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化战略生成的过程与路径分析

2022-02-16 08:51郄海霞邢颖洁
关键词:国际化全球化战略

郄海霞,邢颖洁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当前,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巨大影响。与全球化趋势相伴而生的逆全球化趋势的兴起,进一步增加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程度。高等教育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此起彼伏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与嬗变。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是全球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提高声誉和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1]。如此更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置于核心地位,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校国际化战略规划的落实机制有待加强[2]、高校内部自主性与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等[3],都限制了“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达成。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常年在多个权威性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其国际化水平也十分突出。在“泰晤士高等教育”颁布的2021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中,MIT位列美国大学第一名[4],可以说其世界一流的地位与其国际化水平密不可分,而其“引进来”“走出去”与“重管理”的战略规划是达到一流国际化水平的起点。因此,从动态的角度探究MIT全球化战略的生成过程与生成路径对追求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分析框架

鲁德茨基(Rudzki)以英国商学院作为案例研究国际化发展,经过总结归纳后形成国际化发展的“被动模式”与“主动模式”[5]。2000年,鲁德茨基将该模型再次修改,不规则过程模型由此诞生[6]。该模型重视国际化战略形成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含两层含义,分别为国际环境与国家环境,对外部环境的准确分析作为过程模型的第一阶段使院校能够确保采取的策略与实际情况相一致[6]。同样,院校的内部环境也会通过其历史与文化、使命、对国际化的理解等方面影响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动因为进一步的行动提供了方向和理由。出于各异的国际化动因,高等教育机构在采取国际化行动时也各有侧重。在具体的行动层面上,国际化策略可分为组织变革、课程创新、人员发展与学生流动。不规则过程模型从高等院校的视角出发,从院校所处的环境,到动因的生成,再到国际化策略的生成与调整,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国际化战略生成的全过程,对探讨MIT全球化战略生成过程与路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简·奈特(Knight J )将院校层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分为学术策略与组织策略[7],两种策略之下进一步细分出8种具体的国际化策略类型,勾勒出高等院校进行国际参与的全景图,更有利于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状况,为国际活动的分析指出了更加清晰的道路。对本文而言,不规则过程模型的动态性有助于将视野聚焦到全球化战略生成的全过程。简·奈特对国际化策略分类的系统全面性则有助于丰富分析的维度,拓宽研究视角。从生成基础来看,不规则过程模型中的组织变革、课程创新、教师发展、学生流动四个方面是在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动因驱使下所采取行动的四个方面。简·奈特的国际策略分类同样建立在国家、院校的价值观、动因之上。由此看来,二者生成的逻辑基本相同。从所属维度上来看,这两部分都属于具体行动层面,都是描述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可见,简·奈特的国际化策略分类与不规则过程模型的结合不仅不存在理论间的排异,反而提高了该分析框架对于MIT全球化战略生成过程的解释力。

因此,本文将简·奈特的国际化策略分类嵌入鲁德茨基的不规则过程模型,构建了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化战略生成的过程与路径分析框架(见图1),从环境因素分析、明确动因、策略选择三个环节分析MIT全球化战略制定的过程,以厘清其生成路径。对环境中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是制定全球化战略的第一步。以MIT自身作为区分外部与内部的界限,国际环境与美国国内环境共同组成外部环境,其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趋势、政治外交环境、新兴科技力量崛起等,共同组成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实用主义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世界服务的使命与愿景、对全球化发展的认识以及丰富的跨国项目与强大的学科基础。制定全球化战略的动因既是环境催生的结果,又是对环境的主动回应。促进师生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形象与声誉、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先进地位与解决全球重大课题是驱使MIT采取全球参与行动的重要推手。学术策略与组织策略是在环境影响与动因驱动下所采取的具体实施策略,是对国际环境、本国需求的积极回应。从对环境和动因的分析到具体策略的选择,MIT以师生发展、院校卓越、服务国家、放眼全球为价值旨归,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作为内部治理的原则,实践上渗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多个方面,其全球化战略的生成路径蕴藏其中并清晰可见。

图1 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化战略生成的过程与路径分析

二、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化战略生成过程

1.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当代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它所处的全球化时代背景和空间特征[7]2。具体到一所大学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应将所在国家的环境因素、其本身的内部特征都纳入分析之中。

