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瑞,刘 颖,刘 超
(1.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91)
隔代照料是祖辈对孙辈承担主要抚养和照料责任的统称。一些年轻父母或因工作原因,或因家庭原因把孩子的主要抚养责任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此种状况在中国普遍存在。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外)祖父母照料的占儿童总数的60%~70%,其中30%的儿童是直接放在(外)祖父母家里接受照料(1)数据来自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数据http://www.crca.cn/index.php/19-life/27-2015.html。。照护方式的不同对儿童以及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继而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表现。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高,高质量的早期抚育投资远大于后期干预的作用,并能提高成年后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1]。儿童早期的照料也会对其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持久影响[2]。照护主体不同,其养育方式、教育思想、行为习惯和对孩子的溺爱程度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导致儿童以及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外在表现的差异,因此有关隔代照料对儿童以及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非认知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其形成依赖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感觉和行为。非认知能力对青少年的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及其成年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个体行为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的能力。非认知能力形成与家庭照料方式密不可分,隔代照料作为家庭照料的一种形式,直接关系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环境,进而影响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形成。本文写作的主旨在于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相比于父母照料的儿童,祖父母隔代照料是否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存在不良影响,这一不良影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隔代照料具体影响哪些非认知能力?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解答希望在尽可能不改变现有照料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隔代照料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提供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研究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具体影响,本文从非认知能力的指标构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隔代照料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找到隔代照料、家庭教育以及非认知能力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对本文的研究主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在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中,“能力”更多地指向“认知能力”,而非认知能力往往被忽视。随着认知能力的解释力不足,Bowles提出,人力资本模型中的“能力”不能只局限于“认知能力”,还应包括“非认知能力”[3]。以Heckman为代表的新人力资本理论对非认知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和研究,扩展了非认知能力的内涵。非认知能力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感觉和行为,其所包含的坚持不懈、人际关系、动机等性格特征,对教育成就和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影响[4]。非认知能力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个体非认知能力越高,自我效能越高,也越有信心、越有动机和决心迎接困难和挑战。另外非认知能力对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逆袭有正向作用[5],对社会行为和劳动市场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对于非认知能力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指标构建也呈现出多样化。Durlark等人使用社会和情感技能、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问题行为、情绪障碍等指标测度非认知能力[6]。另外被广泛接受的测量非认知能力的量表还包括罗特的内外点控制量表、罗森堡的自尊量表等。雷万鹏和李贞义从学习毅力、开放性、消极情绪性、交往能力和学校适应五个维度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进行测度[7],王慧敏等则从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两方面测度非认知能力[8]。除了以上指标外,“大五人格”也是现有国际上不同学科之间测度非认知能力比较常用的指标,其从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和亲和性(agreeableness)五个方面对非认知能力进行测度。考虑到“大五人格”蕴含着多样化的特点和复杂的人格特征[9],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现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借鉴“大五人格”法构建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衡量指标。
