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维和人员心理研究现状
——基于NoteExpress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02-15 09:03杨福芳郝胜杰董景岚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维和发文解放军

侯 祎,杨福芳,郝胜杰,董景岚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a.公安政治学院; b.维和警察培训中心; c.智慧警务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0 引言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为了防止、控制和解决冲突而由联合国授权并指挥的、经过冲突方同意后[1],为实现和平而实施的行动。从1990年,中国开始正式派出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方面,无论是派出人数还是分摊经费,中国都排在世界前列[3],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安全形势严峻,有研究表明,维和行动引起的心理问题已被确定为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4]。对维和人员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对于确保维和任务的完成质量、维护维和人员的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描述、评价和预测科技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而推断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5]。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内有关维和人员心理的相关研究,采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来国内维和人员心理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021年2月17日,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使用“高级检索”,以“维和”“心理”为篇名,搜索到2002—2020年之间的113篇论文,经过人工筛选,剔除非学术文献以及相关性不大的研究,共得到国内研究人员发表的96篇期刊文献,以及1篇硕士论文,最终确认有效文献97篇。将有效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并建立数据库,对所需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年度发文量、文献来源及被收录状况、第一作者发文特征、发文受资助情况、关键词计数和词频统计等信息,然后结合内容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文从年度发文数量、文献来源及被收录状况、第一作者发文特征、发文受资助情况、关键词计数和词频统计等方面对相关论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2.1 年度发文数量及趋势

论文的发文量可以直观地体现某领域科研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热度[5]。由图1可知,国内有关维和人员心理的研究成果从2002年起陆续发表。2010年之前,每年发文量在1~8篇之间。2010年首次突破个位数,达到12篇。2012年达到近年的最高峰14篇,随后2013—2019年,年度发表量有所回落,但每年都有3~8篇发表。2020年仅发表1篇。2002—2020年的19年间,平均年度发文量为5.11篇。总体看,国内有关维和人员心理的成果数量还不多,研究热度呈先波动式上升,后波动式下降的趋势。

图1 2002—2020年发文数量及趋势图

2.2 文献来源及被收录状况

由NoteExpress统计结果可知,国内维和人员心理研究的97篇文献中,有96篇来自学术期刊,占98.97%,1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占1.03%。96篇期刊文献中,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6篇,占期刊发文总量的16.67%。被CSCD收录14篇,占期刊发文总量的14.58%。

表1呈现了文献的具体来源,以及每种文献来源在维和人员心理研究方面的具体刊载量。由表1可知,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医学类期刊上,如《人民军医》(10篇),《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9篇),《西南国防医药》(7篇)等;部分发表在学报上,如《武警学院学报》(3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篇),《海军工程大学学报》(1篇)等;还有部分发表于心理学刊物,如《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篇),《心理技术与应用》(1篇),《社会心理科学》(1篇)等;还有一些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如《公安教育》(1篇);还有的发表在政工类期刊上,如《军队政工理论研究》(1篇)等刊物上。此外,有1篇为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1 文献来源及刊载量

2.3 第一作者发文特征

2.3.1 第一作者发文数量及文章被引情况

表2列出了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情况。由表2可知,张理义排在第1位,发表论文8篇。发表3篇的有3人,发表2篇的有10人。从作者的单位情况可知,发表研究成果2篇以上的第一作者,都来自解放军系统。表3对论文被引15次以上的论文情况进行了统计。由表3可知,排在第1位的是邢红艳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维和任务区环境因素对维和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6],被引36次;排在第2、3、6位的为张理义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维和官兵心理障碍及其干预研究》[4]《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官兵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7]《非洲维和官兵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8],被引频次分别为23次、18次、15次。此外,许志伟等人撰写的《中国医疗分队队员执行维和任务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研究》[9]被引17次,瞿志文撰写的《维和警察的心理压力及其调控》[10]被引16次,胡光涛等人撰写的《赴黎巴嫩维和军人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研究》[11]被引15次,闫保华等人撰写的《维和工兵集训期间心理应激及影响因素研究》[12]被引15次。结合第一作者发文数量以及论文被引频次可知,我国进行维和人员心理研究的人员主要来自解放军医疗系统,该领域人员关注的热点主要是维和人员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其中来自解放军102医院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的张理义是该领域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最大的研究者,他既对维和官兵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多项实证调查研究,也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探讨,对促进国内维和人员心理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被引频次达到15次以上论文中,还有一篇是关于维和警察心理压力及其调控的文章,说明维和警察心理状况也受到了该领域研究者的关注。

