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又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关键措施。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积淀在人们内心世界由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思维、观念和信仰等构成的复杂系统,集中展现着人们内心世界对国家存在及发展的真实意图、精神态势、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是社会心态在爱国问题上的一种表征。在社会复杂性不断凸显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在民族地区日益生长为一种系统性文化心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认知与践行的关系中,产生出复杂的现实情感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民族群众对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规范、爱国主义信仰的认知和践行。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心态培育的视角,以建构共识信仰为总体目标,应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的复杂性问题,推进爱国主义的科学性培育和系统性弘扬。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遇、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交融等,一系列的多元关系、复杂结构,让地处偏远、民族成分多样、社会心态多元的民族地区在同时进行现代化转型、时代性变迁、信息化建构、网络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复杂场域。在这样的复杂场域中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同样充满了复杂性,复杂性成为现代社会民族地区的精神气质和内在特征。具体来讲,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既是一种复杂性文化生成,又是一种综合性心态系统,还是一种现实性情感问题。
从文化现象学视角审视,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在精神层面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等问题的文化性表达。“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系统,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人在主观世界对于客观存在的民族国家的对象化认识、理性化认同的综合性精神文化系统。”[2](p57)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过程,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民族国家的认识、认同和维护的心理表征、精神表达和行为表示,是一种基于文化理解和认识层面的精神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国主义必然会伴随着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对应的内容。毛泽东曾经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3](p520)伴随着历史阶段的演进、时代条件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地区文化系统的持续性发展,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必然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具特色的内容和更富形象的形式,展示出爱国主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底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宗教文化、西方文化思潮等多种文化在民族地区既对话、碰撞、冲突,又交织、交汇、交融,形成了具有突出复杂性特征的文化生态系统,影响着爱国主义在民族地区的生成和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生成过程,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和引领的基础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民族地域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化思潮合理部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认同。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民族地区爱国主义的生成与发展还是一种综合性的心态系统,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心理反应、心理表征和心理态势。社会心态是由欲望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行为倾向、社会价值观和主流信仰构成的综合心态系统。爱国主义作为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4](p25)是人们的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行为依次转化和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人们对于爱国问题的动机和需要、认知和情绪、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实践,实质上都是人们关于爱国问题的心态表征。“爱国主义在实质上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5](p5)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处理好个人与民族、民族与国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基本上就是爱国主义的核心问题。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理解、情感情绪,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信仰,突出表明了爱国主义并不仅仅指向利益关系,更指向情感依赖、价值维系、信仰依托;同样也表明了爱国主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性的爱恨情仇,更多的是群体性的理性思考、整体判断和群体选择。“社会心态更多侧重于展现群体性、社会性或区域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倾向,以及社会群体内涵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信仰。”[6](p186)尤其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因为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层次的制约和感性表达多于理性思考的行为心理特征,其爱国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往往开始于简单朴素的感性认识,发酵于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发展于具体事件的群体互动,最终成型于价值观念的确认和理想信仰的信奉。这一爱国主义的心理活动过程,充分展现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运行和心态现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突出表现为一种现实性的情感问题。“每一个古老民族历经千年走到今天,爱国主义一定是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它嵌于一个民族的深层意识之中,成为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性决定了各国的爱国主义具有诸多共同性,如国家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疆域与主权的统一、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感的统一等。”[7](p65)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情感性的表达,进而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科学认识和坚定的信仰追求。“爱国主义精神是以种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内在根据、历史地形成的国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8](p26)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形成科学理性爱国主义的基本前提。换言之,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的前提条件。因此,爱国情感是培育爱国主义的首要前提,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关键内容。“从历史上看,人们的爱国情感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很不相同的部分。比如,有对自己故土家园和亲人的天然感情,对自身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等。”[9](p8)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民族成分的多元、民族文化的多样、民族历史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冲击、文化震荡,这些都导致民族地区对于爱国主义的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并因此引发情感性问题。目前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改革开放的冲击震荡、生活方式的跨越发展、社会风尚的急速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都会使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心理落差、观念歧义和情感疏离,进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开展。因此,正视民族地区爱国主义的情感性问题,是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起点。