影响非认知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对塑造青少年的性格、培养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载体,是青少年构建健全人格开始的地方,家庭教育在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0]。随着对非认知能力的关注日渐增多,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 家庭教育对非认知能力的获得有显著影响,家庭阶层地位和父母文化资本投入有助于子女能力的形成[11,12]。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氛围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特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非认知能力。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能力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父母与青少年的亲子互动交流过程中,孩子在与父母的接触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家庭环境的隐形教育。除此之外,家庭结构也是影响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两代同住的家庭比三代同住的家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形成。三代人同住,家庭成员较多、关系复杂,教育观念容易产生冲突,再加之部分(外)祖父母的溺爱,于是不利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形成[13]。
隔代照料是指由祖辈替代父辈来培养第三代的照料方式,其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父母常年外出,孙辈完全托付给祖辈,由祖辈独立照料;另一种是由父辈和祖辈共同照料,但由于父母白天工作,儿童主要由祖辈照料的抚育方式。随着当前社会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多,隔代抚育这种逆反哺的代际模式越来越普遍。隔代照料相对于亲子照料而存在,二者共同构成家庭照料的主体。正缘于此,隔代照料的状况、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照料蕴含着丰富的福利效应,对缓解年轻父母的育儿压力、实现劳动时间的代际转移、提高人口生育率和社会再生产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正向功能。
然而由于照料双方的特殊性以及照料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国内研究隔代照料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方面存在一些争议。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认为隔代照料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农村儿童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父母的缺位以及隔代照料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农村儿童在认知、情感、道德、性格、能力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14]。隔代照料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由小学时期的眼光朝内认识内在的自我,到了初中时期眼光朝外认识外在的事物,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15]。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无论是隔代照料还是与父母同住,隔代照料下的儿童在语言能力、执行功能上的表现与亲子抚养下的儿童同样好,只有心理水平的发展相较于亲子抚养低,因而隔代照料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16]。韦敏认为隔代照料的方式会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造成儿童行动的独立性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17];徐炜芸等研究表明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低、过分溺爱孩子等因素,隔代照料对幼儿的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18]。总体来说,研究者认为在隔代照料过程中消极影响居多。其原因多为隔代照料者“重养而轻育”,祖辈一代更加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纵观现有文献,国外的研究领域多为隔代照料对人力资本积累和对成年后劳动收入和经济地位取得的影响,且由于国外的现实状况、教育理念与中国存在差异,其研究无法直接进行迁移,因而国外的隔代研究对于中国本土青少年发展的借鉴意义有限。国内隔代照料研究自“二胎政策”出台后变得密集起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隔代照料本身的现状、隔代照料的人口福利分析以及隔代照料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等方面。国内现阶段关于隔代照料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为定性研究,偏向于定性的描述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定量研究隔代照料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方面的文献较少。本文认为研究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剖析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其影响机理,有助于为相关家庭儿童照料方式选择提供理性思考,同时助力青少年能力水平的提高。
人力资本是指包括学习、语言、认知和社会情感在内的多方面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认知能力,也包括意志力、决策力和责任感等非认知能力[19]。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照料方式的不同导致家庭对子女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青少年能力形成阶段离不开家庭的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都影响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因此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可通过不同照料方式的家庭对青少年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进行解释。
人力资本投入数量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用于提升儿童人力资本水平的投入的多少,包括时间投入和物质投入。一般情况下处于隔代照料中的青少年其获得的来自家庭的人力资本投入较少。由于祖父母一辈的精力有限,在孙辈教育和陪伴上投入的时间相较于父母少,加之祖父母一辈的勤俭习惯,都会导致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所接受的人力资本投入数量低于由父母直接照护的青少年。物质投入方面,隔代照料青少年参加兴趣班、辅导班、文娱活动等各种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低于亲子照料者,减少了隔代照料青少年与外界新事物接触的机会,从而影响到青少年的日常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自身兴趣爱好的形成、创新潜能的挖掘、以及自信心的提升,从而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除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外,由于祖父母一辈的教育思想落后,大多数隔代照料青少年从祖辈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质量低于亲子照料者,同样会对部分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产生负向影响。人力资本投入质量即家庭照护方式的有效性,人力资本投入质量越高,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效应就越大,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反之则不利于青少年能力形成。