表2 发文量2篇以上的第一作者

表3 论文被引频次(被引15次以上)

2.3.2 第一作者单位情况

由图2可知,97篇文献中,第一作者的单位有三个来源:第一是解放军系统,87篇第一作者来自解放军系统,占发文量的89.69%;第二是公安系统,占9.28%,其中有8篇来自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18年转制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1篇来自安徽省公安厅;第三来自地方,有1篇第一作者机构为江苏徐州东方人民医院,该篇是与解放军系统合作完成的,占1.03%。由表4可知发文量3篇以上的第一作者单位的具体情况(统计时对署名机构进行了预处理,统一以一级单位名进行统计)。成果最多的是解放军第102医院,发文数量为10篇;其次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和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发文数量各为8篇;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发文数量为6篇;解放军第324医院为5篇;解放军107医院、解放军第十五医院各4篇;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第150医院、解放军第401医院各3篇。由第一作者发文机构统计情况可知,国内对维和人员心理进行研究的主要单位分布在解放军医疗系统,其中解放军102医院发表的成果最多,发表文献10篇。此外,公安系统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有8篇成果,数量上仅次于解放军102医院。

表4 发文量3篇以上第一作者单位

图2 第一作者单位分布情况

2.4 发文受资助情况

由NoteExpress统计结果可知,97篇文献中,受到基金资助的为25篇(其中,多篇文献同时受多项基金资助),占25.77%;有72篇,也就是74.3%没有受到基金资助。基金情况见表5,国家级基金数量为4项,解放军系统的基金数为25项。此外,公安部、安徽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校级基金项目共5项。总体看,国家及各层面对维和人员心理研究的基金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表5 发文受基金资助情况

2.5 关键词计数和词频统计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研究中的热点。由NoteExpress统计获得407个关键词。由于不同文献对关键词的表述有一定差异,因此首先对近义词、同义词进行了合并,并删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词汇。表6对词频超过3次(前36位)的关键词数据进行了汇总。由表6可知,我国对维和人员心理的研究主要涵盖了维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根据关键词列表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

表6 关键词计数统计(频数超过3次)

在研究对象方面,由表6可知,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维和军人”,共出现49次,占比50.52%,说明超过一半的文献研究与维和军人有关,其中绝大多数是以中国维和官兵为对象开展的,如以赴刚果Kindu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卫勤保障任务的中国医疗分队队员为对象的研究[11],以集训期间的维和工兵为对象的研究[12],以赴利比里亚的维和官兵为对象的研究[13]等。此外,我国学者还进行了以外国维和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从关键词列表里可以看出,“巴基斯坦”出现4次,占4.12%。其中,王苏丽、王婧、周毅等对巴基斯坦官兵在维和境遇下的应激进行了研究[14];王丽杰、高百春、王乃震等人对巴基斯坦驻苏丹维和军人心理防御方式进行了调查[15];张理义、郭健、张广亚等人探讨了非洲三国(尼日利亚、纳米比亚、加纳)维和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8];此外,我国学者还以维和警察和维和警察防暴队为对象进行了研究,“维和警察”作为关键词出现5次,“维和警察防暴队”作为关键词出现3次。例如,郑立勇对赴非洲维和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剖析[16];孙连山对维和防暴警察心理战训练进行了研究[17];孔炜良对维和警察防暴队实弹射击训练中的心理障碍及调控方法进行了研究[18]。