民族地区爱国主义的文化性生成、综合性心态和情感性问题都充分表明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对于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建构理性平和、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爱国主义作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体现着人的本质内在要求,构成了人的素质结构的特殊内涵,成为了个人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5](p7)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就要充分重视人们在爱国主义之中的现实关系以及在此之上的感受、认知和认同,就要在尊重和关切人们切身利益的基础之上,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人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涵育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心理基础。“而良好的社会心态、共识秩序的达成,同样也为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稳定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撑,为推动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6](p190)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综合系统呈现复杂性的现实条件下,引导人们的社会心态与爱国主义相契合,是民族地区培育弘扬爱国主义的关键性环节。
良好的社会心态可以为民族地区培育弘扬爱国主义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这是在民族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强调和提倡社会心态在爱国主义建构中的作用,并不是刻意夸大其功能和价值,也不是否定满足人们现实利益需求的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任何时候国家对于民众需要的满足都是培育弘扬爱国主义的基础性前提,但是在这一基础性前提之下,民众的认知程度、感受程度、认可程度和信任程度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心态的运行和维系问题。这就意味着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作为民族地区社会心态的重要内容,人们关于爱国主义的整体性认知、群体性情感、区域性认同等问题,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并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而是需要通过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化过程)来培养的情感,其中深刻地介入了观念的塑造,是一种话语(论述)以来的过程。”[10](p163)而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心态相对保守、群众情感相对朴实、宗教信仰相对多元的民族地区,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对于爱国主义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心理支撑。因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并不一定能够及时跟踪和有效掌握当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往往由于自身生活环境问题、切身利益问题和文化发展现状,产生片面、歪曲甚至错误的爱国主义需要、爱国主义认知、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信仰,究其背后则是爱国主义心态与爱国主义现实的误差所致。“爱国主义就是各个民族或国家在走向现代化中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现代性和传统、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辩证统一的精神基础。”[11](p6)在民族地区实现爱国主义的这一精神基础作用,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心态具有的心理活动的促动功能、价值观念的导向功能、社会信仰的维系功能,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活动状态,凝聚强大的爱国精神力量,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情与理,理性推动爱国主义的知与行。“当一个人能够理性地把自己的爱国情感同其所依存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国家性质结合起来时,就说明他的爱国情感已经超越了零散、偶然的局限,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具有了能称之为‘主义’的系统性、整体性品格。”[4](p26)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跳出现实羁绊、抛开民族牵制、走出情感误区,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吻合的爱国主义品格、爱国主义心理、爱国主义素养,就是社会心态应该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由。
在民族地区培育爱国主义,要以营造和引导人们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的社会心态为前提条件,这是推进爱国主义在民族地区合理化建构和科学化发展的文化基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个性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折射,也是爱国主义情感认同的深层心理根源和思想基础,是民族生活和民族存续的灵魂。”[7](p69)在文化视阈下,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积淀在人们内心世界的由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思维、观念和信仰等构成的复杂系统,集中展现着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对社会主义中国存在及发展的真实意图、精神态势、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是爱国主义社会心态的一种标示和表征,本质上属于文化系统范畴。“爱国心理情感是最基本的层次,它是爱国主义得以产生和持久延续的基点,是爱国主义理性观念向行为模式转化的中介,是爱国社会思潮得以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12](p59)人们拥有怎样的爱国心态,就会产生怎样的爱国认知、催生怎样的爱国情感、形成怎样的爱国行为。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爱国心态具有先发性质,人民群众往往因为对待爱国主义的心态变化影响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实效性。这就需要科学引导民族地区的社会心态建设,推进人民群众形成理性平和、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心态,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和文化基础。“爱国主义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它体现出一种天然的情感倾向。这种自发性是爱国主义具有深远渊源和深厚根基的体现和证明,是爱国主义天然合理性的表现。”[9](p12)但是这种天然合理性往往会由于人们所处的具体现实环境的解构而呈现冲突性,并因为先天的合理性与后天的冲突性,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心态上的迷茫和情感上的失落。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由于生存的客观现实环境、生活的特定文化氛围、感知的经济发展现状,更容易将这种冲突性上升为一种心态上的怀疑、质疑,进而形成与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求不相符合的认识、观念和行为。因此,要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与当代爱国主义相契合,建构和谐的社会心态,就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心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相契合,从中培育出平和健康的爱国心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心态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相契合,从中培养出科学先进的爱国心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心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契合,从中发展出积极进取的爱国心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心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中产生出正确理性的爱国心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心态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相契合,从中建构出包容开放的爱国心态。
“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文化基础,热爱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爱国主义对民族文化的依赖甚至超过对国家地理边界的依赖。”[9](p7)重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尤其是爱国心态的科学培育,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在民族地区深化爱国主义研究,需要从良性社会心态运行视角出发,从文化创新、价值引领、信仰共识、情感共享等方面,应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的复杂性问题,推进爱国主义的科学性培育和系统性弘扬。