父母外出打工,祖辈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对孙辈进行高质量地抚育,造成隔代照料下人力资本投入的质量低于父母直接照料者[20]。相较于隔代照料的家庭而言,亲子照料家庭的父母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怀和更有效的陪伴。父母可以随时帮助青少年解决疑难问题,可以更好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领青少年参加文娱活动和创新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启发。父母的陪伴和参与对促进子女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21]。在青少年误入歧途时,父母的批评教育会更为严苛,而且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道路,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情绪稳定性等非认知能力。以上都是父母照护的优势所在,而祖辈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精力不足、对外界的认知不全面等因素,祖父母一辈对青少年的照护“重养而轻育”,忽视青少年心理和兴趣、能力方面的建设,从而不利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假设:
假设1:隔代照料不利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形成。
假设2:隔代照料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形成。
本文的数据来自河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河北省邯郸市X县五所中小学校开展的一项调研,受访者包括中小学生、主要监护人(包括父母或祖父母)以及部分教师。课题组成员先后向五所学校的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共回收学生问卷2322份、家长问卷 2274 份。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基本信息、家庭状况、学业成绩、人格特质等相关信息,可以很好地用来研究青少年的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本文主要使用家长问卷,这是因为选取的指标多为主观评价性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学生自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因此本文数据尤其是非认知能力指标主要来自对家长的问卷调查。
本文研究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依据研究目的对本文的各变量进行以下设定。
1.被解释变量: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借鉴目前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大五人格”法,构建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衡量指标。将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亲和性(agreeableness)作为非认知能力的代理变量,非认知能力的值为五大非认知能力数值的加总,取值范围为0~5。非认知能力变量的具体解释和对应问卷的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非认知能力的指标以及解释
2.核心解释变量:青少年的照护方式。本文将青少年的照护方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对应问卷中的“孩子目前主要由谁来照料?”这一问题,对于不同的回答进行赋值。由父母直接照护的赋值为0,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进行隔代照料的赋值为1,由其他亲属或者非亲属照护的样本量只有22个,样本较少,因而归入隔代照料中(2)把这22个样本删除并不影响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3.控制变量。借鉴于爱华等[22]对控制变量的设置,本文选取学生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学校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性别、当前居住地、学习阶段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影响,因而在青少年个体特征方面,选择性别、当前居住地、学习阶段等作为控制变量。在家庭特征方面,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兄弟姐妹数量都会影响家庭对于青少年照护的质量,继而影响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因而选取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兄弟姐妹的数量作为控制变量。青少年所在学校是否为寄宿制以及学校的性质(公立还是私立),直接关乎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间接影响青少年受教育质量以及能力的形成,因此也应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回归方程。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取学生性别(女=0,男=1),当前居住地(县城及以上城市=0,乡镇、农村=1),成绩位于班里哪个阶段(下游=1,中游2,上游=3),是否上课程辅导班(否=0,是=1),所在学习阶段(小学=1,初中=2 )作为个体特征控制变量。
选取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1,高中/中专/职高=2,大专及以上=3),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1,高中/中专/职高=2,大专及以上=3),兄弟姐妹的数量(没有=0,1个=1,2个=2,3个及以上=3)作为家庭控制变量。
选取学校的类型是否为寄宿制(是=1,否=0),学校的性质(公立=1,私立=0)作为学校特征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见表2。表2显示,隔代照料的青少年在性别、学习成绩、是否上辅导班、所在年级、父亲受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与亲子照料个体并无明显差异。与亲子照料者相比,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更可能居住在乡镇农村、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有更少的兄弟姐妹、更可能上寄宿学校以及私立学校。
表2 控制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
本文研究隔代照料是否会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基准回归对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等五大非认知能力采用Logit估计方法,对非认知能力采用OLS估计方法,计量模型如下:
Noncogi=α0+α1Carei+α2Xi+μi
(1)
(1)式中,Noncogi表示青少年i的非认知能力;Carei表示青少年的照料方式,取值为 0代表由父母亲直接照料,取值为 1表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照料;Xi为控制变量,包括青少年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变量,α0、α1和α2为回归中的待估参数,μi为随机扰动项。将总的非认知能力和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严谨性和亲和性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考察不同照料方式对青少年五大非认知能力的具体影响。
