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林 朱作明 崔小花 马冬 赵春雨
过去我们说,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才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今天这样的标准还必须加上:穿越疫情、经济和技术的壁垒。现在,我们又再一次站在了周期的起点,新未来、新世界的大门正缓缓开启。当时代赋予了“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限定,如高质量发展、自主可控、共同富裕,揭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致敬,这咆哮的时代!
2021年是大动荡与大起伏交织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健儿出征东京奥运,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升空;这一年,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对楼市、教培、垄断的调控力度和决心。
双减、第三次分配、土地集中管理、学区房整治、反垄断、补税、专精新特……每一个关键词都预示着新旧世界正处于转型交替的阵痛与重生之中。
再一次:站在周期起点
关于周期,股市鼎鼎大名的周期大王周金涛曾经讲过一个经典的段子。
10年前,你在朝阳门巴克莱找了一份工作不是太重要,但10年前在朝阳门巴克莱旁买一套房子真的很重要,因为北京朝阳门的房子10年来涨了10倍。当年100万元买的房子,现在至少价值千万元,一个普通人10年根本挣不到这么多钱。
这就是房价涨跌带来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带来的财富效应,是其他因素难以企及的。
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巴菲特,是因为他出生的1930年,正处于那一轮康波周期的回升阶段,美国的黄金时期,一个漫长的繁荣期给了他很好的发挥空间。连巴菲特自己也说,自己是中了彩票。
资产价格随着周期的变化或涨或跌,行业在周期的波动中起起落落,财富则在不同的口袋中流转。
而现在,我们又再一次站在了周期的起点,新未来、新世界的大门正缓缓开启。
当时代赋予了“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限定,如高质量发展、自主可控、共同富裕,揭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过去我们说,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才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今天这样的标准还必须加上:穿越疫情、经济和技术的壁垒。
预判:新一轮周期启动
曾经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说过:世界发展有多快,你犯错误的概率就有多高。
郭广昌也曾在湖畔大学讲课时说过:任何一家企业都活在周期当中,周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利用好了能助推企业发展,利用不好可能带来生存危机。
因此,越是在周期更替这样慌乱的时刻,我们越要在不断的变动中,找到周期的确定性,并从长周期的确定性中找到短周期的变动逻辑。
2021年经济逐渐走低,一季度经济增长18.3%,二季度快速下降到7.9%,三季度进一步下降到4.9%。面对这样的形势很多人表露出了悲观的情绪,不知道经济下行的底到底在哪里。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些重要引擎,比如房地产和基建都在大幅下行。
周期的影响是如此广泛,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10年就经历一次经济周期,每一轮周期的主导产业、经济地域重心都明显不同。
第一轮周期介于1980-1990年间,这一轮主要是农业经济周期,主导产业是农业,经历这样周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第二轮周期介于1990-2000年间,这一轮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长虹为代表的制造业成为90年代股市的价值股;
第三轮周期介于2000-2010年间,有色金属、重化工和房地产为主要经济模式,煤炭、化工、有色等板块获利,房地产成为居民财富增长的主要模式;
第四轮周期介于2010-2020年间,房地产和化工不断退出,互联网与虚拟经济开始主导经济走势,电商成为了新的造富行业。
2020年后,市场在等待新一轮长周期的出现,谁能够预判下一轮周期,谁就能主宰新的世界。
启航:走在周期之前
分析前几轮周期向我们传递出的信息,我们大致可以推演出下一轮周期的端倪:
第一,中国的经济周期自农业起,历经手工业、重工业、房地产,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对产业进行了不断的升级;
第二,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农村到城镇,体现了逐渐城市化和规模化的特点,顺着这个规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依然会围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升级展开;
最后,中国正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的经济周期也正给世界带来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从落后追赶到逐渐超越,接下来很可能对世界周期起引領性作用。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近年来产业升级的特点,“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一个硬性指标,世界的新一轮经济周期很可能围绕新能源展开,包括风能、太阳能以及储能等行业会产生强大的聚拢效应,包括发电设备、能量转换、新材料、新型电池等细分行业会有更多的机会。
与新能源相关的另一大产业新能源汽车,也会成为新一轮周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事实也证明,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近两年进入了快车道。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经了5次长波经济周期,每轮周期长达50年左右,前5轮周期的经济重心都在欧美,当时的中国几乎丧失了参赛权。而在新一轮的周期里,世界的经济重心很可能从欧美转移到中美,而经过这一轮长周期,中国应该会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一鲸落,万物生。
