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虹,王晓敏*,石 静,朱小康,贾 斌,张玉梅,尹兰宁
(1.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2.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D-19)作为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全新疾病,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进化与变异,迄今为止经历了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防控难度较大。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近3年先后作为西固辖区定点救治医院、后备救治医院及非绿码定点诊疗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现有条件先后接诊收治确诊、疑似患者和非绿码普通就诊患者,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和内部感染控制、不断加大县域内协同支持”等方面的要求,有效发挥了基层医院的“哨点”作用,现将医院抗击疫情的对策和经验总结如下。
院内感染不仅易导致民众恐慌、焦虑、抗拒等不良情绪的滋生,还易导致社会极端事件发生率上升,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患者和医护人员双重易感性增大了疫情的防控难度,因此,必须采取全面、高效、易行的防控措施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医院尤其是定点医院成为抗疫的主战场,医院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聚集,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医护人员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坚决不能发生因感染导致非战斗减员,要避免医疗挤兑现象,就需要更好地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要严格制定军事化院感防控条例,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院快速构建以院长为最高指挥,以医管科、感控科、护理部、心理卫生科、信息科、物资科、设备科、后勤管理部门为核心的联防联控办公室,每个科室设置专职院感人员全力配合工作,全院一盘棋,全面负责防控院内感染。
结合近3年我院承载不同的防疫工作使命,具体工作部署包括:(1)针对患者的特殊性建立两条进入医院的通道(普通就诊通道/绿码;发热患者/非绿码就诊通道),避免交叉感染。(2)要求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包括非医护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并在手卫生、口罩佩戴、生物防护安全等级培训合格后才可上岗。(3)所有进出医院人员必须通过闸机检测体温、刷健康码(医院工作人员采用人脸识别)。闸机处配备预检分诊人员,将通过闸机的就诊人员进行简单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体温异常、非绿码人员闸机无法通过及近期有中高风险旅居史患者经预检分诊人员疏导至发热患者/非绿码就诊通道进入指定区域就诊。(4)为防止大量患者滞留于闸机外,将行程码、场所码及复测体温的工作安排在综合楼、内科楼、外科楼的预检分诊处,所有门诊排队人员均做到保持一米线间距,门诊诊室做到一患一诊室。(5)规范发热门诊,设立普通成人发热门诊、儿童发热门诊及中高风险旅居史门诊,配备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对医护人员实行闭环管理,在西固区政府的支持下,为其提供定点酒店。(6)成立“三区两通道”的隔离病区。发热门诊的就诊对象为具有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十大临床症状之一者,也可多症状伴随发生者,所有该门诊就诊对象均行单人单管核酸检测及胸部CT,对于发热门诊的核酸检测行绿色通道,4~6小时内出结果,并于缓冲区单人单间留观等待结果及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7)对于疑似患者,4小时内完成新冠肺炎诊疗专家组会诊。由于我院作为辖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孕产妇救治中心、创伤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承担西固区居民的医疗保障任务,在急诊科成立应急小队,对于无法排除疫情风险的急诊患者,设立缓冲区及过渡病房(包括ICU负压单间病房及指定手术间),实行最高等级防护下,一边抢救患者生命一边行核酸采集。(8)对所有住院部患者实施“非必要不陪护”及“一患一陪护”制度,定期行核酸检查,完全实行闭环管理,由医院食堂送餐。(9)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实行定期核酸检测,排除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绝对禁忌证外,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根据国家相继出台的新冠肺炎相关文件和指南,医院不断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组织全院所有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2]《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3]《最新医院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规范与医院感染及传染病预防控制实用手册》[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5]等。(2)对全院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戴脱口罩、戴脱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穿脱防护服及隔离衣、穿脱无菌手套、分级防护等操作的培训。(3)针对检验科人员,对标本的处理、转运、医疗废物的处理等[6]予以强化培训。(4)针对放射科人员,加强对设备应用、影像学表现等知识的培训。(5)对保洁人员培训医疗废物分类及转运。医院是阻挡疫情在本辖区扩散蔓延的重要防线,每一处细节的疏忽都会导致院感防控的失败,需要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包括非医护人员)高度警惕,认识院感防控的重要性,明确违反院感防控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中医防治疫病历史悠久,早在《山海经》就有“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靡芜,佩之可以已疠”的记载。中医药预防疫病,不仅能够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正气,而且能够避免外邪侵犯人体,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保护易感人群及阻断疫病传播的目的。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占比达92%[7]。中医药能“治未病”,也就是用中医之法固本强身,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从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就积极结合中医进行防治。将中药预防汤剂(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食疗、香疗、中医传统功法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宣传与推广。在疫情反复发作及零星暴发后期,随着国家卫健委明确将中医传统医学治疗写入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疗指南》,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完全按照指南进行中医传统医学治疗,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对于疫情常态化下的精准防控和特殊时期的应急处置,医务人员作为排头兵一直站在最前线应对最危险最复杂的局面。作为“哨兵”,所有的未知和不确定的事件都容易让其感到焦虑、恐惧。在抗疫过程中时刻面临病情复杂、环境危险、物资匮乏、体力透支等情况,如再碰到患者因为病痛折磨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可能更加感觉委屈、悲伤、烦躁。据最新调查显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约有23.7%会出现心理问题[8]。