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柳依,熊振芳,郑桃云,祝鑫红
(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妇幼保健学是一门应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方法,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妇女和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保健对策,提供保健措施,以保障和促进妇女和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医学科学[1]。医学教材建设是我国专业教材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建设“健康中国”人才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卫生健康工作方针[2]。新时代医学教材编写要突出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2]。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在专业课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方式[3],将职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育人、立德树人[4]。截至2022年,共76所高校获批开设助产学本科专业,在这些学校中,多数把妇幼保健学作为助产学专业的必修课,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法分析妇幼保健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浅析在妇幼保健学课程中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为妇幼保健教材的发展提出建议。
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批准,原同济医科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妇幼卫生专业[5]。1987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显示,妇幼卫生专业为试办专业[6]。1990年关于兴办高等妇幼教育的讨论后,原同济医科大学等6所学校在公共卫生领域兴办妇幼卫生专业[5-7]。此时,妇幼卫生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在专业目录上为并列关系,均为医学学科之一,妇幼保健组织与医疗、卫生防疫各具不同功能,且并列为医疗卫生系统的主干机构[8]。1985—1997年是妇幼卫生专业起步及妇幼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阶段[9]。在此阶段,一些高校相继开设妇幼卫生专业,而在2000年前后才相继出版《妇幼保健流行病学》《妇幼卫生管理学》《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学》等教材,提示教材出版滞后专业开设十余年。调查显示,妇幼卫生专业学生在岗位上存在临床动手能力较差、工作范围模糊等问题。在教学中,妇女保健学和儿童保健学与妇产科学和儿科学有内容重复等问题[10-12]。自20世纪90年代末,妇幼卫生专业因毕业人员不能考执业资格证、职称晋升狭窄,招生开始萎缩[9],前述6所最早开设妇幼卫生专业的高校均已不再设置该专业。2012年,教育部正式将妇幼保健医学作为特色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列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门类[13]。截至2022年,有安徽医科大学等4所高校获批妇幼保健医学本科专业备案,且多把妇女保健学和儿童保健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应包括妇幼保健学等[14]。目前,部分高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了妇幼保健学课程,但面临无配套规划教材的问题,有些高校不指定教材,有些高校合并使用《儿童保健学》和《妇女保健学》教材授课。按照《标准》,将有更多高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妇幼保健学课程。
195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调整基本完成,医学本科专业设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医学、药学、卫生学5个专业[15]。1963年,国家颁布《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医药本科专业包括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医学、药学、卫生学、护理等10种[15]。之后,本科专业目录经历1987年和1993年的两次大修订[16]。由于儿科医学专业划分过细、就业范围过窄,在1998年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不再有儿科医学专业,并与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招该专业[16]。2016年,教育部新增审批8所高校开设儿科学本科专业,此举是考虑“全面二孩”政策之后供需矛盾凸显对儿科医生的特殊需求,在过渡期内,将儿科医生的专业化培养前移。截至2022年,后继46所高校获批儿科学本科专业备案,部分高校网站中的培养方案显示儿童保健学是儿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按照《标准》要求,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涵盖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的公共卫生课程[14]。由此推测,妇幼保健学可以作为临床医学或儿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助产教育一直为中专层次,20世纪末开始大专层次[17];徐州医科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分别在2004年、2008年开办本科护理专业(助产方向)[18-19];2017年教育部批准开办助产学本科专业。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显示,中等职业教育护理类相比上版撤销了助产专业,仅含护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护理类含护理和助产两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护理类仅含护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中,各培养单位招生方向设置较多,命名各有差异,目前已有高校招收助产护理方向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因此,自2021年之后,我国助产专业招生层次主要为高职(专科)及本科。一些学者认为妇幼保健学是助产专业必要课程,体现了国际助产士联盟(ICM)提出的助产士核心胜任力[21-24]。虽然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25]未明确助产教育教学标准,但大部分开设助产专业的学校把妇幼保健学作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26-27]。
采用文献回顾法,通过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馆藏目录;读秀、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淘宝网、当当网、京东、人卫智慧服务商城等网购平台,获取妇幼保健学及相关书籍信息。采用关键词包括“妇幼/妇儿/妇婴/母婴/围生期/围产期”+“保健/卫生”等进行组合检索。纳入标准:(1)图书在版编目(CIP)主题词为教材;(2)研究对象兼具妇女和儿童;(3)书名包含保健或卫生;(4)中国大陆出版。排除标准:(1)无国际标准书号(ISBN);(2)图书在版编目主题词为指南、知识、图解、管理、研究、丛书、手册、概论、基本知识、技术规范、技术培训、健康教育、百科全书、卫生服务、问题解读等;(3)研究对象仅含妇女或儿童;(4)书名含护理、管理、健康教育、流行病学等;(5)家政学、学前教育等专业教材。
