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婚姻与家庭》有很多老朋友,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多年来,收获了满满的爱与成长。未来,还将与每一个爱我们的人携手走过更长的岁月。
1985年,8岁的我放学后去妈妈单位找她。妈妈还在加班,无聊的我翻看办公桌上的一摞书报,其中有一本杂志。
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里面不仅有女名人、女企业家的家庭故事,还有海外妇女的故事,直到妈妈催我回家,我才依依不舍地把杂志放回原处。离开办公室前,我生怕自己忘记这本好书,又赶紧瞟了一眼杂志封面。从此,就在心里记住了它:《婚姻与家庭》。
回家的路上,我问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妈妈告诉我,她是妇联主任。她很热爱妇联工作,在我一岁那年,她还坐飞机去北京参加过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呢。也是在那一天,我第一次知道了“妇联”。妈妈怕我不理解,言简意赅地说:“你就记住婦联是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
哦,男女平等,这个我懂。我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南方小城,当地人比较重男轻女。爸爸妈妈的一个朋友就拿自己女儿去换了别人家的儿子。甚至还有人到我们家,想把我“换走”,因为我是父母的第三个女儿。妈妈气愤地把他们赶跑了,还大声说:“男女一样能成才!”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成才!要向他们证明:女孩不比男孩差!
可女孩要怎么成才呢?
我想起妈妈说过,《婚姻与家庭》是由全国妇联主管的杂志,那它一定能教女孩如何成才。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放学后去县妇联看《婚姻与家庭》。从目录到封底,每一期杂志我都认认真真、一页不落地看完。有的文章写得很深奥,身为小学生的我只是一知半解,但也坚持啃完了。长大后才知道,那些是研究婚姻与家庭问题的学术文章。有时,一次看不完整本杂志,我就在小本上记录看到第几期杂志的第几页,下次接着看。
从《婚姻与家庭》里,我读到许多优秀女性的成才故事:古代的杰出女性、当代城市里的行业尖兵女性、农村里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女性……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启发着我。渐渐地,我明白了什么叫成才,如何才能成才;还明白了女人一定要独立、坚强、开阔眼界、提升自己。
《婚姻与家庭》成为我的励志书,鼓舞我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一步步向自己年少时的理想靠近。
工作后,我订阅了《婚姻与家庭》,把她当作枕边书,时不时翻一翻。它是陪伴我长大的良师益友。同时,我也发现它越来越美了,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一直在精益求精,有些故事让我感动得流泪。
我不满足于只当一名读者,开始以家庭教育指导师、阅读推广人的身份给《婚姻与家庭》写稿。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时,我真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少女时代,我读你、懂你;而今我已为人妻、为人母,又为你而写,为你而歌!现在,我已经在《婚姻与家庭》上发表多篇文章了。虽然曾在几十种刊物上发表过300多篇文章,但是在自己从小看到大的杂志上发稿,心情还是很激动!
付洋编辑还邀请我参加杂志社发起的“中国家庭幸福成长计划”讲公益微课。我精心准备课件,于2021年5月27日在直播间做了题为《缓解教育焦虑,做理性智慧的父母》的讲座,收到听众良好的反馈。那一刻,我好满足:30年后,我用自己的才华回馈了这位陪伴我成长的“朋友”,这样的感觉何其美妙、幸福啊!
心爱的《婚姻与家庭》:你看我长大,我陪你变美!我们还要继续一路相伴,一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