应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复杂性,要以开展民族地区文化创新作为基础。从本质上讲,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主动性建构,是核心价值观念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拓展,是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问题。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族发展已经孕育出古老深厚、多元融合、民族文化凸显的区域性文化,其构成了中华文化整体性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民族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文化层次的落差性、文化样式的多元性、文化内容的传统性、文化载体的民族性、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其在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时,具有一定的不兼容性、排斥性和离散性,既保持着中华文化原为一体的心理认同,又主张民族文化个性发展的价值诉求,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样态,制约和影响着民族地区爱国主义的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3](p16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爱国主义传统,引导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通互融,是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时代发展与创造,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境界、表达方式和文化样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发展的同时,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在推进先进文化深入民族地区的同时,推进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吸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同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起来,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通过文化创新,夯实民族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心态基础。
应对爱国主义复杂性,要以价值引领为方向。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引。只有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具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才能得以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1]尤其是面对由经济全球化时代催生的多元文化并行共存、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价值观念良莠不齐的客观现状,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和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深刻把握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精神作用,就是我们在民族地区培育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文化基础。“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其内在的科学系统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主要在于强化人们的爱国意识、提升人们的爱国情怀、涵养人们的爱国情操、引领人们的爱国行为。面对目前部分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对于爱国主义的一些片面性理解和偏颇性观点,尤其是将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剥离、将爱国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相分离、将爱国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脱离的错误思潮和偏激行为,我们要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极同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作斗争,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赋予爱国主义科学的价值定位和深厚的价值基础。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才是具有价值性的精神养成活动,才能真正以“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引,推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将爱国认知科学化、爱国情感深入化、爱国行为有序化,这是弘扬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价值标准和信仰。”[14](p64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3](p58)应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复杂性,要以增进信仰共识作为关键。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人们在接受精神洗礼、形成文化认同、产生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信仰,引导和规约人们的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性精神动力,才会避免出现对爱国主义的误解、误读和误行。在以多民族和谐共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多元并行的中国社会,达致一种爱国主义的共识性信仰,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也是我们科学性培育爱国主义的总体目标。面对民族地区宗教氛围浓郁、宗教多元并存、信教群众广泛、宗教信仰笃真的客观现实,必须应对因宗教渗透到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导致信仰愈加狭隘化、模式化和生活化的现实挑战,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地区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任务。在民族信仰存在差异,世俗信仰多元交融,人生信仰、道德信仰、宗教信仰交错互动的现状下,我们首先要承认因为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的世俗性和历史的传承性导致的宗教问题和信仰问题的客观性,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宗教信仰中某种意义上具有朴素性的爱国主义观点、规范和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讲清楚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同时,更要积极推进宗教信仰融入科学正确的爱国主义信仰,引导宗教活动开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规教义中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理内容,基于社会理想信仰达致一致的前提下,形成共识性政治信仰——爱国主义信仰,并以此为目标,引领爱国主义的科学培育,推动人们的爱国情感、爱国认知、爱国行为有序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应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复杂性,要以实现情感共享作为旨归。在民族地区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就是要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深厚情感,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要通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通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和融入度引导人们的爱国认识,通过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夯实人们的爱国行为。所以,爱国主义的情感获得是产生爱国主义认识、形成爱国主义信仰、催生爱国主义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正确看待现实问题,引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调整自我认识、校正价值取向、化解偏激情绪,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荣耀感与自豪感,融入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将中国梦具化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幸福梦想,让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美梦成真的喜悦。只有当民族群众能够理性地把自己感性存在的爱国情感同其所依附的现实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国家运行有机契合,与其所依存的文化系统、观念系统和精神系统深入互动,才能推动爱国认知超越零散的、偶然的和感性的局限,达到更高的情感共享境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共享性的情感基础。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儿女的永恒价值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情感激发、心理动员和精神鼓舞作用。从社会心态视角审视民族地区爱国主义的培育和弘扬问题,探索建构一种融文化创新、价值引领、信仰共识、情感共享为一体的爱国心态系统,有利于引导民族群众深刻理解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前提下,赋予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更加鲜活的文化内容、更加真实的心理维系、更加深入的精神洗礼和更加积极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民族群众树立科学正确合理的爱国导向,走出爱国的思想迷雾、澄清爱国的精神困惑、匡正爱国的失范行为,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