查阅结果显示,符合纳排标准的妇幼保健学及相关教材有39本。这些教材中,20世纪80年代仅有1本,适用层次为中职;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妇幼保健学及相关教材有6本,主要为岗位培训教材;进入21世纪以来,妇幼保健学及相关教材数量明显增多,适用层次主要为中职或高职,适用对象主要为助产、护理、乡村医士、妇幼卫生、妇幼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全球健康学等专业。
2006年即有研究提出妇幼保健学教材缺乏预防保健知识、职业特色不突出、与其他教材内容重复过多、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28]。本科护理学(助产方向)专业开办至今十余年,首届本科助产学学生已经毕业,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可选的供助产中职或高职使用的妇幼保健学相关教材多按照绪论、孕前期保健、妊娠期保健、分娩期保健、产褥期保健、哺乳期保健、新生儿期保健、婴儿期保健等设置章节,与助产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教材内容有部分重复,妇幼健康领域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不足,缺乏妇幼卫生基本理论和知识、妇幼健康全球战略与健康指标,不能较好地反映我国妇幼保健学科及机构现状。我国已建成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型综合医院及高等教育机构为支持的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29]。鉴于助产学专业学生可能会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或助产工作,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幼儿园等从事妇幼保健工作,或开展科研及教学工作,因此,除了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的一些课程,还应具备基础的公共卫生观。妇幼保健学与社区护理学类似,均是将公共卫生与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结合。因此,建议供助产学专业使用的妇幼保健学教材可按总论(包括妇幼保健概述、历史体系、人力资源、政府投入、成就与发展、经验与挑战等),儿童保健(包括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生长发育理论与方法、儿童健康的影响因素、儿童免疫规划、儿童保健服务及管理等),妇女保健(包括妇女生存发展状况、妇女健康的影响因素、妇女全生命周期保健、妇女保健服务及管理等),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包括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标等)等设置章节,并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我国妇幼卫生事业的进展及妇幼信息管理工作上的成就,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30]。在护理学类专业课程中,妇幼保健学尤其适合开展课程思政,除作为助产学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可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在妇幼卫生历史回顾中,学习妇幼卫生专家的爱国敬业精神。杨崇瑞教授率先将妇产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相结合[31]。刘筱娴教授谢绝国外定居邀请,把事业扎根祖国,培训了一批批乡村医生,建立健全了农村基层保健网,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妇幼卫生专业[32]。张蕴璟教授婉拒美国工作邀请,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多个妇幼卫生保健、母婴安全项目中付出辛勤劳动[33]。这些妇幼保健前辈对祖国和妇幼卫生工作的热爱使他们在工作岗位辛勤耕耘数十载,一批批妇幼卫生专家建立和完善了妇幼保健学科。
在妇幼卫生成就总结中,感受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壮大。我国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自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显著下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十个国家之一[34]。妇女期望寿命提高、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持续改善、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初步遏制、神经管畸形发生率明显降低,中国妇幼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妇幼卫生工作重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普及新法接生,到20世纪末推行系统管理、开展国际合作、建立法律体系,到21世纪不断完善及加强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在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断进行调整[30]。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健康状况逐渐改善,发展权得到充分保障,这些成就取决于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引导,围绕不同时期妇女儿童突出的健康问题,集中力量去解决[35]。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并突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36]。妇幼保健机构属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代妇幼保健位置,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大组成之一。一些西方国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起步较早,服务能力较强,它们的妇幼卫生工作融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规工作中,并未单独设置妇幼卫生机构[37]。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均大量体现妇幼保健工作内容,妇幼保健的重要性稳步提升、辐射范围更加广泛。我国妇幼卫生体系已建成以卫生行政为主导的组织管理,由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机构组成服务机构,经过七十余年发展,形成纵横延展、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强的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网,承担着大部分妇幼公共卫生服务[29]。
在妇幼保健服务和信息系统讲解中,体会中共中央健康扶贫攻坚的决心。新中国的卫生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卫生事业福利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时期”及2003年至今的“回归公益性时期”[38]。近二十年,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各项针对农村和低收入群体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卫生领域不断强调公平性及政府责任,确立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健康公平性快速提升。我国现已形成系统的孕产期及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服务内容逐步拓展,有利于城乡居民的均衡发展,同时,特别关注脆弱群体,着力解决严重威胁妇幼健康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住院分娩和贫困救助。一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加大贫困地区妇幼健康服务有效供给,加强贫困地区妇幼健康教育[35]。同时,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为政策制定、健康干预、监测评估、辅助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保障了妇女儿童获得公平、连续、优质、个性化服务[29]。