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与数字服务出口效率
——基于文化距离的实证研究

2022-02-14 01:2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距离出口贸易

肖 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北京 100029)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数字服务贸易是指依靠数字订购与数字交付实现的跨境服务商业交易。在全球贸易数字化、服务化发展趋势下,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数字服务出口规模达1543.7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5.01%,占全球数字服务贸易总额的4.8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促进我国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既是释放数字经济动能的重要助力,也是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可行手段。

当前影响中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因素是多元的,既包括有形的贸易措施与政策限制,如网络基础通信设施建设水平、地理空间阻隔、国家数字税和数据流动限制等,也包括无形的文化观念因素,如语言障碍、国家间友好互信度、对异己文化的包容性等。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实证学者对前者的关注度更高[1-2]。随着20世纪80年代三大国际价值观调查数据库(Hofstede、WVS、GLOBE)的出现,关于文化特征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兴起[3]。但学者们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对货物贸易的讨论上,而对服务贸易尤其是数字服务贸易的关注度较低,仅有孟夏等[4]和温湖炜等[5]的研究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但他们将文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因此,从无形因素视角探讨国家间文化差异对中国数字服务贸易效率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数字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借鉴文化差异对货物贸易影响的经典理论构建分解距离贸易理论模型,并通过数据实证分析非制度因素对新业态贸易的定量效应。二是选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将文化距离引入贸易无效率项以提高估计系数的一致性,并根据基准回归结果测算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潜力,为双边和区域数字贸易协议谈判的市场开放度和伙伴选择提供先验支持。

一、文献综述

文化指的是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代代相传的基本不变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6]。作为非正式制度之一,文化对各国贸易的影响一直存续在学者们的视野内,最早可追溯到1759年亚当·斯密对道德情操与国家财富的定性分析。近40年来,随着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关于国家间文化差异对双边贸易影响的定量研究得到充分发展,基于所选用文化因素的测度指标不同,国家间文化距离可能出现贸易抑制、贸易中性和贸易非线性等异质性结论。

贸易抑制作用。以语言差异为代理变量,Egger[7]认为相同语言会降低贸易沟通成本,显著促进双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增长。以世界价值观差异为代理变量,Maystre[8]发现文化距离的缩小能有效提高一国对外开放水平。以移民数量为中介变量,Tadesse和White[9]、Ottaviano[10]发现国际移民能有效弥合母国和东道国文化差异,显著促进移民来源国和目的国双边贸易发展。基于欧洲歌曲比赛、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美版《甄嬛传》等相关的特定变量,Felbermayr[11]、施炳展[12]再次论证了文化认同对双边贸易的正向影响。近年来,中美两国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加剧了两国间基于政治和经济制度差异而产生的贸易摩擦[13]。

贸易中性作用。Dow和Karunaratna[14]通过构建包含语言、宗教、教育和政治体制的心理距离指标,否定了Hofstede文化距离对贸易有显著影响的先验假设。Yeganeh[15]基于施瓦茨文化量表研究发现,文化距离对加拿大的国际贸易并不存在显著影响。

贸易非线性作用。不同于线性负向贸易效应,还有学者考虑到文化距离与双边贸易间潜在的非线性关联。Lankhuizen和De Groot[16]基于欧洲国家样本分析,认为文化距离与双边贸易流量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关系。刘洪铎等[17]发现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与双边贸易流量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

贸易效应的动态特征。基于1993—2015年的跨国贸易数据,尹轶立和刘澄[18]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距离负向贸易效应逐渐加强。相比于1992—2008年的贸易中性作用,张慧敏和刘洪钟[19]发现2009—2015年间文化距离比政治距离表现出更强劲的贸易抑制作用。

综上,学者们已经发现国家间文化差异对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显著负向效应和潜在非线性影响,但忽视了对新业态即数字服务贸易下文化痕迹的追踪。文化距离的悖论性贸易效应是否也存在于数字服务贸易中这一问题尚待论证。此外,为缓解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偏误对文化距离贸易效应的估计干扰,除选用面板数据方法外,还可以选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将部分遗漏变量从随机误差项中分离。本文以新业态的中国数字服务出口为被解释变量,构建贸易分解距离理论模型,并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量化非正式制度差异即国家间文化距离对数字服务出口效率的静态影响和动态演变特征,进而估测中国数字服务出口的潜在市场分布特征。

二、理论阐述

(1)

式(1)中,系数kt>0,表示贸易成本中的距离弹性。

(2)