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有测量法、实验法、理论分析法和个案法。首先,数量最多的是测量法。主要应用心理学量表进行施测和统计分析,例如,应用个性特征量表对维和人员的个性特征进行测量[19],应用SCL-90对维和人员的心理症状进行测量[20]。由关键词可知,“个性特征”出现频次为14次,占14.43%,“SCL-90”出现频次12次,占12.37%。“应对方式”出现9次,占9.28%,“心理弹性”出现5次,占5.15%。其次,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应用了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21]。例如,王丽杰、隋友乐和于军考查了团体咨询对维和官兵心理应对方式的影响[22];崔淑芳和刘晓辉研究了心理教育和训练对维和士兵心身疾病的影响[23]。再者,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理论研究法进行研究。如张理义、张光亚、许鹏等人综述了维和行动与维和官兵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及对心理障碍干预技术进行研究[4];瞿志文对中国维和警察产生心理压力的条件因素和心理压力调控进行了探讨[10];张振声对我国维和民事警察的心理选拔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24]。此外,部分研究者采用个案法开展了维和人员心理研究。个案研究是通过对某一个案的深入观察和描述,启迪理论思考,带来科学发现[21]。如,李晨、苏海滨、刘晓燕等以1例因罹患重症肝病转运回国的维和队员为研究对象,报告了该例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并探讨了对维和部队重症肝病患者心理问题的系统干预方案[25]。郭娇报告了一名维和士兵在疟疾发热期的心理变化,以及心理护理措施和干预效果[26]。

在研究结论方面,获得了有关维和人员心理的多项结论:对执行重大任务的军人进行心理学评定是必要的[20];维和待命士兵集训期间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维和任务区环境因素对维和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在国外执行维和任务中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6];状态焦虑、情绪稳定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是造成心理应激的主要因素[19];维和医疗分队官兵的心理弹性和心理应激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心理应激状况越好[27];维和官兵的适应能力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7];维和官兵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28];非洲三国的维和官兵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受教育年限和社会支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8];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维和官兵适应障碍的发生率[29];不同岗位的维和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差异,如运输分队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工兵分队官兵[30];维和工兵集训期间心理应激状况良好,自我效能感越高越不容易出现心理应激问题,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越多越容易出现心理状况[12];维和初期可能是预防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关键期[11];在维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应该密切关注维和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6, 9, 11]。

3 总结与展望

中国目前已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最大的维和出兵国与出警国[31]。截至2020年9月,中国军队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派出数量和类型涵盖工兵分队、医疗分队、运输分队、直升机分队、警卫分队、步兵营等成建制部队以及参谋军官、军事观察员、合同制军官等维和军事专业人员,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塞浦路斯、南苏丹、马里、中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32]。此外,自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向东帝汶、阿富汗、波黑、科索沃、利比里亚、苏丹、海地、南苏丹、塞浦路斯等9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2 614人次[32]。2015年9月,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支持联合国改进和加强维和行动的五点举措,表明中国已经把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33]。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数量最多、分队种类最齐全的国家[32]。回顾我国关于维和人员心理的研究,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无论是从研究数量还是研究内容上,成果积累都还非常有限。特别是与解放军系统相比,公安系统对维和警察心理研究的成果数量不多。人的因素是完成所有工作任务的核心。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领域承担的责任与影响力越来越大,重视对我国维和人员心理进行研究,是保障我国维和行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未来应加强维和人员心理研究机构建设。例如,组建维和人员心理研究非实体机构,并分别在解放军系统和公安系统内部挑选研究实力较强的单位,一起承担非实体机构的建设工作,整合解放军系统与公安系统中的相关业务部门、研究机构和人员,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交流合作,这样有利于进行整体研究计划的设计、论证及开展。第二,加强政策支持。例如颁布重视、支持维和人员心理研究的相关政策,加大维和人员心理研究的基金支持力度,为维和人员心理研究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等。第三,针对维和人员心理开展系统性研究。由于维和任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维和任务区、不同岗位、不同执勤阶段的维和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例如,当前我国相关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维和军人和警察,还未涉及维和军事观察员,有一些岗位还没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也应该从以往研究主要涉及的心理健康领域扩展到维和人员心理选拔、心理训练、心理服务等方面。第四,重视推进维和人员心理保障工作。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导实践。因此,建议国家层面重视维和人员心理保障工作,为维和人员心理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提供支持和实现条件。只有对维和人员心理进行系统、深入以及长期研究,才能获得更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积极推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开展。

猜你喜欢
维和发文解放军
维和亲历记
解放军来了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维和女兵
海外维和
解放军歌曲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