(1) 外部环境因素。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进程创造了加速发展的契机[8]。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世界政治格局进入多极化时期,而在多极政治力量制衡之下出现了相对和平的世界局面,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与繁荣的空间。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兴起为全球经济联系的深化创造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为知识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动力[9]。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赋予高等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成果的全球化扩散与一体化趋势意味着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如全球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单靠一国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与参与[9]603。

在两极格局结束之后,美国选择继续塑造和维持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科技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切入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头号的科技大国。高等教育领域作为科学技术更新与发展的策源地,成为美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环境的变迁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必然的、不可逆的,任何国家、组织或者机构都难以完全游离于全球一体化浪潮之外。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更是全球化趋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确定无疑的国际趋势。但与此同时,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逐渐浮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的论调卷土重来,全球化新秩序有待建立。在如此的国际经济政治生态环境下,国际间交流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全球政治氛围的消极波动给MIT的全球参与战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主要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与破坏。

(2) 内部环境因素。大学内部的诸多因素为自身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与基础,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对其进行详细考量是战略得以落实的关键起点。

首先,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战略的选择奠定了基调。威廉·巴顿·罗杰斯(William Barton Rogers)在创立MIT之初,就强调务实,强调将教学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手脑并用,创造世界”,这一精神成为MIT的校训,左右着全球化战略的选择与生成,进而对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使命与愿景蕴含着制定与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学术领域探索知识前沿、培养学生,为21世纪的国家和世界更好地服务”[10],从MIT的使命陈述中看,为世界服务在MIT长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其长期使命与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MIT的自身定位是世界级教育机构,并且由通过教育、研究和创新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共同目标所驱动[11]。因此,制定全球化发展战略、实现全球定位是对使命的回应与落实。

再次,对全球化的理解是对战略重要性认识的根本体现。MIT将全球化看作是实现全球卓越目标与培养国际人才的统一,这种双重导向的统一使全球化战略更好地服务于其整体的发展目标,使系统、层级之间更加协调统一。

最后,现有优势以及对优势的充分利用使MIT的全球化发展立足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其战略选择与实施也更具特色。MIT在发展历程当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如强大的学科基础、丰富的跨国研究项目、教师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等。已有的强势学科作为全球活动的生长点,依托学科基础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跨国研究项目为教师与学生创造了科研、教学与实习的平台。教师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得到了重视与保留,使国际活动更具活力。对现有优势的充分利用使得MIT的全球化战略带有鲜明的院校特色,并且由于有扎实的学科与项目基础,实施过程也更加顺利有效。

2.动因生成

动因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部门或院校对国际化进行投资的驱动力,反映在政策制定、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等各个层面,支配着人们期待国际化努力带来的收益或成效[7]30。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与迫切的本国现实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对师生国际化发展的关切、维护本校卓越的国际形象与声誉、服务美国战略发展、解决全球性课题成为MIT追求全球化目标的主要驱动力量。

(1) 促进师生国际化发展。对师生发展的关切是MIT的理想目标与现实追求,是对使命与愿景的回应,是对当前以及未来国际形势的主动适应,更是对大学育人本质的回归与体现。教师的科研兴趣遍布全球,亟需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加的国际、国家、地区间的文化冲突敦促大学帮助学生从全球视角考虑问题、欣赏不同的文化[7]34。提供更多国际教育、研究与实习的机会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领导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寻求更丰富、更优质的国际活动来促进教师的国际研究;提供国际教育与研究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领导力以及建设国际社会的能力,是MIT参与国际活动、制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

(2) 维持国际形象与声誉。对国际形象与声誉的追求是驱使MIT朝着全球化目标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初,MIT意识到如果要保持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必须全面参与国际科技活动[12]。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不能忽视国际活动对保持MIT在教育与研究方面的卓越地位的重要作用[13]。达到国际学术标准是高等院校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世界高水平院校都会采用各种方法取得世界范围内的声誉与地位。MIT并非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世界一流的大学,正是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今日的卓越地位,更敦促其继续保持世界一流水准。