区别于具象地理距离,国家间文化距离是在价值观内的一种抽象空间距离。与地理距离类似,文化距离通过直接影响贸易成本来对双边贸易量产生影响。这种对广义距离进行分解的方法始于Yotov[21],他认为Anderson等[22]以地理距离测算的贸易成本实际上是相对贸易成本,于是提议通过区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市场融合与一国境内市场一体化融合的不同,对模型中的距离变量进行分解,分别引入国际距离和国家境内距离,后者也被Yilmazkuday[23]称作“境内生产距离”。Brun等[24]认为经典引力模型中地理距离度量的是运输成本,而全球化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更多是削减与地理距离弱相关的贸易成本,因此建议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距离,它不仅度量的是显性贸易成本,还包含着隐性贸易成本,例如价值观因素。Kano[25]也认为如果仅将地理距离作为贸易中运输成本的代理变量是不合理的,因为地理距离中还包含由地理特征差异、文化观念差异带来的消费者偏好差异等,有必要更细致地解读地理距离这一经典变量。因此,本文延续前人的思路,按照式(2)将经典引力模型的广义距离指标分解为具象地理距离和抽象文化距离两个部分。

(3)

(4)

(5)

一方面,与货物贸易经由海陆空运输交付不同,数字交付服务依靠海底光纤和低空卫星实现数据的跨境流动,因此在网络虚拟空间,地理距离对数字服务贸易的作用方向无法明确。另一方面,虽然已有学者发现贸易促进、贸易中性效应可内嵌于文化距离的非线性贸易效应,但还不能确定数字服务贸易中文化距离是否也存在悖论性贸易效应。因此,本文基于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样本,探讨分解距离模型中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的具体量化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回归方程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有效缓解传统引力回归因遗漏人为因素而产生的系数估计非一致性偏误。基于广义距离分解模型,参考范兆斌和黄淑娟[26]对贸易效率的实证思路,将潜在遗漏变量文化距离纳入贸易无效率项,取对数后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如下:

(6)

(7)

ujt=α0+α1cdjt+α2Zjt

(8)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国家间动态文化距离(cd),数据来源于Hofstede Insights网站。根据Hofstede文化六维度理论,各国在权力距离(PDI)、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DV)、男性偏向和女性偏向(MAS)、不确定性的规避(UAI)、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LTO)、放纵和自我约束(IVR)等指标上具有不同思维特征。每个子指标的取值范围为0~100,数值越高表明对应特征取向性越强。根据该理论,中国是一个重视权力等级、集体主义、男女平等、风险规避、长期主义且对欲望较为克制的国家。不同于单一维度绝对值的文化指标差异,基于六维度相对值的综合差异更能准确测度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文化距离。作为客观实体的存在,地理距离具有时不变特征是易于理解的,但文化距离作为抽象空间距离是否存在时变性,这一问题在贸易理论和实证界一直存有争议。考虑到研究样本时间跨度较长尤其近年来中外文化年、互派留学生等文化交流活动的盛行,此处暂定双边文化距离具有时变特征,即构建动态文化距离指标更合适。参考綦建红等[27]引入各国同中国的外交建交时长的做法,计算具有时变特征的双边文化距离cdjt,公式如下:

(9)

式(9)中,下标c、j、k分别表示中国、贸易伙伴国、指标k。Ijk、Ick分别表示j国在第k个指标上的取值、中国在第k个指标上的取值,Vk表示所有国家第k个指标的方差。diplomacy表示各国与中国正式建交年限,若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则对文化距离进行静态处理。

被解释变量为中国数字服务出口额,数据来源是OECD服务贸易平衡数据库(BITS)。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贸易发展白皮书(2020年)》,将扩大国际收支服务分类下的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ICT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娱服务六项纳入数字服务贸易流量统计范畴。

控制变量方面,政治制度距离测算各国与中国在发言权和责任、政治稳定性、政府政策执行效率、监管治理、法治水平、控制腐败力度等方面的制度差异,选用绝对值均值测算法,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GI数据库。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用百人网络使用率表示,衡量各国境内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GI数据库。双边自贸协定测度中国与各国是否以及何时签署优惠贸易安排,数据来自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是样本期内中国开展诸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数据来自APEC和SCO官网。其余变量为引力模型通用变量,数据来自CEPII、WTO、UNCTAD官网。考虑到文化距离、地理距离、政治制度距离的指标量纲对回归系数经济显著性的干扰,对三项距离指标进行Z值标准化处理。经过整理,全样本为2005—2019年中国同83个国家的数字服务贸易非平衡面板数据,各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贸易伙伴国同中国的文化距离具有显著的国别异质性,且文化距离与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具有正向关联,具体如图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图1 文化距离与中国数字服务出口的散点图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根据贸易无效率项的动态特征,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为时不变和时变两种情形,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值构建似然比统计量,以此判断模型的适用性。按照式(6)至式(8)对面板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采用一步法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LR和p值,比较列(1)和列(2)可知,控制政治制度距离是合适的;比较列(3)和列(4)可知,时变模型较时不变模型更适用;比较列(4)和列(5)可知,引入年份固定效应控制宏观经济趋势变动的模型更合理。综上,本文基准回归结果为列(5),其Gamma值为0.928,表明贸易非效率项存在,随机引力模型适用;mu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贸易非效率项服从截断半正态分布;eta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贸易非效率项随时间递减。

