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楷夫,房广顺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2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在激励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大学》,刘兆伟译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也就是说,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三家”建设时,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这样对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大有益处。可见,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社会由每一个社会成员组成,每一个社会成员生长在家庭中,又都是自身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赵伟、张妍:《“和谐”的文化内蕴及其现代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那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什么在塑造着家庭成员的道德人格、价值认同、传统美德,进而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毫无疑问,那就是源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而形成的优秀传统家风文化。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代家庭教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古代家庭教育比较重视修养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在家庭教育形式上,有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私塾、宗学,也有父传子学的家学传统;在家庭教育理论上,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家规、家训、家书等传世。
中国古代之所以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尚无学前教育机构,小学教育很大部分是在家庭中实施,许多私塾也是由家族兴办,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所致。整个国家的社会治理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国”与“家”往往合二为一。
中国历朝历代家庭教育形式不一、多种多样。按社会阶层分,各阶层家庭教育虽然都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导思想,但各有其侧重点。有的着重教子治国之德与才,有的则教子从政道德、技能及为人处事之道;有的主要教子从政、为学、为人之方,有的则教子以文化和专业知识。按家庭的规模分,有累世同居、数百至上千人的大家庭与一般的小家庭之别。这两类家庭教育各有不同。按子女的年龄分,有胎教、幼教、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其教育内容各有异同。按子女的性别分,有男子家庭教育与女子家庭教育之别。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涵盖了各阶层、各类别家庭的所有年龄、层次子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系统。
这样看来,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是形成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传统家风文化的优与劣。据此,可以给家庭教育下个定义: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进行的教育”(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告诫他们遵守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正如《颜氏家训》中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6)颜之推:《颜氏家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此讲父母对孩子教诲、影响作用重大。古代家庭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并非仅仅反映社会的变迁,它不但通过教子、培养人才反作用于社会,推动人的社会化,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批家规、家诫、家书、教子诗文等,将古代传统伦理道德通俗化,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民风。
从以上分析可知:所谓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指的是一个家庭(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文化氛围、精神品质、价值观念、传统习惯,以及待人接物、处世之道,等等。其核心内容,含指一个家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方面的传统(7)闫旭蕾、杨萍:《家庭教育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是家庭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共识,建构的是一个家庭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作用。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家族的家训、家规、家诫、家书、教子诗文等;另一种是普通家庭父辈(或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类型,也是一种主要的传统家风文化形式。中国历史上的家训十分丰富:《中国丛书综录》所录的家训有119种;《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录家训171篇,是南宋以前的家训总汇大观;清代修订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家范典》达116卷,共分31部,每部又再分类,辑录了先秦到清初的大量家训资料(8)黄钊:《中国道德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页。。所以,家庭教育文献从广义的流传形式上讲,有一个从家训细化到家范、家书,再到格言、家规,最后逐步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的过程。
因此,传统家风文化就是一个家庭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文化与道德氛围,体现着伦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引领着家族发展生生不息,不断走向兴隆昌盛。所以说,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是不断与时俱进的社会价值观,会对一代又一代家庭后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9)韩文乾:《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涵养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一定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建设。
从小的方面来讲,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促进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个家族的发展壮大;从大的方面来讲,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则推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社会的繁荣昌盛。可以说,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缘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传统家风文化涵养是公民道德向善、趋好的起点。一般来说,传统家风文化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的道德修养。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在道德观念上约束自我,在行为活动上纠正自我,为日后的健康成长准备条件;反之,不良的传统家风文化会影响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为日后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所以,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志向,才能产生不竭的前进动力。传统家风文化以育人作为道德教化方式之一,除了对个体进行直接道德塑造外,更重要的是要为个体生命的向前发展与完善,提供必要的方向和内在精神依据(11)白云翔:《当代好家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意义》,《北京教育》(德育)2017年第3期。。