为缓解样本选择偏误,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解决样本选择偏误问题。父母选择是否外出工作以及青少年的照料方式并不是随机的,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在识别照料方式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过程中,会存在样本选择偏误问题,采用Logit模型可能会产生估计偏差,进而影响识别效果。因而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采取倾向得分匹配(PSM)计算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 treatment effect),可以较好地降低样本选择偏误。
根据青少年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学校特征估计其接受隔代照料的概率,计算倾向得分(propensity score),基于倾向得分寻找反事实控制组,并与处理组相匹配。本文采用 Logit 模型来计算青少年接受隔代照料的倾向得分Pr(Carei|Xi),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反观中国,虽然外向型经济受到严峻挑战,持有的外汇储备及对外投资也受到影响,但在这种复杂形势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统筹兼顾,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一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启四万亿投资计划拉动内需,在基建、民生等领域投资拉动作用显著;针对企业经营困难和外需萎缩,实施结构性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负担。二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再贴现率,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升防风险能力。
Pr(Carei|Xi)=exp(βXi)/[1-exp(βXi)]
(2)
(2)式中,左侧为给定Xi的情况下青少年隔代照料的概率,右侧表示Logit分布函数,β为特征变量的系数。根据已匹配的样本计算平均处理效应(ATT),ATT表示处于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与其假设其由父母直接照料状态下的非认知能力的差值。针对本文,ATT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表3报告的是非认知能力各指标以及依据照料方式分组的非认知能力描述统计结果。隔代照料样本的非认知能力的综合指标平均为3.5425分,父母照料下样本的均值为3.8749分,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的非认知水平要低于父母照料的青少年。同时,隔代照料的子女在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严谨性、亲和性方面的表现均低于由父母直接进行照料者,其中情绪稳定性和亲和性的差异比较大,分别为0.0949和0.09。从描述统计的结果看,不同照料方式下的青少年在五大非认知能力方面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表3 非认知能力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4报告的是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回归结果。回归中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变量,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表4 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
回归(1)结果显示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加入控制变量后所得的基准估计结果显示,与父母直接照料相比,隔代照料使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平均下降0.1968分,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隔代照料的照护主体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与较年轻的父母存在差异,再加上祖辈身体素质下降、精力不足,重养而轻育,其对孙辈能力培养方面的缺乏关注,造成孙辈非认知能力发展不足。此外,祖辈对青少年的溺爱也是影响青少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也会造成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得分较低。
回归(2)到回归(6)为隔代照料对青少年大五人格所反映的非认知能力的具体估计结果,结果显示被隔代照料的青少年在外向性、情绪稳定性以及严谨性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母直接照料者。与父母照料者相比,隔代照料使得青少年外向性降低7.12个百分点、情绪稳定性降低5.71个百分点、严谨性降低7.8个百分点。祖辈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相对简单,对儿童的情感、品质、习惯、个性品质的教育不够重视[23]。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缺少父母陪伴,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较少,致使青少年儿童内心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感,对外界往往产生恐惧心理,由此更可能表现出内向性的非认知能力。祖辈抚养的孙辈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问题行为[24]。由于祖父母一辈对孙辈特殊的溺爱情感,对其多变的情绪管理较少,再加上部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祖父母的管教逆而行之,使得孙辈在情绪控制方面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自控能力,因此被隔代照料的青少年情绪稳定性低于父母照料者。长时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成长阶段缺少父母的监督和引导,隔代照料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表现较低,自律、责任感、条理性表示的严谨性非认知能力得分较低。
隔代照料青少年的开放性和亲和性得分也低于父母照料者,但估计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控制变量方面,男生比女生非认知能力得分高。同胞数量通过影响个体的外向性来影响非认知能力,有兄弟姐妹的个体非认知能力表现高于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与非认知能力正相关,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学生非认知能力得分高于私立学校学生。
表5 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PSM估计结果