即便是最不敏感的人,也能感觉到,2021年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变。
针对互联网大平台的反垄断、针对房地产的强调控,针对课外培训行业的疾风暴雨,针对中概股境外上市的规范,还有对医美、奶粉等众多行业的监督……
面对风雨,企业或从容应对、或勉力攀爬,在经济震荡中等待拐点。
悲壮洗牌
要说去年“最难过”的房企,相信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那两个字。
2021年,恒大风波不断。债务危机、财富子公司爆雷、海口8宗地块被收回、房车宝解散,状况频出。
迎接2022年的第一个大雷,又是恒大的。2021年12月31日,一份由海南儋州官方发布的行政处罚书在网上广为流传,该处罚书的主要内容是——“责令恒大在10天内拆除海花岛2号岛的39栋楼”。
2021年,是房企近20年来最寒冷、最煎熬的1年。
这一年,地产高歌猛进的时代彻底终结。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重点22城土地集中出让,房地产税试点进入实操阶段;政策面未有丝毫放松,企业融资端却步步收紧,资金链的压力前所未有,平均每天就有1家房企破产倒下。
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毫无意外,还是提到了“房住不炒”,基本方向不变。同时,“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些方向基本都与之前保持一致。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还提到了一些全新的表述——
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
在“2021年房地产行业的行情真的不太好”的这种态势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实这也意味着旧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房地产行业需要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了。
在这里需要明确,房地产的旧模式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做增量市场的,地方卖地,房企拿地,然后房企再通过高杠杆、高负债的模式,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房地产原本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市场正在由增量转为存量。所以,探寻房地产市场的新增长点就成为当务之急。
至于2022年的楼市走向,这次会议也挑明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在维稳的前提下,楼市大放水不再,未来将是刚需的时代。
重点监管
从阿里、美团的天价反垄断罚单,到反垄断法修订、国家反垄断局挂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制度出台……反垄断之火在2021年熊熊燃烧。
2022年开年的第2个工作日,又有13张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罚单集中公布。2022年1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13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的处罚决定。这13起案件涉及腾讯系的有9起,阿里系2起,京东系和哔哩哔哩各1起,这些企业均被开出了单张达50万元上限的顶格罚单。
新年的第一把反垄断之火,“烧”到的还是平台企业。可见,平台企业依然是2022年的监管重点,数字经济的规范依旧是贯穿今年的主线。
区别于传统行业,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天然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和数据优势,容易形成行业集中的竞争格局,尤其是头部企业,利用优势渗透入不同领域市场具有较大便利。
本次公布的13起案件也是平台企业拓展枝蔓的体现——13起案件中,腾讯、阿里、京东、哔哩哔哩等平台企业收并购、投资领域涵盖了零售、医疗、汽车、IT智能信息系统、动漫、图片剪辑等多个领域,且有数起为平台巨头对于初创公司的收购和投资。
面对平台企业的惊人扩张,国家借反垄断之力对行业集中度进行约束,并对资本扩张的有序性作出底线性规定非常必要。
需要注意的是,反垄断“反”的并非是收并购行为本身,而是“反”未依法申报的程序性违法和通过收并购而涉嫌垄断、限制竞争的行为。
互联网企业需应重点关注在今后的集中交易中,关注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此外,鉴于执法机构在近年对互联网领域过往交易中的追查,也建议互联网企业对过往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抢跑”案件进行梳理和排查,以应对执法机构可能的调查,并在必要时向执法机构进行补报。
行业巨变
艾略特说:“这世界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2021年结束,对教培行业来说,只剩下一声唏嘘。
疫情、双减、裁员、转型、营转非、学转非、转行、疫情……
这一年,在内因和外因交互下,郑州停了9次课,创教培年度之最;这一年,俞敏洪被称作最惨的企业家,股票跌了 90%,市值蒸发超百亿元,退费的学员排起了长龙,1 500个教学点都得退租;这一年,退出K9业务,成为了教育巨头们不约而同的措施,万亿市值灰飞烟灭,几乎给了教培行业“灭顶之灾”,新东方“断臂求生”,好未来“向死而生”;這一年,是教培行业的“告别元年”。
巨变之后,各教培机构纷纷入局素质教育赛道,除了市场体量足够大之外,从用户分布上来看,其与K12用户群体重合度较高。转型素质教育赛道,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挽留既有生源。
除了素质教育外,教培机构还重点关注职业教育赛道。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此外,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于2021年5月14日公布,自9月1日起施行。实施条例落地后,高教+高中集团化办学可行性得到确认。除义务教育、非营利性学前教育外,允许同时举办或实控多所民办学校,消除市场关于民办教育集团化受限的隐忧。
