体的政策。在外部政策上,提出要营造公平、合理的营商环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等;在内在要求上,倡导发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由“量”到“质”的变革。非公有制企业要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性和公司治理的规范性结合起来,从“规模扩张”向“专精特新”转变,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

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深入地相融相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迎来了质的飞跃。这一突破性定位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实践和深刻认识的结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创新之举,从经济机制上升为经济体制,再定型为经济制度的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科学性的实践逻辑。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它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非常接近,因此它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围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确立的各种政策举措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习近平提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规定、构建“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等论断,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行动指南。

注释:

①②习近平: 《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6、111—121页。

③习近平: 《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④⑤⑥⑧⑨㉜习近平: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1、85、93、230、316、98页。

⑦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习近平在浙江》(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版,第137页。

⑩㉚习近平: 《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38页。

⑪⑬本书编写组: 《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23、21页。

⑫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习近平在上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年版,第164页。

⑭㊱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⑮⑰㉛㊲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2016年3月9日。

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85页。

⑱㉑㉓㊴㊹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日。

⑲《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⑳㉔㉕㉟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㉒张菀洺、刘迎秋: 《开拓政治经济学中国话语新境界——中国民营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㉖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

㉗习近平: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2日。

㉘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06、62页。

㉙习近平: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

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㊳何代欣、张枫炎: 《中国减税降费的作用与关键环节》, 《经济纵横》2019年第2期。

㊵《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

㊶《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人民日报》2022年6月30日。

㊷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21年5月29日。

㊸周文、刘少阳: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未定问题》, 《江汉论坛》2020年第9期。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