与基准估计结果相一致,隔代照料降低了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较父母直接照料者非认知能力平均低0.2497分。回归(2)到回归(6)显示,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在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严谨性等非认知能力表现低于父母照料者,开放性和亲和性得分也较低,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结果与基准估计相一致,假设1被证实。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产生负向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因群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为回答上述疑问,表6给出了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性别、居住地以及学习阶段的异质性分析结果。青少年性别不同,导致其性格、行为习惯以及对不同照料方式的适应性不同;城乡差异使得青少年成长环境不同,教育主体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理念和日常活动都存在差异;青少年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其非认知能力的形成阶段不同,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异质性研究有助于丰富本文的研究结论。
表6 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1.按性别进行异质性分析。表6回归结果显示,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男孩。祖辈隔代照料的男孩其非认知能力综合得分以及外向性、情绪稳定性、严谨性都显著低于父母照料下的男孩。中小学女孩接受隔代照料,只有情绪稳定性在10%的显著水平上低于父母照料者,对其他方面的非认知能力以及非认知能力综合得分影响不显著。
可能的解释是男孩天性调皮,需要监护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父母直接照料下,父母对男孩的管理会更为严格,隔代照料下祖辈出于自身监护精力和监护能力的约束,对孙辈的约束力较低,再加上隔代溺爱造成孙辈男孩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致使其严谨性、情绪稳定性等非认知能力表现较低。与男孩不同,女孩往往生性温和,环境适应能力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不同照料方式对其影响较小。
2.按城乡户籍进行异质性分析。户籍异质性表明隔代主要对城镇户籍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城镇户籍学生接受隔代照料在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严谨性三类非认知能力表现低于父母照料者,非认知能力综合得分也显著低于父母照料的个体。农村户籍学生接受隔代照料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显著低于父母照料者,其他四类非认知能力以及非认知能力综合得分与父母照料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户籍异质性可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是城镇家庭相较于农村家庭更重视子女能力的培养,在子女素质能力扩展方面倾向于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物质。城镇家庭子女如果由祖辈隔代照料,祖辈在孙辈素质能力提升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物质往往少于城镇父母,因此隔代照料对城镇家庭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相比于城镇家庭,农村家庭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能力培养,无论是父母照料还是隔代照料,在青少年素质能力方面的投入都不高,因此隔代对农村家庭青少年的负向影响低于城镇家庭。另一方面农村生活环境单一,无论是父母照料还是隔代照料,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限于封闭的村庄,其接触到的日常生活并不丰富,生活领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照料方式成长下的青少年在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和亲和性方面的非认知能力表现并无显著性差异。
3.按学习阶段进行异质性分析。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学生,接受祖辈隔代照料的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低于父母照料者。由于初中阶段隔代照料的个体很可能小学阶段也处于隔代照料状态,累积效应使得初中阶段隔代照料对非认知能力的负效应大于小学阶段。从具体的非认知能力指标看,小学阶段隔代照料对小学生的严谨性和情绪稳定性表示的非认知能力带来负向影响;初中阶段隔代照料对初中生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表示的非认知能力带来负向影响。上述估计结果表明,追求成就、自律、责任感、条理性等反映严谨性的非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处于小学阶段,这一阶段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因来自家庭的人力资本投入数量不足、质量较低,造成严谨性非认知能力低于父母照料者。与严谨性相比,价值观、想象力、尝新等维度反映的开放性非认知能力需要自身对外界有深层次的经验理解,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此类非认知能力形成的时期要晚于严谨性,大约处于初中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初中生接受隔代照料非认知能力显著低于父母照料者的原因。
前文理论分析部分强调不同照料方式下青少年从家庭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并且可能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差异造成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个体非认知能力低于父母照料者。本部分实证研究上述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具体做法为从家长问卷中生成家庭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人力资本投入质量两个变量。家长问卷中“每个星期,家人是否辅导孩子功课?”(没有辅导=0;有,1-2 天=1;有,3-4 天=2;几乎天天=3)作为人力资本投入数量的指标,采用问卷中“孩子的监护人在学习方面对这个孩子管的严不严?”(不管=0;管,但不严=1;管得很严=2)作为人力资本投入质量的指标。参照邓悦等的做法[25],机制检验分两步进行,首先使用照料方式对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进行回归分析,其次使用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进行估计。据此,计量模型如下:
Investi=β0+β1Carei+β2Xi+ui
(4)
noncogi=γ0+γ1Investi+γ2Xi+ui
(5)