传统家风文化通过塑造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道德主体——人,从而将家风延伸到民风,民风自然影响到国风。千千万万户家风好、子女教育到位,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在社会不同层面合格的道德主体上,才能形成新时代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就会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共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与其文化绵延接续、繁荣兴盛密不可分。党的十七大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社会广泛认知,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这一体系的讨论和研究,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12)房广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页。。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概括、提炼,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对此,习近平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9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搭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沟通的桥梁。可以说,没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就没有人的精神世界的丰盈,也就不可能促进全民族创造力的充分发挥。(14)李庚全、范博华:《习近平思想教育理念及其特点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所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63-164页。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所在,二者须臾不可分离。培育和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继承并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传统家风文化就是其载体之一。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形成并传承至今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家训、家规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家教,产生了一系列家训典籍,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袁黄的《了凡四训》、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虽然各自的家教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核心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处世哲理等。可以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在人们的观念中“家”是安身立命之基,是兴盛家族与报效国家的必备条件。中国古代社会所提倡的“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直影响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及价值取向。所以,从精神实质上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化的文化”,而家风是一种“文化化的教育”(16)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中国人历来将“五常八德”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父母不仅要引导子女掌握其基本内涵,还要将其作为行为规范、做人准则。从古至今,除了流传着家喻户晓的家教故事,如孟母三迁、曾参教子等,也流传着许多经世致用的家训名言:诸葛亮的《诫子书》提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7)魏舒婷:《传统家训》,黄山书社,2012年版,第106页。,告诫子孙修身是第一要事,立志要高远;姚舜牧的《药言》认为,“孝悌是人之本,不孝不悌,便不成人了。孩提知爱,稍长知敬”(18)周秀才:《中国历代家训大观》上,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392页。,意在强调孝悌的重要性;庞尚鹏所说的“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若子弟僮仆与他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19)夏家善:《家训要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96页。,道出谦恭和善是待人之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邻里亲朋之间方可其乐融融。这些修身养德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着血脉联系的。
从总体上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5月5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德”,也是与时俱进的“德”,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价值追求,顺应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奠定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德”以新的时代气息,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
家教影响社会,家风映射民风。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安详,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家庭对社会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大学》提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2)《大学》, 刘兆伟译注,第1页。优秀的家风文化不仅关系到个人品质的塑造、家族发展的兴盛,更与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息息相关,古人对家庭、家风的重视,实则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之间并非割裂、独存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23)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4期。,实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个人缺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基础,就难以在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尚,更上升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相互支持的,这三个层面应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只有在家庭层面接受了好的家庭、家风教育,在获得社会必备的基本品质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均可以在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找到根据。在国家层面,《钱氏家训》载:“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24)张仲超编注:《钱氏家训》,线装书局,2010年版,第234页。,这与新时代所强调的“富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古人提倡“天人合一”,以友好、和善的态度与万物相处,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这正是“和谐”的体现。在社会层面,宋代包拯在《训子孙》中告诫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25)张崇琛:《中华家教宝库(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这与新时代的“法治”观念有共通之处。在个人层面,“爱国”“诚信”“友善”在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多次体现。关于“爱国”的事例不胜枚举,南宋抗金名将从小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家喻户晓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英勇抗敌,立下无数奇功,成为一代名将。这种“洒热血”的战斗场面,正是家国情怀的生动描述。南宋将领文天祥在被俘后,宁死不屈,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6)赵鹏举编著:《文天祥》,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的誓言,这正是浩然正气的提炼。关于“诚信”的记载,孟子曾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7)《孟子》,刘兆伟译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49页。,将“诚信”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古人在此基础上将诚信的内涵进一步细化,如教育子女要诚信交友、诚信经商、诚信修身。明清时期,许多商贾家中都会悬挂一块“诚信经营”的牌匾,教育子女要诚信经商;古人将诚信作为修身的目标,明代吴麟征说道:“立身修行之道,第一要诚实。人之学术有深浅,器量有大小,大可以强国,小可以治家。”(28)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这些都反映诚信是为人处世中必备的品质。关于“友善”的记载,明代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在《郑氏家训》中教导子女要乐善好施,体恤鳏寡孤独者。盛夏时节,在路旁摆设茶水摊,给人们提供茶水供人解渴。学者高攀龙引用古语告诫家人,“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残羹剩饭,亦可救人之饥;蔽衣败絮,亦可救人之寒”(29)陈明:《家训》,新星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页。。