(3) 服务国家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是MIT的现实考量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MIT是作为私立学校获准建立和运营的,但实际上与政府有着深厚的渊源。在MIT的初创阶段,来自美国州政府的支持对其发展与存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4]。MIT在二战中响应康普顿校长的号召,在战争培训、武器研发和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了其他大学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15]。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深深植根于其文化传统和办学历史之中,如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Vest)在就职报告演说中所说:“为了更好地为美国服务,今天我们必须在更广泛的全球区域内积极参与活动”[16],MIT将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纳入自身发展规划是对国家需要的回应。

(4) 解决全球重大课题。伴随着国际参与的主题、范围、领域逐渐深化与拓展,MIT更加注重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秉承其实用主义传统,教学与研究都围绕着真实需求而展开,致力于解决实际的、重大的全球问题。目前,一些高风险、高成本的新兴科技实验与重大全球性课题,如能源、环境安全等,无法依靠单个国家、研究团队独立解决,需依靠多方力量通力协作,国际合作与跨学科联合是解决许多全球重大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以攻克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科学研究与开发产品以解决全球问题是MIT追求全球化的重要动因之一。

3.策略选择

全球化战略的选择是对国际环境、美国国内环境的主动应对,并在多重动因驱使之下做出的积极回应,是院校层面的国际化能否获得成功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策略更是实现大学国际化目标的有利工具。

(1) 学术策略的生成。1) 积极寻求合作伙伴。MIT的许多国际项目是由教师发起的,而从学校层面上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关系能够更加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同时也为MIT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有意义的国际教育经验。截至2016年,MIT的教师与学生已经在全球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教育、研究等国际活动,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延展模型[17],在过去的几年中,合作对象集中于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在新的发展背景下,MIT继续深化原有的合作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新的合作伙伴。2) 推进国际合作项目。除“走出去”式的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之外,采用“引进来”的方式推行国际项目在MIT内部落地运行也是学术策略的一部分。全球领导者项目(LGO-Leaders for Global Operations)是具有独特代表性的国际合作性双学位项目,主要以MIT校园内部为基地培养卓越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也与世界各地的大学与企业有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国际间实习与实地考察的机会。在人才培养上,旨在将从世界各地遴选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行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培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卓越领导者。课程由斯隆管理学院和工程学院共同提供,积极践行MIT的校训——手脑并用,具有做中学的特色。在新的全球战略指导下,该项目的主题为“智慧、人文和高效利用科技”[13],体现了MIT将科学、人文与工程相融合的传统。3) 丰富国际教育体验。“全球课堂”(MIT’s global classroom)是为学生提供国际教育体验的项目。这种体验式的全球学习是本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MIT致力于为每一个有意愿的学生提供能够达到MIT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教育机会[13]。在2016年的毕业生中,有50%的学生有过至少一次的国际教育经历,这一比例在10年间增长了近一倍[10],并且这一需要还远远没有被满足,MIT仍将持续推进这一项目。在“全球课堂”上,学生践行MIT的精神“手脑并用”,采用以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并辅之以教师的指导、与多元社会背景的同伴合作。MISTI计划的运行为MIT的学生在3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近1 000个实习机会,这一数量在过去10年中增长了4倍[13]。

