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坦桑尼亚村级示范的增产效应评价

2022-02-16 01:09王骞王楚桃JeromeJonathanMghase黄乾龙管玉圣BarnaasJustoSittaMosesMaximilianHella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增产增收坦桑尼亚栽培技术

王骞 王楚桃 Jerome Jonathan Mghase 黄乾龙 管玉圣 Barnaas Justo Sitta Moses Maximilian Hella

摘 要 由于种植习惯、水利设施、栽培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因素,雨养种植仍然是坦桑尼亚当地最普遍的水稻生产方式,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进程缓慢。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实施“中国农业技术惠坦行”项目,送技术进村,让农户亲身体会和感受实践效果,这种推广方式易于被当地广大农民接受,“村级示范”已成为这些年中国专家在非洲示范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模式。在4个农业村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示范中心推广的高产栽培技术与当地传统直播种植相比较,灌溉生产平均可增产4.95 t·hm-2,经济收入增加103.54%以上,雨养种植平均可增产4.31 t·hm-2,经济收入增加62.21%以上;灌溉生产配合高产栽培技术,是坦桑尼亚水稻增产增收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 援助非洲;坦桑尼亚;水稻;栽培技术;村级示范;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1.004

我国于1965年3月开始派出专家组到坦桑尼亚规划援建鲁伏水稻农场,本着“一边建设、一边试种、一边生产”原则,种植水稻取得成功。随着生产技术的熟化和改进,产量不断提高,每667 m2产量达477 kg。接着又为坦桑尼亚援建了乌本加水稻农场、姆巴拉利机械化农场、鲁德瓦剑麻农场等,为坦桑尼亚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粮食增产,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起到了助推作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在当地越来越受到重视。

1  背景

为引导和扶持农业“走出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农业部设计了新的援助模式——援非农业示范中心。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2010年建成后,以平台式援建项目开启了新的技术合作模式。中国专家在坦桑尼亚示范推广农业技术10多年来,传播了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并通过改进技术满足了不同种植户的生产需求,农户也主动融入到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践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为当地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稻生产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农户非常乐意参与水稻技术的学习实践及示范推广。

为了让更多中国农业技术通过示范中心向坦桑尼亚转化,惠及更多的坦桑尼亚农户,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从2015年开始依托示范中心实施“中国农业技术惠坦行”项目,农户从中学习实践了多种先进实用技术,切实为他们实现了增产增效,农户对中国技术有了深刻认识。该项目从Morogoro省Dakawa镇开始实践,以示范户和示范村为主,示范推广以水稻高产栽培为主的现代农业技术。2018年开始,这些新技术逐步推广到Zanzibar、Pwani、Mwanza、Simiyu、Mbeya等省,为促进小农户增产增收起到了良好作用。2021年,在疫情防控還没有完全解除的情况下,示范中心适度缩小试验示范区域,重点在Morogoro省开展村级技术示范。

2  试验示范安排

2.1  地点选择

选择坦桑尼亚粮食主要产区Morogoro省,在Mvomero地区Dakawa镇4个农业村设8个示范点,包括Wami Dakawa、Wami Luhindo、Wami Sokoinet和Kwa Muhuzi村,每村2个示范点。其中,Wami Dakawa和Kwa Muhuzi村为灌溉生产示范,采用引水灌溉生产;Wami Sokoinet和Wami Luhindo村为雨养种植示范,依靠天然降雨种植。该区域降雨量800~1 400 mm,试验点海拔320~360 m,地势较为平坦,少数位置有缓坡。土壤为风积土、冲积土或崩积土等沉积物所组成的淋溶土,比较肥沃,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2.2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Txd306(Saro5),由坦桑尼亚农业部Chollima研究所培育,株高95~100 cm,生育期125~130 d,产量5~7 t·hm-2,适应中低海拔雨养种植或灌溉生产,是坦桑尼亚主推水稻品种。据调查,该品种在坦桑尼亚种植面积最大,在莫罗戈罗省大部分区域,当地农民采用传统习惯的雨养种植,正常年份普遍产量4.0 t·hm-2左右;在灌溉生产条件下,采用中国高产栽培技术,一般产量7.0 t·hm-2左右。

2.3  试验设计

面积:按照“一村二点”试验设计,“以点带村”方式,达到示范推广新技术目的。每个试验点1英亩(4 047 m2),以村为管理单元,每个试验点的生产实践严格遵守中国专家指导,由本村生产小组组织实施,村干部牵头,每个生产小组选15位农民参与生产过程。

施肥:以尊重当地种植习惯为前提,生产过程尽量轻简化。秧田分两次施用150 kg·hm-2尿素(二叶一心“断奶肥”和移栽前5天“送嫁”肥各一半);大田生产施肥将当地传统习惯的一次性施肥调整为三次:基肥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60.7 kg·hm-2,分蘖肥施尿素24.3 kg·hm-2,抽穗扬花期补施尿素6.1 kg·hm-2。

育秧:采用湿润育秧,每公顷预备494 m2秧田和29.6 kg种子。晒种 1 d、浸种24 h、催芽24 h之后播种。苗床规格为厢面宽+沟宽2 m,沟深30 cm,按用种量播种。