袁黄在《了凡四训》一书中的《积善之方》一章,开头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30)李新年:《了凡四训译解》,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为总领,通过列举数个案例,将中华“善”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抑或是在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创新。所以说,传统家风文化在个人层面阐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实践价值,在社会层面构造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道德准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将个人的价值追求、道德品质同社会发展与国家命运相联结,成为构建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元素。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建设。所以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要重点围绕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二者携手并进、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同样家风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必须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有必要将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蕴涵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责任意识、法治精神、平等观念等,添加进家风建设中,塑造符合新时代气息的家风文化,使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衔接。唯有如此,传统家风文化才能汇聚中华文明的正能量,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对中国传统家风文献的挖掘、整理,是确保继承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许多传统家风文献在历史变迁中,被时光淹没,掩盖了光泽,所以要拂去尘土,让其重现历史光芒,使其价值为世人所知、所懂。首先,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家风文献,增强学理性。组织专家团队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家风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其文化精髓,探寻其时代价值,不仅可以为新时代传统家风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素材,还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理论依据。在学术研究方面,鼓励学者梳理和探讨传统家风文献,对古代存续时间长久的家庭或家族进行研究,找寻这些家庭或家族能兴旺发达、优秀后代层出不穷的原因及规律,并汇编成书。此外,政府在人才引进、项目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鼓励成立传统家风文化研究机构,开展系列报告、讲座活动。其次,发挥重要节假日的文化传统优势,不断丰富道德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建设符合新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最后,整合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传统家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创新,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如图片、名言、警句、视频等,也可出版关于传统家风文化读物、文学作品等,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需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积累丰厚的文化资源。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为此,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家风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做到正确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首先,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主流媒体要“接地气”,在宣传传统家风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只告诉人们什么是家风、家风有什么价值,应该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其次,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树家风榜样、立家德典型,“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33)《孟子》,刘兆伟译注,第220页。,这是进行传统家风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由于榜样具有良好感染力,通过访谈榜样人物、开展表彰活动等,宣传传统家风文化,让人们从中汲取养分,反思自身的家教家风,从而在反思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最后,发挥公共文化场所的教化作用。公共文化场所流动人员多、宣传效果好,可以开展一些传统家风文化主题展览等活动,让人们在参观中感受到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魅力。比如:北京中华世纪坛近几年连续举办的“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通过述说不同民族家庭的家教、家风故事等,来展现传统家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以及在新时代彰显出的时代风采;中国印刷博物馆承办“家国天下——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专题展(2017年)、河北省博物馆策划“善行河北·中华好家风”书法展(2015年),以及成都、武汉、合肥等地文化场所也开展了相应的家风文化主题展览活动,均收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一般来讲,“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必须根植于人民之中,着眼于实践细微之处,才能取得具体实效。在家庭里,家长作为孩子的思想品德塑造者、行为模仿者,在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家风传统的基础上,时刻注意自身言谈举止,做到知行合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5)《论语》,刘兆伟译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为此,家长要做到话语温和、处事谨慎、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展现出好的品德修养,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习得这些优秀的品质。
学校是育人之地,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家风传统等内容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认同感。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家风传统的有关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儿歌、绘画、动画片、漫画等形式,将家风传统中的“忠、仁、礼、义”展现出来;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电影等方式来学习家风传统;在中学阶段,将《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曾国藩家书》等家训、家教故事编入教材中;在大学阶段,举办以“家风文化”为主题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分享家风交流心得等。高校应将家风传统有关内容编入教材,增强大学生对家风传统的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并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情趣高雅、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借助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说服教育作用往往效果更好、更扎实。(36)刘东超、艾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当代家风建设》,《辽宁日报》2019年1月15日。在具体工作中,社区人员要积极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文明评议活动,通过开展评选“最美家长”“最好家庭”“最美婆媳”等活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同时,社区可以创办家风文化宣传专栏,将小区内的家风故事公开展示,让家风建设融入社区中;社区也可以开设相关的道德讲堂、召开座谈会、开展家长培训等,共同促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只有家庭、学校、社区通力合作,才会有助于形成家风正、民风淳、国风好的新时代社会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