表2 文化距离的数字服务贸易效应回归结果

基准回归中,国家间动态标准化文化距离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中国和现有伙伴国的文化差异在样本期内显著提高了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从偏回归系数看,经济显著性较高,文化距离每增加一单位,中国对各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额将平均增加13.9%。基于横向多维度距离视角,在统计显著性上,地理距离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治制度距离则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经济显著性上,地理距离大于政治制度距离,也大于文化距离。无论是非正式制度的文化,还是正式制度的政治环境,国家间制度差异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替代效应和目标国异质性进口门槛效应造成的。一是OFDI与双边贸易的替代效应。地理距离与企业选择FDI代替国际贸易的意愿正相关,文化距离及制度距离与企业选择FDI代替国际贸易的意愿负相关,并且制度距离的负向作用比文化距离更强大[16]。在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份额逐渐攀升的产业发展早期阶段,中国服务供应商对于目标市场国倾向于选择跨境贸易替代OFDI,且文化距离越大,国际贸易对直接投资的替代效应越强。二是目标市场国异质性的门槛效应。高阈值文化距离对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效率影响为正,低阈值文化距离的影响为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28]。根据UNCTAD划分标准,全样本中有34个发达国家,其与中国的标准化动态文化距离均值为0.513,49个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标准化动态文化距离均值为-0.391,即中国与发达国家较大的文化距离、与发展中国家较小的文化距离门槛效应复合为正向影响贸易效率。

其他控制变量中,贸易伙伴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优势为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国际消费市场;双边自贸协定降低了出口效率,诸边经贸合作则提高了出口效率,考虑到双边自贸协定对数字服务贸易的规制有待升级以及“半球化”区域经贸合作的趋势,新型数字服务贸易协议将显著提升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以网络普及率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在基准回归中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指标测度具有局限性。一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铺设网络通信线缆,还需要建设与维护数据存储中心、超级计算机、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因此仅依靠网络使用率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贸易增长略显不足。

(二)稳健性和内生性分析

分别从指标、样本、方法、模型四个方面检验文化距离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应正向影响的稳健性,结果如表3所示。选用Hofstede文化经典四维度指标重新测度文化距离(cd1),如表3中列(1)所示。与基准回归不同,分别以欧式距离公式测算六维度文化距离并假设文化距离在样本期内保持短期稳定即同地理距离一样具有时不变特征,构建新指标cd1和cdstable,如表3中列(1)和列(2)所示。全样本被解释变量偏度为-0.093,为控制异常值的估计偏误对全样本左截尾2%,如表3中列(3)所示。为更好地控制零贸易值和异方差对模型估计的偏误,选用PPML方法重新估算动态文化距离的贸易效应,如表3中列(4)所示。考虑到已有学者发现文化距离对货物贸易同时存在促进效应与抑制效应,将二次项(cdsq)引入模型,考察双边文化距离对数字服务贸易是否具有非线性作用,如表3中列(5)所示,二次项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基于全样本的非线性Utest检验显示t值为0.83,对应p值为0.204,即文化距离的非线性贸易效应在样本期内暂未得到数据支持。综上,文化距离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具有稳健的显著线性促进作用。

表3 文化距离贸易效应的稳健性分析和内生性缓解结果

随着双边经贸往来的深入,国家间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度会逐渐提升。为控制数字服务贸易与文化差异的潜在反向因果关系以及遗漏变量对模型系数估计的偏误,以核心变量滞后项构建工具变量,选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系统矩估计法缓解内生性偏误,结果如表3中列(6)和列(7)所示。系统GMM的AR(1)、AR(2)Z值分别为-5.4、-1.58,表明方程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Hansen统计量卡方值为47.9,p值为0.356,拒绝过度识别原假设。缓解内生性后,文化距离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双边文化差异能有效促进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扩张。

(三)异质性讨论

基于时间异质性视角,考察文化距离对数字服务出口的动态效应。将全样本平均分为三段,如表4中列(1)、列(2)、列(3)所示。随着时间推移,文化距离的正向贸易促进作用呈现增强趋势。2014年起,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第四代信息通信技术由概念化进入产业化阶段,数字服务产业化趋势加强,可以合理预见,文化距离对数字服务贸易的积极作用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正向叠加。