高教公司内生+外延双轮驱动发展路径清晰。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后,教育公平方可实现,教育即将回归本源。
当赛道日渐拥挤,企业该如何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从苹果到谷歌,一众科技巨头都在蜂拥进军造车市场。
专家预测称,2030年,新能源造车市场将达到2万亿美元的巨大空间。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从芯片制造到工程学,巨头科技公司有充分的能力彻底颠覆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的传统汽车行业。
造车四梯队
2021年,造车新势力们打破传统汽车行业,在以燃油车为主战场的形势下,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先来看看造车第一梯队代表:特斯拉。
在全球车企遭遇芯片、电池、各个零部件供应短缺、受限的背景下,特斯拉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为24.13万辆,同比增长73%。2021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交付量更是达到62.4万辆。
去年下半年,特斯拉在官网上线全新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 0首付的融资租赁模式购买车辆。按照方案规划,消费者零首付签订合同后,1-5年内属于租赁期,可灵活选择期限,采用每月分期支付租金的模式使用车辆,租赁期满后需依约重新取得车辆所有权。
这样的支付方式,很适合对车有需求、但存款暂时不够或是流动资金不足的用户。此举无疑是为特斯拉增添左膀右臂。
再来看以“蔚小理”为代表的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第二梯队。
目前,蔚来、理想、小鹏三家公司都已上市,且销量有了质的飞跃。2021年前11个月,几家公司销量屡创新高。去年年初,三家的销售水平还在6 000台左右,到9月,蔚来和小鹏销量首次过万,到了11月,3家销量全部过万。
2022年1月1日,“蔚小理”陆续公布2021年交付量成绩单:小鹏汽车夺得全年交付量冠军,蔚来次之,理想汽车紧随其后。可见,造车新势力的第二梯队丝毫不逊色。
再说以威马、哪吒、零跑为代表的第三梯队。
去年下半年,三者相继传出正在准备IPO的消息。零跑完成45亿元的融资;哪吒获得40亿元的D轮融资;威马有望拿到超5亿美元的D+轮融资。这些密集的融资动作,足以为IPO蓄力。
除了这些汽车界的老玩家,以小米为代表的新入局者已成为造车第四梯队成员。
20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9月1日小米汽车公司正式成立,截至12月已组建了超500人的研发团队,小米汽车计划将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首款车型;同年12月15日,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一男发布汽车品牌“自游家”,正式进军造车领域;另外,华为也以“帮助车企造好车”为由加入造车行业,目前,已帮助车企推出3款车型,提供整套软装系统、汽车的核心供应商等。
從这四梯队的发展动作来看,造车已成为尖刀上的蛋糕,人人都想吃。但火爆的背后,仍存在隐患。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昂贵,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电池寿命、安全性、充电设施均存在问题。一名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新能源汽车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严重,公司购车比例较高等问题都亟待改善。”
时间轴拨回2012年,那时的手机行业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极为相似。当时是苹果和诸多国产手机品牌百花齐放,如今是特斯拉加蔚小理等遍地开花。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拐点已到,2022年将会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扩张。
芯片不可缺
生产一辆汽车至少需要用到上百颗芯片,并且在很多环节缺少一颗芯片,都会导致无法继续生产。
2021年,困扰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就是芯片短缺。甚至因为芯片短缺的问题,导致很多汽车厂商产能受限,销量下滑。而芯片短缺的根本原因又跟疫情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如今全球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前提下。芯片短缺的问题或将长期存在。
最近有媒体报道,今年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的累计半导体芯片订单已经超过半导体芯片的产能。更有数据表明,全球主要汽车的半导体累计订单超过明年半导体产能高达30%,汽车半导体企业正在接受2023年的订单。
目前,各个汽车厂商,正在想办法使用通用型的芯片,如特斯拉、现代汽车、丰田等正在用通用芯片替换定制芯片来确保供应灵活性,从而缓解芯片短缺的情况。
但,高性能半导体芯片依然处于长期短缺的状态,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制造。从刹车传感器到动力转向再到娱乐系统,都离不开芯片。现在各个领域的玩家都想拼命挤进该赛道,可玩家们却忘了,芯片从不缺发起者,而是缺技术人才。
在供给端,台积电等代工厂早已昼夜不停地开动生产线,但仍无法解决短缺问题。台积电已经多次上调支出预算,预计未来3年内将投入创纪录的1 000亿美元,以扩大产能;英特尔也宣布斥资20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2家芯片工厂;三星电子计划在2030年之前投资约1 160亿美元,以实现半导体生产能力的多元化。
巨头独霸的代价就是芯片涨价,因此远水解不了近渴。
人才短缺是整个半导体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半导体行业饱受“缺芯”之苦,但“缺芯”的实质还是“缺人”。
如今,国产芯片供应商迎来了一片蓝海市场,但要与传统的汽车芯片巨头竞争,进入汽车供应链体系,也面临不少门槛和挑战,向上的赛道拥挤而竞争激烈。
国内芯片供应商应该抓住时间窗口,全力冲刺。尽可能把握上下游的客户,加快产量和产品上车。同时培养更多符合芯片技术的人才,实现引领与超越。
2022年,很可能出现国内芯片的头部企业,让我们拭目以待!