表7Oprobit回归结果表明,无论从人力资本投入数量还是人力资本投入质量看,隔代青少年从家庭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显著低于父母照料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辈相较于父母一辈受教育水平、思想观念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存在劣势,无法向孙辈提供适时的、高质量的照料服务,造成照料需求和照料供给间的矛盾。随着孙辈年龄的增长和祖辈年龄的增加,这种照料服务的不匹配会不断加深,造成的后果是隔代照料家庭青少年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显著低于父母照料者。表8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具有解释力。表8第1列前半部分回归结果表明,监护人辅导功课的频率越高,青少年非认知能力越大;后半部分表明监护人对青少年管得越严,青少年非认知能力越大。监护人辅导功课频率是人力资本投入数量的代理变量,对被监护者管理宽严是人力资本投入质量的代理变量。这两个变量从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家庭人力资本投入。从非认知能力的具体维度看,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对青少年外向性、开放性和严谨性所表示的非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人力资本投入质量主要影响青少年的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严谨性。综合两表反映的情况,隔代照料家庭对青少年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少、质量低,而人力资本投入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有显著积极作用,因此造成隔代照料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显著低于父母照料者。基于以上分析,假设2被证实。
表7 隔代照料与人力资本投入Oprobit回归结果
表8 人力资本投入与非认知能力回归结果
本文基于2020年暑期在河北省X县5所中小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大五人格”构建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指标,实证研究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与父母照料者相比,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更低。无论使用OLS估计还是解决样本选择偏误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回归结果保持一致。从非认知能力的具体维度看,隔代照料主要影响“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严谨性表示的非认知能力。
第二,从异质性分析结果看,隔代照料对男孩、城镇户籍青少年非认知能力负向影响大,对女孩、农村户籍青少年非认知能力负向影响相对较小。隔代照料对男孩、城镇户籍青少年的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严谨性表示的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学生,接受隔代照料都会降低其非认知能力水平。所不同的是,小学阶段隔代照料主要影响青少年的情绪稳定性和严谨性两类非认知能力,初中阶段隔代照料主要影响青少年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
第三,相比于父母照料,隔代照料家庭对青少年的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是隔代照料影响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机制。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隔代照料不利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其人力资本积累产生负面影响。祖辈们文化水平、身体状况、教育理念等的限制以及隔代溺爱的现实状况,使得隔代照料表现出“重养而轻育”的特征。祖辈无法对孙辈进行适需的照料,造成隔代照料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不足。因此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考虑到隔代照料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父母照料存在照顾子女与劳动力市场参与之间的矛盾,对公共托育服务的供给显得格外紧迫。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加入到青少年的抚育过程中,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共同抚育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托育服务的财政支持,给予公共托育机构政策性支持。适当放宽条件,允许有条件的单位创办自己的托育机构。整合社会资源,使公共托育机构可以走进社区,解决隔代照料中的某些问题。同时加大行业示范领导功效,努力形成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家庭分担的良好办学机制,使其成为促进青少年成长的一股新力量。
加强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是留守青少年居住地的基础设施。督促农村乡镇教育配套设施的供给,建立农村运动场、心理咨询室、科技创新中心等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活动中心,从而加强隔代照料条件下青少年的交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社交、语言表达等多种非认知能力,从而弥补隔代照料方式下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加强随迁地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希望小学、托育中心、随迁子女交流中心等机构,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可以实现随迁。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使得随迁子女能够在父母的陪伴下更为健康地成长。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隔代照料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无奈将子女交给(外)祖父母抚养。本文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的陪伴对其人力资本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完善就业体系,挖掘现有产业或开辟新的产业,以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样化的就业岗位,鼓励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给予孩子和老人更多的陪伴,使得青少年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成长,老人也可以从对孙辈的日常照料中抽出时间和精力,享受晚年的美好生活。
学校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主动作为,发挥引领作用。隔代照料下的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水平低于父母照料者,在不改变照料方式的前提下,学校应发挥家校协同的引导作用,弥补父母角色缺失所造成的家庭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学校应该通过开展课外创新性活动,提升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例如定时开展家访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当深入贯彻家校协同的办学理念,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序衔接,互相推动,发挥家校协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共同引领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