按照世界银行对国家收入水平的分类,将全样本分为高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回归结果如表4中列(4)和列(5)所示。考虑到地区差异,根据样本国是否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分样本回归,结果如表4中列(6)和列(7)所示。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化距离系数特征可知,相比于高收入水平国家,中低收入水平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具有更强的贸易促进作用,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距离正向贸易效应也强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表4 文化距离贸易效应的异质性讨论结果

五、贸易潜力测算

测算国别和区域异质性贸易潜力,有利于引导中国在双边和诸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协议谈判中对服务业市场开放度和合作成员国的选择。基于双边文化距离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的实证结果,测算中国对各国数字服务出口的潜力,公式如下:

Tpotentialjt=1-Tefficiencyjt

(10)

2005—2019年,中国同83个国家的数字服务出口效率均值为0.753,即实际出口额平均占理论出口额的75.3%。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密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中国对各国数字服务出口的整体效率较高,近一半国家的贸易效率超过0.85;国别出口效率差异较大,近10%的样本国的贸易效率低于0.4,约6%的样本国低于0.2。为细致考察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的国家异质性,将全样本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域特征进行分组测算,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式(10)可知,贸易效率越低则贸易潜力越大,在全样本中数字服务整体出口效率逐年下降,贸易潜力增大。其中,高收入国家的贸易潜力高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亚洲和欧洲国家的数字服务贸易潜力较大,非洲和美洲国家次之,大洋洲国家整体贸易效率较高,样本期内保持在0.9以上。以“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代表的区域性贸易协议将开启未来数字贸易竞合的新思路。基于83个国家已签署的双边和诸边贸易合作框架,测算“一带一路”倡议、RCEP、APEC协议、双边FTA协定、OECD框架下的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如图5所示。2005—2019年,中国与APEC、RCEP各成员的整体数字服务出口效率较高,与OECD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效率有较大拓展空间,其间,中国与巴基斯坦、冰岛、新西兰等国家的双边自贸协定的数字服务出口效率略有波动。综上,中国同各国的数字服务出口潜力具有显著国别特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OECD国家为代表的高收入国家或亚洲、欧洲国家将是中国数字服务贸易重要的潜在贸易伙伴。

图2 2005—2019年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密度分布

图3 国家异质性与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潜力

图4 中国数字服务出口的洲际潜力

图5 广义FTA与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潜力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服务化趋势下,从非正式制度视角探讨国家间文化距离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效率的影响,是对数字贸易多元优势来源的理论和经验拓展。基于2005—2019年中国与83个国家的数字服务出口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家间动态文化距离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具有稳健且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正向影响在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攀升的发展阶段会通过OFDI替代效应和目标国门槛效应得到强化。基于现有样本,回归结果尚未发现双边文化差异对数字服务出口的非线性作用,即文化距离对货物贸易的悖论性贸易效应暂不适用于数字服务贸易。中低收入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距离对中国数字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比高收入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大。随机前沿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数字服务整体出口潜力较大;基于现有贸易伙伴和产业数字基础优势,尚有25%的国际市场份额待开发,其中亚欧地区高收入国家将是中国数字服务跨境交付的重要开发市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三点提升中国数字服务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启示。一是积极把握当前文化差异催生的数字服务贸易创造机遇。动态文化距离的正向贸易促进作用自2014年起得到强化,结合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优势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对跨境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应依托双循环市场尽快实现规模化跨境交付模式和市场化准入模式的双增长。二是积极协调区域性数字服务贸易规则的兼容和对等,推动诸边数字贸易协议的升级谈判。依托中欧投资协定、RCEP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经贸平台,开启现有双边自贸协定的升级谈判,促进中国同亚欧重要潜在合作伙伴国在负面清单、数字税、数据议价、数字自由流动等规制上深入交流,进一步提高各国国内数字服务规制的透明度和预测性。三是尊重异己文化,提倡文化多元原则下的双边文化数字交流。文化距离的动态弥合是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而非目的,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不因数字贸易规则的统一而消散,尊重与承认他国文化的重要性在服务消费者主观效用占主导的体验经济中更有必要。应适当借助数字媒介,例如以iPanda熊猫频道和Instagram为代表的国际化新媒体平台,构建中国温和包容的文化形象。在跨境数字化服务的交付中,提倡并践行对多元文化的适度包容和理解,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供给商的国际亲和力。

猜你喜欢
距离出口贸易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算距离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贸易统计
爱的距离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