(2) 组织策略的生成。1)建立服务机构。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fice,ISO)与国际学者办公室(International scholars office,ISchO)是专门为国际学者与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帮助解决基础生活上的问题,使学者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MIT的生活、学习和研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国际学生入学后,ISO组织专项移民课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关于移民政策的咨询、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在MIT适应美国的生活、促进人口在国际与美国之间的流动以及代表国际学生群体进行宣传。除国际学生外,每年有超过2 000名国际学者及随行家属生活在MIT中。在2018—2019年,这一群体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70多个实验室、研究中心和项目中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18]。对国际师生这一群体生活质量的关怀成为对MIT人员构成国际化的保障。随着全球参与内容的丰富和范围的扩大,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成为最稀缺和宝贵的资源,因此,探索如何在校园内提供国际服务、减轻教职员工的差旅负担、最大限度地节约教师的精力与时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2) 实施专业管理。大学对国际化进行专门化管理,一方面体现了国际化在院校中的战略性发展地位;另一方面,专门化管理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院校在国际化中作用的发挥[8]59。各种组织、机构、委员会由有相关背景知识、工作经验的资深教职员工组成,负责保障国际项目的顺利开展。经过多次调整其组织结构之后,咨询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成为主要的国际参与管理部门。咨询委员会为国际项目、战略和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专家建议;审查已有的行政部门和其所提供的服务;加强对教师国际参与的支持。行政委员会的职责是对各项拟议进行潜力评估、对正在进行的国际项目进行监督、对已经完成的国际活动进行跟踪再评估,确保国际活动能够有效地实现MIT在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使命。此外,为确保落地于MIT之外的项目的顺利进行,还在合作地区组建了常任教师工作组。3) 增加资金支持。MISTI全球种子基金为MIT研究人员与全球同行之间的早期合作提供基金支持。种子基金原本主要用于支持小规模、短期的项目,在新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种子基金的适用范围被进一步扩大,用以支持范围更广的国际合作。种子基金每年向校内开放征集提案,主要支持MIT研究团队与海外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旅行费用,优先考虑跨国的合作研究。自2008年以来,种子基金已向1 000多个教师科研项目提供了将近2 200万美元的资助[19]。近年来,MIT还希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国际本科生数量与占比,由此需要相应地改革现有的财政资助政策,使国际学生享受到足够的资助,吸引国际学生进入MIT求学。4) 优化沟通机制。MIT过去所依赖的以美国为基础的支持来源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需扩大国际支持来维持研究活动。学校与外界社会、机构、组织之间畅通的沟通机制是传递与宣传全球参与理念、行动举措的重要保障。目前,学校主要有三种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与宣传,分别为举办峰会、利用媒体和制定沟通计划,第一,定期在目标地区举办交流峰会以提高知名度,谋求更多合作与开发新资源的机会,第二,更好地利用新闻、社交媒体等渠道向世界展示国际理念与行动,第三,制定战略沟通计划,向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介绍MIT的国际活动和愿望。

三、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化战略生成路径

在几十年的国际参与历史中,一些理念与实践贯穿始终,对学校的全球化参与乃至院校整体水平提升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在理念上强调多元价值的引领;在治理上实施上下共治的治理方式;在实践上重视将全球化渗透进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中。这些理念与实践贯穿全球化发展始终,形成全球化战略生成的路径。

1.价值坚守:融合师生关切、价值传承、服务国家、关注全球的价值引领路径

全球参与的过程中伴随着核心价值的生成,包含对师生国际化发展的关切、对学校核心价值的传承、对国家发展的服务、对全球重大问题的关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中诞生,凝结成强大的动因,落实于具体策略中,连点成线,构成MIT全球化战略生成的价值引领路径,指导全球化战略的制定,指明价值方向。

(1) 对师生国际化发展的关切。大学的中心使命是培养人才,与人才培养关系最为紧密的相关者就是教师与学生。同时,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复杂的全球问题对师生国际化的素养与能力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出于对师生国际化发展的关切,MIT积极回应这种要求,全球化战略制定过程中,在国际项目的选择上尊重教师的研究兴趣;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坚实的资金、行政支持;优化并简化组织结构以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将国际化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参与经历。同时扩大国际学生数量,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进入MIT,打造国际化的环境,在数量提升之外,实现教师与学生群体国际化水平内涵式的提升。

(2) 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在MIT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出一些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指导着MIT的国际参与过程。MIT的核心价值可被概括为学术与个人两个层面。学术层面以“追求卓越、探索知识、学术自由、客观开放”为主;个人层面则更重视“尊重、平等、多元、诚实、好奇、创造”[13]。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所有校园活动中,具体到国际参与方面,体现在进行跨国合作时坚定自身价值观并以身作则展示其精神内核。尽管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MIT仍然将开放原则置于重要地位上,在所有的国际活动中贯彻并遵从自身所认同的价值。

(3) 服务国家发展。MIT的全球化战略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从历史与财政拨款的角度看,《莫雷尔法案》的颁布正是在MIT建校之后的第二年,MIT是美国第一批赠地学院之一,从财政上受惠于《莫雷尔法案》,同时,来自州政府的许可为初生的MIT带来了更多潜在私人捐赠者的认可。MIT从马萨诸塞州政府获得的不仅是大额的赠地款,更是身份上的合法性,毋庸置疑,马萨诸塞州政府是MIT早期最重要的资助人[14]25。无论是建校之初、“二战”以及战后发展时期,MIT都主动、迅速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将发明与发现转化为生产力,催生出新的产业,为美国创造大量的就业,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MIT的诞生与成长离不开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指导,大学与国家呈现出水乳交融的发展态势。