为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西固区人民医院实行综合措施,科学缓解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压力带来的应激障碍。医院以心理问卷的方式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监测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做到掌握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理动态;通过医院网站、微信工作群、公众号等更新防疫的专业知识、心理疏导方法;同事之间互相提醒和鼓励,政府、医院通过官方途径对一线人员及其家人从物质到精神给予鼓励和安慰;对于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医护人员及时进行胸部CT、血细胞分析和C反应蛋白检查,快速给出诊断结果;组织医务人员定期通过心理缓解操、呼吸缓解锻炼、心理音乐缓解心理压力。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出现心理和身体问题的医护人员中,护士多于医生,中医专业人员多于西医专业人员,内科人员多于外科人员,女性工作人员多于男性工作人员,这可能与接受医学教育的层次、背景和平时的工作特点有关。通过实施多方位全面心理干预,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所有一线医务人员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应激障碍,以旺盛的斗志执行医院的疫情防控任务。
由于疫情的突发性,导致医院在防控初期应急物资紧缺,初期防护不到位,作为县区级医院无传染病科,医护人员传染病相关专业知识薄弱,或多或少有慌乱、盲从甚至畏战心理,且有些谣言扰乱正常疫情防控,这些情况经过社会、医院各方面协调、信息的透明、及时科学地辟谣很快得到改善。医院平时无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应急演练预案及流程,使在疫情暴发初期出现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发现问题一边纠正,一边讨论一边制订方案,一边迎检一边整改的情况,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另外,由于病毒的隐匿性、多样性和变异性,我国疫情呈现零星散发状态和局部暴发态势,防控工作困难重重,在刚经历过紧张的阶段性防疫工作后,大家或多或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阳性患者已清零,会出现松懈情绪,特别容易导致院感发生甚至大流行,这需要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上时刻保持警惕,在防疫物资方面做好充足储备,避免疫情反弹。
后疫情时期,医院一方面要随时做好迎接疫情冲击的准备,一方面还需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两手抓”。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急需恢复日常诊疗服务工作。作为县区级医院,把发展思路从规模扩大转变为集约化成长,通过诊疗患者类型的结构转型,挖掘本辖区诊疗水平的薄弱环节,在省级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发展本辖区新技术、新业务,成立特色科室,改善辖区居民就医环境,扩大医院就诊范围,让医院收入结构也得到根本性改变。同时,引导各临床科室挖掘业务增长点,借助疫情带来的机遇发展新业务,提升医院整体业务能力水平,以疫情为切入点,通过更温馨的管理,让全院职工爱家爱岗,为医院发展做更大奉献,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赢来更好的口碑,让患者增强就医安全感和提升医院信誉度。
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层医院在重视发展医疗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致使公共卫生人才短缺,一旦发生疫情,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及院感控制工作既面临责任重、强度大、范围广的情况,又要达到低配置、高需求、高利用的效果,因此基层医院院感控制人员常常力不从心,手忙脚乱。对此,医院一要扩充临床医生队伍,通过进修与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其临床诊疗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医院整体能力的效果;二要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上做好前瞻性的储备和梯队建设,建设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准入、待遇保障以及人才培养、使用、考核、绩效奖励机制,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基层医院疫情防控能力,做好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控、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9]。
细化内部的运营,开展全面成本管理。疫情期间医院亏损属特殊情况,疫情缓和后,医院继续推进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及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改革,加强全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这些措施将成为医院实现未来良好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后疫情时代,作为基层医院应从医院成本、医院绩效、医院目标和科室会计制度以及资本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自身管理模式,加强自身内部管理,以实现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线上业务。疫情期间,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建设迎来了高潮,再加上政府积极推进线上医保支付,医院开展线上业务几乎是顺势而为。医院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改善就医体验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利用电话、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化语音提醒等与患者开展信息互动。开展网络就医等疫情时代的特殊项目,患者能享受足不出户、便捷就医、药品邮寄、检查预约的便捷服务,并与社区医院、上级医院、医联体医院加强信息共享,做到了对患者上下畅通的健康监测、高效率诊疗及随访服务,甚至对急危重症患者线上专家会诊,必要时及时开辟绿色通道转运至上级医院。另外,在及时推送疫情防控和健康教育信息的同时,也开展了健康咨询和分时分类预约筛查,缓解了门诊压力与人员密集,有效防止了交叉感染,也提升了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到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中明显存在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大环境导致的医院运营掣肘之外,医院内部运营风险意识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重视医院的运营压力,给予更宽松的运营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基层医院硬件设备条件及满足合理化的适应疫情防控的布局需求,从而达到加强基层医院抗风险能力的目的。
基层医院在抗疫工作中有难点、有盲点,从最初的慌乱,到迎难而上快速解决问题,从突如其来零基础的疫情防控到最后取得阶段性胜利,医院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对疫情防控过程的重点、难点工作进行细节化及规范化部署,对疫情防控人员进行系统管控,将责任具体化,从严防院感发生到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从传统医学到中西医结合治疗,从重治疗轻预防到预防治疗双管齐下,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在疫情防控上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并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后疫情时期,医院要关注运营管理,通过全面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早日恢复正常的医疗服务,正常开展业务。另外,还需要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不断提升医院面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