除草: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对苗床及时除去杂草1~2次;大田除草共2次,第一次除草在秧苗移栽1个月后的分蘖期,第二次除草和除杂在秧苗移栽2个月后的拔节孕穗期。

3  示范效果

3.1  产量表现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田,稻谷长势表现良好,产量高。根据收割后村民小组测产结果,雨养种植示范点Wami Sokoinet和Wami Luhindo村的单位产量均值达到8.31 t·hm-2水平,最高产量Wami Luhindo村示范点达到8.60 t·hm-2;灌溉示范点Wami Dakawa和Kwa Muhuzi村的单位产量均值达到8.95 t·hm-2,最高产量Wami Dakawa村达到10.08 t·hm-2(见表1)。

采用中国高产栽培技术后,不论雨养种植,还是灌溉生产,产量都比传统种植增加,不同生产条件增幅不同。试验示范结果与调查数据表明,高产栽培技术在传统雨养种植和灌溉生产种植上采用,至少增产30%以上。其中,雨养种植生产受气候降雨等条件影响,变化较大,产量波动大,增幅更大,但“靠天吃饭”,产量不稳定。

3.2  投入成本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Wami Luhindo和Wami Sokoinet村没有灌溉设施,仅有放牧和引水灌溉共用的山坪塘,主要依靠自然降雨种植,每公顷在种子、肥料、农药、耕地、插秧、管理、杂工、收割、晾晒入库和包装方面投入的成本分别为7.41、54.36、14.83、19.77、29.65、14.83、14.83、24.71、9.88、7.41万先令,每公顷总成本共计197.68万先令;Wami Dakawa和Kwa Muhuzi村处于该区域一个灌溉计划项目,有条件进行灌溉生产,每个生产季节每公顷需缴纳水费27.18万先令,即每公顷总成本共计224.86万先令。

3.3  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灌溉生产每公顷最高可实现毛利298.99万先令,平均每公顷实现毛利240.30万先令;雨养种植每公顷最高可实现毛利204.85万先令,平均每公顷实现毛利191.50万先令。即同样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灌溉生产比雨养种植增收平均高出25.48%。与农户传统雨养种植(每公顷毛利118.06万先令)相比,灌溉高产栽培获利增长103.54%,雨养高产栽培获利增长62.21%,灌溉生产具有很大优势。

3.4  农户看法

1)产量和经济性。试验设计有田间观摩活动,农民实地参观了中国技术示范效果。其间安排有低产和高产农民的互动交流,鼓励双方相互借鉴经验。大家认为,雨养种植区域采用中国栽培技术,增产幅度大,收益可观;灌溉生产采用中国栽培技术,增产幅度更大,收益更可观。通常认为,高产栽培用在灌溉生产和雨养种植上,就算管理上再粗放些,比傳统雨养生产至少增产30%以上。

2)雨养种植。在Wami-sokoine和Wami-luhindi两个村雨养种植示范,依靠天然降雨生产,农业推广员组织131位农民参加现场观摩,见证水稻的群体结构,现场农户对增产技术赞不绝口,眼见为实,印象深刻。但是他们始终对降雨存在担忧,因为当地雨季降雨变数大,无雨则可能颗粒无收,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投入风险大,这也是农户长期保持传统雨养种植、粗放管理的主要原因。

3)灌溉种植。在Wami-dakawa和Kaw muhuzi两个村灌溉生产示范,农业推广员组织87位农民参加现场观摩,这两个村具有水利设施,依靠引水灌溉,生产条件优越,是采纳高产栽培技术的先行实践者。他们率先采用示范中心的高产栽培技术,这些年来,两个村的多数农户采用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已实现脱贫。

4  小结与讨论

1)本次村级示范结果表明,示范中心推广的高产栽培技术与当地传统直播种植(传统直播种植产量按4.0 t·hm-2计)相比较,灌溉生产高产栽培平均可增产4.95 t·hm-2,经济收入增加103.54%以上,雨养种植高产栽培平均可增产4.31 t·hm-2,经济收入增加62.21%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所以灌溉生产配合高产栽培技术,是坦桑尼亚水稻增产增收的最佳方案。目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坦桑尼亚得到广泛认可,有灌溉条件或雨季降雨稳定的区域,基本都采用高产栽培技术。

2)坦桑尼亚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传统雨养种植,其原因在于制约因素较多,除了缺乏水利设施外,还有家庭没有财力支付前期肥料和人工投入,也有担心降雨不稳定导致风险不可控而不愿投入。但无论如何,农户们和农业推广员都希望示范中心今后更多地开展生产示范和交流互访活动,也希望示范中心实施的“中国农业技术惠坦行”项目长期坚持下去,每个示范村增加示范田数量,以便鼓励更多村民参观学习和应用中国技术。他们还希望多选派农业官员去中国了解更多水稻生产知识技能。

收稿日期:2021-10-17

基金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中国农业技术惠坦行”项目。

作者简介:王骞(1969—),男,重庆綦江人,硕士,高级农艺师,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农业推广和国际合作研究。E-mail:84847935@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136808837@qq.com。

猜你喜欢
增产增收坦桑尼亚栽培技术
一个小奖品
福建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殖技术
梨树县发展农业机械化凸显成效
两中国人因走私象牙被坦桑尼亚判刑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