(4) 关注全球重大课题。MIT对全球重大课题有强烈的使命感。能源、环境等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既是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也是MIT使命的旨归。出于对全球重大课题的关注,面向未来的全球化战略仍将该类问题作为重要的桥头堡。

2.上下共治:打造“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并行的内部治理路径

MIT的内部治理由教师和校方两条治理路线组成,两条路线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并行的内部治理路径。

(1) “自下而上”的内部治理路径。在MIT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处在核心位置,是国际活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对全球化发展全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教师在国际活动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是对大学本源与本质的回归与回应。国际合作项目、研究课题的选择、审批、实施都建立在对教师群体兴趣的基础上[13]。“自下而上”的治理路线使教师与学生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2) “自上而下”的内部治理路径。与教师在国际活动中的核心地位相比,校方的任务是积极寻求更多机会,为教师与学生的国际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行政机构中有分管国际事务的教务长、有分设的国际教育办公室、国际学者办公室与国际学生办公室,另外还有由专业管理人员团队构成的国际事务咨询委员会、国际事务协调委员会。行政、财政部门在国际活动中起监督、评估、保障的辅助性作用。此外,负责国际参与的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动态性调整是其常态。当院校外部以及内部环境、发展状态出现实质性改变时,高层管理人员会任命有相关专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职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组,对新的外部形势和当前内部发展状态做出详细的考察,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和详细的建议。

复合型领导团队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路线相互配合的结合点,起中枢作用。国际项目的领导团队由教师负责人与管理人员共同构成,教师负责活动中的学术专业部分,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活动中的操作细节。对于教师负责人,要求其学术兴趣与项目目标紧密一致;对于管理人员,要求能力突出、经验丰富。

3.多维渗透: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教育国际化可以阐释为把跨文化的观点和校园国际化氛围与大学的教育、科研、服务等主要功能整合统筹的过程[20]。MIT的全球化发展路径正是对将全球化理念渗透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当中的这一过程的深刻阐释。培养具有国际领导与治理能力的人才为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科学研究的成果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式。同时,跨国研究项目可开发为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1) 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领导力的卓越人才是MIT全球化发展的动因之一,更落实于具体实践当中。课程内容与师资队伍构成具有丰富的国际化元素,在课程方面,利用已有的跨国研究项目开发国际化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国的、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在师资构成方面具有多元化特点,在2018—2019学年,麻省理工学院接待了来自99个国家的2 456名国际学者[10]。此外,MIT还积极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国际问题相联系的意识,如曾经开办的“我的专业与世界”新生论坛。在校园之外,MISTI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海外学习或实习项目,并为之提供资金支持。MISTI还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学生。

(2) 科学研究。MIT教师的研究兴趣遍布全球。学校尊重教师的兴趣与自主性,并为教师与学生的跨国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与保障,为解决世界上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与难题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MIT在多年的发展中成立了大量的跨国研究机构,其科研成果旨在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目前MIT还在寻找新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际合作伙伴。

(3) 社会服务。除自身的教育与研究之外,MIT还为世界上其他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提升现有研究与教育能力的援助。通过对这些援助需求的回应,MIT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与卓越地位得以维持,同时,MIT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引领全球变革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而引领世界各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

四、结语

尽管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美国外交政策紧缩,但MIT深知开放包容对于一所大学发展的必要性,仍然坚持全球参与。

中国大学作为知识与创新的中心更应坚持开放与包容,不断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在当前国际形势与环境影响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突破空间与人员流动的限制显得十分必要。“在地国际化”通过打造国际化课程、塑造国际化环境,不仅突破了物理空间上的限制,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育公平。目前已有中国大学进行了“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如浙江大学为提升教职工工作能力所推出的 “国际化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等,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与此同时,除探索新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之外,在国际化战略制定过程中还应把握人才回流契机,加快建设人才高地[21],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利用[22],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化全球化战略
聚焦港口国际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