科技的发展是为更久远的未来蓄力,让大家拥抱更多可期盼的领域。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折射出从前中国病患因买不起天价药而支离破碎的家庭和窄小的生存缝隙,也让我国从前贫瘠的创新药行业的折角缓缓展开。
开拓新药是极需要勇气的。
医药界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一款创新药的问世,往往需要耗费10年时间,投入至少10亿美元,周期长,风险大。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大量资金堆砌,才能让创新药最终发酵出造福整个世界的萌芽。
好在中国医药市场正在向创新驱动的市场转变,2021年有27款国产创新药上市,创下新高。在新冠肺炎病毒并没有完全被制服的当下,我们仍旧可以对创新药行业怀抱着期待。
这并不是空谈。
创新药的底气
近30亿美元,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品种创新药物在国际市场上的授权交易金额。
2020年9月,美国生物制药巨头艾伯维公司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天境生物达成授权协议,天境生物将授权艾伯维在全球开发和销售该公司的一款CD47单抗药lemzoparlimab(TJC4)。
这项授权协议刷新了中国创新生物药的对外交易纪录。在过去,国产创新药在国际市场卖出天价基本不可能,而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却能救人于水火。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更是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随后中国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同样被列入这一清单。
中国医药企业的实力和底气也让资本对其多有期待。2021年,共有38家医药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34家药企成功赴港上市。
而这一切还要归功于2015年发布的一份文件。在此之前,我国医药市场主要以仿制药开发为主,上市的同类药物数量多,并且质量参差不齐。
彼时《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出台,该文件的核心为鼓励药品创新发展,推进药品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急需。自此,我国掀起了创新药潮。创新医药的春天也在2017年紧锣密鼓地到来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明确要求为促进药品医疗器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满足公众临床需要,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
时下,政策、产业、人才、资本四要素都已齐备,无论是临床试验的申请数量,还是新药获批数量,均在节节攀升。而疫情迟迟不落幕,国家还会持续倾注更多资源到创新药领域,今年,创新药领域成果大有可期。
“专精特新”的春季
除了创新药领域,所有“专精特新”企业都值得我们期待。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
去年9月3日,为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注册成立。该平台可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融资,有效解决这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不大、研发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偏低等原因造成的融资难的问题,引导资本向创新领域倾斜。
经过2021年的沉淀,“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拥有适合生长的土壤,今年结出的成果自然值得期待。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表示,2022年将新培育3 000家左右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中央财政重点支持5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
有基金经理认为,“从估值体系看,未来10年‘专精特新的估值体系,比过去30年消费品的估值体系会更加稳定,因为客户的粘性、需求的确定性、供给格局演绎的可分析性都要更好,稳态的可持续更强,是真正集时间壁垒、可靠性壁垒于一体的资产。”
根据工信部相关文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而目前我国芯片、光刻机等领域正是因为缺少关键零件或材料而被扼住发展的咽喉。只要短板和空白被填补完整,那么我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才能越走越稳健。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5成年研发投入超1 000万元,超6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7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在多个领域‘补短板‘填空白。”“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智”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2年,变量和未知依旧大量充斥着整个世界经济赛道。我国传统产业随着从制造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过程中,经济会经历一个缓冲过程。但科技的发展是为更久远的未来蓄力,让大家拥抱更多可期盼的领域。
春天,我们播下期望。不仅是2022年,在更遥远的未来,丰收的篮子都将满载而归。
推动人类进步最强大的力量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推广。
2021年,新冠疫情一波三折,仍笼罩着人们的生活和各行各业,复苏未至,凛冬仍续。
片刻的安稳在今年是奢侈的,如果用一个主题来概括2021年,那一定是:动荡。
故事层出不穷,意外如影随形,喧嚣从未停歇。在动荡中,旧秩序被打破,新规则在建立。
科技行业也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摸索着新的出路。
一些科技产品体验变得复杂、有的科技公司遭破产、降薪、裁员……曾让这个行业与众不同的信念——为人们带来更富有成效的生活和更美好社会——在这一年似乎也逐渐消失了。因垄断和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科技巨头们迎来最强监管风暴,纷纷自查自省。新概念热潮一个接一个,场景从虚拟世界说到了火星,科技创业者和从业者们持续地再书写让人信服的新故事。
