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加强劳动教育成为国家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次修改,明确将“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法的硬性要求;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有关文件的相继出台,让劳动教育更受重视。各校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劳动教育一直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新时代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真正把准劳动教育的脉象。教师需要深刻领悟到劳动教育不是为了展现热热闹闹、大张旗鼓的劳动场面,而应是通过劳动载体使学生心灵成长,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做到“真劳动”“真教育”。
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初,教育者首先要厘清劳动教育中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把准方向。《纲要》明确了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包含劳动,而劳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劳动具有实践属性,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出力流汗、体悟荣光。
最初提及劳动多指向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进行的生产性劳动,具有明确的工具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劳动形态在多样化发展劳动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活动更是与时俱进。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更敏锐的认知、更宽广的视野,从而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传统劳作,无论是情感态度层面的培养还是实践层面的训练,都需要以教育的方式方法科学推进。《纲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而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刻领悟劳动具有的教育价值,明确劳动是发展德智体美的载体,“五育”并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肯定劳动具有教育属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理解了劳动的时代性与多样性,以及劳动的育人功能,教育者还应明确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新课标中明确,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劳动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多种劳动要素相耦合的概念,既指向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劳动内容、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精神等方面,也包含学生实操性技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而劳动素养多维要素的呈现,要求劳动教育活动着眼于整体构建,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正如檀传宝教授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书的序言中提及:“时代只是改变了劳动曾经的模样,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却从未改变。”时至今日,劳动一直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教育者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一定是准确地认知劳动教育的意义,只有知道“何为”才能更好地“为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深受马克思、列宁相关学说的影响,其“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依然是党坚持的教育方针,并需要教育者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诠释。
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人民是通过劳动的载体创造财富、行使权力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积累财富的方式也出现了偏差,社会上出现了轻视劳动、逃离劳动、不会劳动以及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这些错误的观念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中不断蔓延。针对这种现象,强调劳动的意义与荣光,体现公平公正的按劳分配是十分有必要的。
劳动创造人,这是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的基本观点。人在劳动中不断演化,其身体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都在发生着变化。劳动使个体更有意义,使个体获得价值感、存在感和意义感。同时,个体通过劳动与其他事物发生连接,丰富了社会关系。新时代开展的劳动教育,也是通过劳动的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幸福向上的奋斗者。
劳动教育可谓是近几年教育领域的热点高频词,众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也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我们在肯定与借鉴成果的同时,也确实看到了很多浮于形式的做法、效果欠佳的情况。综其原因,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与改进。
《意见》中明确指出,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走进小学校园,很多学校都紧紧围绕《意见》的要求,在学校的课表上专列出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劳动课。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化,确保了劳动教育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不断地反思,如停留在课表上的劳动教育是否就是“真劳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对学生“真教育”。
1.劳动教育需要学科的融合
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所谓的劳动课也不仅仅是一堂与其他学科毫无关联的手工课。广义上来讲,各学科的学习行为本身也是劳动;狭义上看,劳动课程与其他各学科的学习应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方面,教师要在劳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不断地深化探索劳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劳动养料,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喜悦与成就感。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航天领域的发展。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语文课最终的指向是围绕语文要素的语用训练,对文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代又一代的人造卫星是如何改进的”具体知识,在语文课上很难落实。此时,我们在四年级劳动课上安排了相应的补充内容,由劳技教师讲解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的航天卫星和飞船相应的基础知识,再指导学生亲手实践,制作手工小飞船。在亲自制作小飞船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掌握相应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性,感知合作的意义,以及体会制作手工小飞船的不易,从而上升到理解承载着中国飞天梦想的真飞船的研发和改进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劳动课和语文课的互为补充很好地呼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力弘扬了劳动精神。因此,劳动教育课程需要综合化实施,需要教师准确定位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劳动新课标中的课程十个大任务群为基础,挖掘各学科的积极因素,并相互融合、统筹设计,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和地域特点的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从而体现劳动教育的有序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2.劳动教育需要劳动场域的融合
劳动场域的融合,更多的是体现在家校社共育方面。劳动教育区别于一般的理论知识教学,其实践性的要求很高,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因而“做中学”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思路。劳动教育不是一种去生活化的教育,而是一种基于生活情境并使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有些劳动教育可以在学校的金工、木工等技能教室进行,但是有些内容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尤其是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家庭的生活场景尤为重要。例如,小学低年段孩子的劳动教育首先是自我整理、自我清洁等基本生活技能的习得。这些能力更多需要在家庭的场景中完成,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家校社要相互融通,使三大场景相互联手、三大场域互为支撑,为孩子搭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网。
为了更好地体现劳动的生活属性,给予学生切实的内容指导,我们链接具体生活情境,设计了劳动教育口袋书。口袋书依托学校、家庭、社区三大劳动场,覆盖生活自理、学校常规、劳动技能三大层次,以家校沟通、德育活动、劳动课程为实践路径,打通了课内外与校内外之间的壁垒。劳动口袋书共设计了三册,分为低、中、高三级,涵盖小学六个年级不同学段的要求。低年级以学生的生活自理为主要内容,家庭为主要场域;中学段开始对学生进行各项生活技能的培养;高年段逐渐侧重学生合作和创新劳动,逐步拓展到社区等校外场景中。各场景的相互融通,不仅体现在劳动项目与场域条件的丰富,也体现在学生评价中更注重多方主体的参与。如在劳动成长评价手册中,我们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其他社区人士评价,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劳动过程,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随着劳动的迭代变化,劳动形态也呈现多样化发展。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劳动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经历由形式到内涵再到创造的发展。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劳动等于劳作,一提起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干活,这是对劳动教育表层的理解,其实劳动教育包含更多深层次、时代性的内容。例如,随着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呈现的发展样态与建国初期已经截然不同。现在的小学生多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环境里,如何进行消费教育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珍惜每一个劳动成果,不攀比、不浪费、理性消费等内容理应进入劳动教育的范畴。
例如,我们每学期开展的“小小银行”活动,学生在每次劳动中都会获得相应的劳动成长币,学期末学生可以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成长币到“小小银行”中换取所需物品。我们设计了“合理消费单”,引导学生在换取前认真按需填写,进而才可以在“小小银行”中购买所需物品,使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小小银行”活动还为学生提供劳动成长币的存取业务,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科学规划。“小小银行”活动将生产与消费作为闭环开展,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到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再到成果再现时的消费方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链条。
从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的定义中我们能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重点应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不是说劳动知识和技能就不重要,而是鉴于小学生身心和年龄特点,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指导下去习得方法与技能。
劳动价值观包含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尊敬、对劳动行为的尊崇、对劳动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坚持,以及勇于创新的探索和强烈的求知欲等方面。例如,低年段的小学生学习剪窗花,其实对于学生是否可以剪出漂亮的窗花并不是课堂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体会剪窗花这一中国传统工艺中呈现出的灿烂文化,感受到漂亮窗花的完成也需要不断地尝试、持续地付出努力,从而感知劳动的伟大。同时,劳动价值观还应包括安全观念,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教师教会低年段学生安全使用剪刀等劳动工具,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安全观。因此,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侧重于价值观的培育,在内容和评价上也要与之相对应,多维度地评价劳动教育,使小学生从小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受益终身。
小学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者应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赋予劳动教育新的立意,努力开创劳动教育新的局面。同时,在劳动新课标的指引下,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处处呈现热情高涨的“真劳动”、受益终身的“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