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 精神永存

2022-02-16 06:28
人民画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吴孟超袁隆平杂交

王綬琯、沈忠厚、程镕时、周毓麟、周又元、彭士禄、沈善炯、谢毓元、李京文、闵桂荣、刘兴土、王元、吴孟超、袁隆平、陈清如、黄熙龄、姜景山、薛禹群、郭景坤、郑哲敏、许厚泽、黄宏嘉、张涵信、李正名、叶可明、陈文新、吴新智、陈念念。

2021年,先后有28位两院院士辞世,他们是毕生追求卓越的大家,为中国科研事业呕心沥血,功绩卓著。其中,谢毓元、袁隆平、郑哲敏、吴孟超、彭士禄以及李京文六位院士的事迹在《人民画报》多次刊登。

1956年,谢毓元是上海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一位助理研究员,实验室内,他做血吸虫病药物实验的瞬间被《人民画报》记者定格;

2012年,中国力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郑哲敏在接受《人民画报》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成就“都是机缘和运气”;

同年,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采访刚做完两台手术的吴孟超,这一年,吴院士已90岁高龄;

2013年,在全国两会上,袁隆平说自己有两大梦想,一是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向全世界;

同年,记者采访彭士禄,88岁的他幽默地说,曾经吃着最苦的苦,干着载入史册的事,他都用最本真的心去面对;

2014年,《人民画报》记者在北京工业大学采访81岁的李京文。致力于中国技术经济研究半个多世纪,他始终以“把事做好”为人生信条。

“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著名核动力专家

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毕生致力于核动力事业,是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中国核潜艇之父”,而他自己却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1951年,彭士禄留学苏联,学成归国就投入到核潜艇的研究论证中。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4.6万个零部件全部实现自主研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3年,彭士禄转入核电站建设领域,被任命为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1987年,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开工,他又被任命为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负责建设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商用核电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彭士禄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引领中国核电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

谢毓元,中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多次根据国家需求转换研究方向,完成莲心碱等天然产物的结果确定及全合成、实现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

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初期,谢毓元主要跟随化学家赵承嘏先生从事中草药的提取和有机物合成,解决了阿托品、后马托品、普鲁卡因等药物的自给问题。1953年完成的普鲁卡因合成工艺,在1965年获中国科学院推广奖。同年,为解决治疗血吸虫病特效药酒石酸锑钾毒性问题,他和合作团队成功研发了二巯基丁二酸,成为第一个被国外公司仿制的中国新药。

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谢毓元曾总结几点经验勉励后学,“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一辈子都要做「八九点钟的太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

经济学家、管理学家

李京文,中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开拓者之一,他曾主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参与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主编中国近10多年来历年的“经济蓝皮书”,并率先对科技进步测度方法展开研究。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57年在莫斯科学习经济学的李京文,记下了当时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嘱托。

留学苦读五年,归国投身建设;中年转换身份,开拓学科领域,并培养了一批学生;年届九十,他依旧每天在家看书,关注最前沿的科技,思考着最新的问题。李京文用追求奋斗的一生,诠释了“一辈子都要做‘八九点钟的太阳’”。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医生,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曾以1960年至1977年间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的经历,震惊国际医学界。

97岁才退休的吴孟超,从医75年,主刀超过1.6万例手术,救治超过2万名患者。临退休前他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别人不敢做的手术他做,有人说万一失败了对名誉不好,他却说:“我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

2021年5月25日,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现场,播放着他生前最爱的《国际歌》,他是一位医生、一名战士、一名共产党员,披肝沥胆,医者仁心。他曾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颁奖会后第二天,他匆匆赶回湖南,回去第一件事,还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为了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的心愿,90岁时,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怀着“禾下乘凉梦”,为了实现“让所有中国人不再餓肚子”这个简单而又艰难的心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我从旧社会走过来,强国富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

郑哲敏出身名校、师从名师、游学西方再归国报效。他研究过地震、核爆,也参与了海洋、环境等工程力学科研。他的研究领域始终着眼于战略性的国家需求,致力于前瞻性、机理性的研究,主张“做科研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郑哲敏被人们称为“驯服”炸药的人。他建立了中国爆炸力学学科。这个因“两弹一星”需求而诞生的学科,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从导弹、火箭所必需的喷管的制造,到地下核爆当量的预测;从潜艇钢板和铜板的焊接,到防波堤的构筑……几十年来,“爆炸力学”解决了很多工程难题,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

2013年,郑哲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尽管在旁人看来,郑哲敏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但他总说自己还不够勤奋,没能做更多的事。他说:“我从旧社会走过来,强国富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猜你喜欢
吴孟超袁隆平杂交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养生之道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96岁院士的养生秘诀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名誉算啥
96岁院士一年仍做两百台手术
袁隆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