2021年在中国科技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而深刻。
政府部门持续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在具有战略性的项目管理上探索新机制,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在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中安排“赛马”攻关项目。启动颠覆性技术专项,积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大范围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
腾飞的5G
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1年6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96.1万个,《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到,目标2023年底拥有5G基站288万个。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已开通基站达528万个,基站总数位居全球第一。
芯片方面,紫光展锐宣布第二代5G芯片平台唐古拉T770、唐古拉T760实现客户产品量产,采用台积电6nm的EUV先进制程,成为了全球首个成功回片的6nm芯片平台。此外,第二代平台拥有完整的5G主平台套片,可选配的5G射频前端套片等多达十多颗,每颗芯片均已达到量产标准。
技术方面,紫光展锐携手中国联通研究院研发的全球首个5G模组多切片方案,该方案将原来需要终端侧承担的URSP数据解析、PDU会话建立、TD与具体切片的映射、以及策略路由的配置等过程,集成在模组内部完成,大幅降低终端侧的开发和投入。
奔向元宇宙·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2021年3月,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5月,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表示公司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企业元宇宙”。
英伟达宣布推出全球首个为元宇宙建立提供基础的模拟和协作平台,同时,字节跳动斥巨资收购VR创业公司Pico。10月28日,美国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宣布更名为“元”,来源于“元宇宙”。12月21日,百度发布的首个国产元宇宙产品“希壤”正式开放定向内测,用户凭邀请码可以进入希壤空间进行超前体验。
目前元宇宙的热度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现阶段元宇宙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面临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层面的限制。“元宇宙”从概念到落地实现架构,还会经历一个过程,2022年,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科技向善·保护隐私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新法对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跨境传输、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权利、信息处理者的义务、监管部门职责以及罚则等作出了全面的规定。
其中明确: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公民信息权益的维护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手机厂商也通过技术创新,为用户构建起了全方位的隐私保护机制。苹果公司为许多苹果用户发了一封邮件“Apple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做好准备”。 OPPO公司发布了《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VIVO正式面向全球发布《Origin OS 安全白皮书》,向用户和行业更透明地展示VIVO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思考。荣耀遵循最小化、身份匿名、透明可控、安全保护、端侧处理5大隐私保护设计原则,率先为消费者打造全维度的隐私安全防护体系。
星辰大海·太空夢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成为 “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9月17日13时 30分许,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
7月,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搭乘 “团结号”于11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上空发射升空,两名飞行员驾驶了这艘载有亿万富翁创始人和3名维珍银河员工的飞船在距地面约15千米的高空被释放后,启动了其火箭发动机,并在加速到超过音速后爬升到太空边缘。一周后,贝索斯与弟弟马克·贝索斯、前NASA女宇航员候选人华莱士·芬克、荷兰青年奥利弗·达门一同搭乘名下蓝色起源公司研制的“新谢泼德号”飞船进入太空,在失重环境下停留约3分钟后返回地球。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及其助手平野阳三已搭乘“联盟MS-20”号飞船返回舱。优步旗下公司还耗时8小时,向日亿万富翁前泽友作送“太空外卖”。商业载人成功飞天,意味着太空旅游时代的到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首中国百年征程,科技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连特斯拉CEO马斯克也不禁赞叹:“中国取得的经济繁荣确实令人赞叹,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我鼓励大家都亲自去看看。”
2022开启,如同这个万花筒似的世界一样,科技圈将会持续发生着各种事情,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这个所处的世界。
HarmonyOS 2、Windows11操作系统、全球首个5G调制解调器到天线解决方案……科技界在过去不断刷新着好消息,新产品、新品牌、体验式消费、元宇宙等新概念新思维席卷而来,也在不断冲击着彼此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