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蔡雨彤
每一次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都是一次总结,更是勇攀高峰再出发的起点。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5个项目(人选、组织),在全国提名数量日益增多、授奖数量日趋减少的大背景下,上海获奖总数、“三大奖”各自获奖数量占全国总授奖数量的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这是上海科创策源功能“硬实力”和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上海科技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更是对上海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生动体现。
每一次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都是一次总结,更是勇攀高峰再出发的起点。
上海长期积累形成了综合创新优势,获奖成果涉及领域覆盖了全国近半数的学科评审组(26/59),在化学、数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材料与冶金、计算机与自动控制、工程建设、农业等领域“多点开花”,反映出上海在众多学科领域的深厚研究积累和综合科技实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多层面、系统性的战略支撑。
48项获奖成果中,化学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各2项,数学和基础医学各1项,近两年上海在上述基础性学科获奖14项。同时,在与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内科与预防医学、外科与耳鼻咽喉颌、农业、养殖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上海获2项一等奖(均为牵头)、11项二等奖(6项牵头),占上海获奖总数的27.1%。
具体看“三大奖”分布情况: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重点分布在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和生物学学科(各2项);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在电子信息学科和工程建设学科较为集中(各2项);3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大健康领域较为集中(10项)。这一定程度表明在作物遗传育种、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上海正涌现新的优势学科和创新型标杆企业。
上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27个通用项目中,有跨省合作单位的获奖项目有25个,合作单位来自全国26个省级区域。其中,上海科研团队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最为频繁,13个获奖项目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合作机构,占25个合作项目数量的52%。
此外,上海与云南、贵州等地的对口科技合作,也为上海市科研机构拓宽了合作网络。如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作为牵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重要参与单位就有来自云南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贵州省人民医院等完成的“前列腺创面修复新理论与精准外科干预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成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帮扶遵义医疗的重要内容。
可以看出上海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但是同时也要冷静看到我们还有很多在关键领域是被“卡脖子”的,还有很多短板和不足,需要不断去完善它、解决它,在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在科技体制改革领域还有很多任务要迫切去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者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在科学的道路上、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止境,要不断地勇攀高峰。
“十年磨一剑”地潜心研究是获奖成果的普遍规律,也是科研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这样勇攀高峰的道路上,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都值得我们对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并且向他们学习,一起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